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诗是清欢:大唐的格律(一)唐之前·格律的前身
一说到诗,我们就想到格律。而一说格律,又离不了大唐。中华文明五千年,瀚若星河。不过也可以简而概之,那就是:“宋词元曲楚歌赋,唐诗晋字汉文章。”
唐朝一代跨度近300年,诗人不下十万,在诗坛留下传奇者不计其数。其中,既有相当出色的个人,譬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这都是随便拎一个出来就能“一打十”的那种;还有就是以“组合”形式捆绑出现的,什么“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了、“饮中八仙”了、“边塞四诗人”了……这些人都是因为“组团出道”而名声更盛。辉煌的大唐,经济富足、精神昂扬而动人的诗篇无数,为了弘扬中华的诗词文明,本心书法特别推出了“人间有诗是清欢”系列,与书友共同品味古诗之美。这次的文章里,我们仍然循着诗词文明的轨迹,来和书友道一道大唐的格律。
大唐盛世
为什么说一提到格律诗就离不开唐代的历史背景,这就要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发展演进说起了,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话题。
对诗歌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会知道,隶属于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才真正拥有自己的姓名的。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大多属于古体诗。所谓古体诗,也称“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所以即便是在唐代以后的、带这仨字的作品,也多属于古体的范畴)
经典的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名作都属于古体诗。试看乐府诗中的《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再直白简单不过的古体诗了。你看它,对仗不讲究、句数没限制、押韵也随意。清新明快,朗朗上口,最显然不过的古风特征。
但是近体的格律就不能这样。格律对于诗词的字句数、平仄等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一首诗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是平还是仄,哪一句诗句末需要韵脚,那都是安排得明明白白。就拿我们自己做点心来比喻的话,近体诗就是向模具里填充,它需要的是严丝合缝。而古体诗是没有模具的,你可以做成任何自己想要的形状。
既然古体这么自由,为什么还要发展出之后的格律呢?要知道,我国诗词史上格律诗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诗,也大多都是格律诗。有人认为格律太过限制诗体的创作,但其实不然,格律的出现让诗词文体更加规范,更能突出中华语言文化特有的艺术形态,也更加充分地展现出中华诗词的魅力。
江南采莲
那么近体的“格律”到底格了个什么律呢?
其实,所谓近体格律,是以“平仄”来分配节奏的。
什么是平和仄?汉语言,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声、去声和入声”合称为“仄声”。平声,长而稳;仄声短,且音高变化较大。基于这两个特征,在诗句的编排中就可以形成较强的节奏感。由此,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规定了四个基本律句,就拿五言来讲,它的基本格式应该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是由这四个基本律句构成。这四句的编排是按照“对”和“粘”的方法。
什么是对?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两句成为一联,互为对句,我们看上句第二个字是平,下句第二个字是仄。上句第四个字是仄,下句第四个字就是平。这个关系就叫“对”。同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也是如此。
什么是粘?两联之间衔接的两句,在每句第二和第四个字,都是平仄相同。就如: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和第三句就是两联之间的两句。上一句,第二个字是仄,那么下一句第二个字也是仄。第四个字是平,下一句第四个字也是平。这个关系叫“粘”。
诗的律句编排就是这样按照“对”和“粘”的关系进行的。
格律诗是怎样出现的?它的起源大概要追溯到南朝,一个叫沈约的帅哥身上。
你一定听说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还有“四大才子”,那么你知道,其实中国古代还有“四大风流”的说法吗?
四大风流是什么?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这前三者听上去还有些闺房之乐,这“瘦腰”的主人公沈约却是个大老爷们。现在的女孩子,为了拥有“蚂蚁腰”绞尽脑汁,但是人家沈约,却天生拥有别人不可得的“小蛮腰”。史书记载沈约是“肌腰清癯,时语沈郎腰瘦”,看来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啤酒肚”都不能成为魅力的资本。
言归正传,沈约虽因腰细而名盛一时,但腰细毕竟不是他名垂中国文学史的根本原因。除了腰细颜值高以外,沈约还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在诗歌发展的历程中,他是格律诗音韵平仄的奠基人。正是他的大力提倡,为后来近体诗的成熟完善提供了可能。
沈约像
永嘉年间五马渡江,东晋王朝偏安江南,吴兴沈氏渐渐成为当地的旺族。沈约的祖父沈林子,东晋时曾任建威将军、河东太守,宋武帝刘裕永初年间为征虏将军,卒谥怀伯。父亲沈璞,当过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宋文帝去世,刘劭即位,是为太初元年。仅仅过了三个月,便被孝武帝刘骏取而代之。沈璞是刘劭的臣子,因此受到牵连被刘骏杀害了。
当时的沈约才十三岁。少年失怙,家道中落,从官家子弟一下子变成时代的弃儿,并没有使沈约沉沦,他发奋读书,勤于写作,很快崭露头角,显示出超人的文学天赋。
文学之士要想从政,当时又没有一个考核的标准,若是无人扶持,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成年后沈约还是春风得意、步步高升。这里面当然有自身修养的原因,此外,也与他一生之中遇到的三个贵人密切相关。
第一个贵人是宋郢州刺使吏部尚书蔡兴宗。作为江南士族的领袖人物,蔡兴宗不仅十分欣赏沈约的文学才华,也颇为看重他的人品。在郢州刺使任上,蔡兴宗任命沈约为记室参军,并且告诫诸子说:“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事之。”
第二个贵人非同小可,他就是齐文惠太子萧赜。文惠太子酷爱文学,沈约当上了太子家令,并且兼任著作郎、黄门侍郎等职。后来,萧赜继位年号永明,史称齐武帝。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竟陵王萧子良,以风雅自居。据《南史、刘绘传》和《梁书、武帝纪》记载:永明末年,都下人士特别喜欢文学话题,许多人都赶到竟陵西邸去凑热闹。其中萧衍、沈约、谢朓、王融、任昉、陆倕、范云、萧琛等八人,号称“竟陵八友”,为文人集体的一时风雅。
第三个贵人即是上边说到的“竟陵八友” 之一,梁武帝萧衍。昔日的文学青年,登基时左顾右盼。这时候,沈约已经年过花甲,说心里话他也不想另起炉灶,都是老萧家的人,干嘛更改国号呢?看到萧衍还在那儿推让,便劝他不要仿效曹操,人家那是改朝换代,有所顾忌倒也罢了,您这会儿是自己家里的事,“天子还都,公卿在位”,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萧衍称帝,拜沈约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至此,沈约位极人臣,因文学而封侯,真可谓一段佳话。
著名的“竟陵八友”
不过,沈约的文学创作活动的鼎盛时期还是在齐朝。
从前人们谈论中国文学,总是说六朝文体卑弱,王公贵族附庸风雅,墨客骚人吟风弄月,以词藻华丽堆砌典故为能事。殊不知自《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以来,到了建安时代,经过曹氏父子一番慷慨激昂,也许是音调高了,后来人接不上腔板,迄至两晋除了清谈,文学渐渐走入晦涩一路。虽然其中也有陶渊明清新明快纯任天真,然而并没有直接带起当时的风气。直到齐永明之际,在沈约、谢眺等人的倡导下,诗歌再也不是杂乱无章,从琅琅上口之外悄悄的出现了规范化的苗头。沈约认为“文章之义有三: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如此一来难免流于平庸,所以,诗歌就要用格律音韵加以规范。他有一组《八咏》诗,题目分别为《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光看这些题目,已是暗藏玄机,开启了五言之先河。《八咏》诗格调流畅自然,有乐府民歌的风味,历来被人们视为沈约的代表作之一。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耀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碡瑁梁,华榱与壁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 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濛濛。轥天衢而徒步,轹长汉而飞空。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闲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
——沈约《八咏之登台望秋月》
登台望秋月
音韵平仄以及辞语的轻重缓急,大约从有语言以来人们就拥有了这个技巧,不然,就没有私语与呐喊之分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做文章要有条理,写诗歌要押韵,关键之处最好是讲究对仗。道理大家都懂,却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以及如何做才更加符合规范。大凡一种文学体裁,开始生机勃勃,时间一长写家与看客就觉得乏味了,有能力突破藩篱的人往往摸不清方向,做起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沈约的独特之处在于系统的阐述了文章中音韵平仄以及对仗的协调关系。
虽然沈约大力宣传音韵平仄,还写出了在当时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著作《四声谱》,但在当时仍有许多学者不买账。但是,数百年之后的诗坛终如沈约所愿,被格律占据了主流,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也正在渐渐翻开。
“细腰美男子”沈约为格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功不可没。随后,从梁代中后期到陈代,又有阴铿、张正见、庾信、徐陵等人的一些诗作惊艳问世。试读他们的作品,其实已经十分接近唐人律诗。到了其后的隋代,又有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结合南朝靡丽词彩和北地清新刚健之气,创作出一些清健秀拔的诗歌,为过渡期诗歌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不过,总的来看,唐之前的格律,还远没有我们后来所说的格律那么完善,它仅仅是给出了一定的规则。格律的真正定型,还得是在初盛唐间;格律彻底成为成熟的格律,那已经是中晚唐的事情了。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再与书友一同探寻。
文章最后,为书友附上精心择选唐格律诗数首,为后面的唐代格律小小的预一下热。希望书友冬日有暖茶,诗书不释手!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王勃《铜雀妓二首》其二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杨炯《紫骝马》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骆宾王《夏日游目聊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张谓《同王征君洞庭有怀》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孙逖《宿云门寺阁》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有客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李颀《望秦川》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晚次鄂州》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节气与文明(八) 小寒:小寒连大吕”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或通过本心书法(点我访问)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