世界是怎么变大的?《三生三世》里的四海八荒,就是我们的宇宙观_凤凰网
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从混沌到开化的过程,而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建构一直到了晚清民国时才彻底完成。如何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以及世界的四至极限(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深深地影响着古人与今天的我们。
世界屋脊
一、先秦时古人对世界的认识
战国以前,由于华夏民族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包括海河)和江、淮、河、汉之间,虽然同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交往,但总的说来地理视野是比较狭小的。当时人把海看作世界的边际。
从人们对东方“海隅”和“海表”的认识开始,然后扩大为四方皆有海的设想。《诗·大雅·江汉》中说:“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这首诗是讲周宣王时召公平推夷的事,从淮夷当时大致分布在淮河中下游的情况来推测,这里的“南海”应该是今天的东海。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去伐楚国,楚王派人对他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这里所说齐君所处的“北海”,应当是今天的渤海;但楚君所处的“南海”,因春秋时楚国的疆域既不能达今南海,也不能达今东海,因此,不一定指具体海域,可能是一种设想。
影视剧中的齐桓公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盛,交通也随之发展,各诸侯国的疆土日益开拓,如赵、燕向北面开拓,秦国向西面开拓,楚国向南、东面开拓,各地各族的接触也愈趋频繁,所以地理视野就空前扩大起来,于是就产生了“九州”和“四极”的概念。
“九州”的概念最早见于《禹贡》和《职方》等文章,虽然对九州的名称两本书都有一些出入,但是九州的大体范围是相当的,其北至今天的辽东,东至大海,西至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南至岭南一带。之后齐国的邹衍又提出一种“大九州”的说法,范围比九州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禹贡九州示意图
大九州的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世界未知地理的大胆设想,也反映出当时的地理认识有一定的发展。与九州观念相对的是四极的观念,四极的说法比九州更能反映地理视野的扩大。《楚辞》里面的《招魂》和《大招》所说“四极”的情况是:“东有大海,西有流沙,南有炎火千里,北有寒山。”东、西两方与《禹贡》大致相同,南、北两方似乎比《禹贡》还有所发展。《山海经》记载了许多国名和荒诞不经的事,反映出当时人对世界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这种“图”应该是最原始的地图,可惜未能保存下来,否则我们就能了解当时人的世界观念。现存的“经”,就是文字说明部分,虽然很多是当时人们的想象,但也包括一些实际的地理知识,例如黑齿国、周题国,当是指南方一带的部族,丁玲国指的可能是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部落。
贝加尔湖
《穆天子传》是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战国时汲郡(今河南卫辉)的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成书时间约在春秋末到战国初,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自古以来就对其疑信参半,但多少可以反映先秦时内陆与西北边疆地区的交往。
传说穆天子西游的目的是去西北的昆仑山找西王母
春秋时,海上交通已有一些发展,如《越绝书》记载了越王勾践率船军远征齐国,出长江口北航黄海,进至山东半岛。战国时由于交通进一步发展,便产生“三神山”的传说。
二、秦统一六国时对世界的认识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他对发展海上交通很重视。公元前219年,他派方士徐市(即徐福)带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徐市率领庞大的航海船队,由山东出发,经朝鲜,到达日本。
徐福雕塑
关于徐福的故事是真是假,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是徐福对后世的影响力却非常的大,在今天日本的冲绳县和九州岛,都有关于徐福的纪念公园,可以看出徐福的影响力已经波及到了今天的日本与朝鲜半岛附近。
日本冲绳的徐福公园(笔者摄)
公元前214年,秦朝平定了南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在平定南越的过程中,为了运输的需要,开凿了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秦国一系列的统一政策使得中原王朝的疆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疆域南可达南海,北至今辽东,西至今陇右等地,东至山东半岛的末梢。随着秦代交通网络的建立,秦国与外界文明的沟通就成为了可能。
交通的发展,必然促进地理知识的发展,只是由于秦朝政府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很快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从统一到灭亡只经历了15年的时间。所以从目前出土的文献中还没有关于秦代对域外世界认知的史料,但是秦朝对域外世界的地理认知却被后来的汉代所继承。
文史君说
地理学的建立对古人认识世界是极为重要的,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展开了“世界是什么样的”的讨论。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不断便利,让人们有机会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模样,直到秦统一六国后,让人们对更广泛世界的认识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