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作画,打造离职率低于5%的稳定团队 |专访又拍云 CTO黄慧攀

「 高端技术人 」的订阅首选

小欧有话说:

作为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GTLC)的独家冠名赞助商,又拍云以低于5%的团队离职率笑傲互联网圈。那么是否有秘诀可供借鉴?为了找到答案,EGO专访了又拍云 CTO黄慧攀,听他聊产品创新、团队管理、思维转变等那些事儿。

嘉宾简介:

黄慧攀|又拍云 CTO, aLiLua Web 开发框架的作者,有 14 年互联网从业经验,技术经验涵盖范围比较广,早期以前端 Web 开发为主,后期逐步转到底层研发方向,在高性能网络服务、分布式存储系统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体量不输给巨头,创新领先于业界

EGO:能简单介绍一下您以及您目前负责的工作内容吗?

黄慧攀:我从2006年开始创业,到2010年之间有过3、4次创业经历,但都失败了。其中2006年第一次创业,完全由我自己主导,后面2、3次创业,都是以技术合伙人的身份,主要负责技术管理这一方向。

2010年创立又拍云,最开始只有我们两名全职员工,发展到现在,公司已经扩大到180多人了。最开始我的精力主要放在技术上,现在手头已经没有研发相关的工作了,都是管理方面的,负责公司的技术方向、项目合作,甚至包括投融资。

EGO:现在又拍云的现状如何?能分享一些关键数据吗?

黄慧攀:说一下比较关键的带宽数据吧,对CDN厂商来说,带宽有多大,也就说明业务规模有多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2011年又拍云刚启动的时候,我们的宽带只有100G。到了2014年,我们经历了爆发性的增长,宽带翻了5倍达到了500G。2014年到2016年,每年都会有500G的增长。目前为止,我们拥有1.5T的宽带量。

这个量跟传统CDN厂商相比,并不是非常大,它们的量级能达到20、30T,我们还不及他们的1/10。但在同类创业公司中,1.5T已经是非常大的量级了。去年我做过一些行业内调查,一些互联网巨头提供的CDN服务,也就比又拍云高几百G。

EGO:又拍云在产品上做了哪些创新?背后有着怎样的技术支持?

黄慧攀:又拍云创办之初就做了很多创新,像2011年刚起步的时候。我们是国内第一家提供按流量计费服务的CDN,这是当时最大的革新。我们也是在那个时候提出,把云存储服务和CDN服务打包在一起,给创业者提供更简单方便的服务。这是又拍云刚起步时给行业带去的价值。

到了2015年,我们对CDN加速这条线做了很大的完善,比如安全防护、HTTPS的全网支持等,这些基本上都是我们第一家做,然后才有一些陆续的跟进者。相比之下,一些传统CDN厂商现在还没有主动给任何一个客户提供HTTPS服务,只有一些大客户提了这方面的要求,才会帮忙配置一下,小客户想要部署HTTPS真的是太难了。

而在又拍云,只要在管理后台简单设置一下就可以使用了。这也是我们跟传统CDN服务很大的区别,我们想的是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并且我们对所有客户都一视同仁,不论业务量大小,客户所享受到的服务都是一样的。

我们每年也会在服务上做一些创新,比如去年底我们发布了URLREWrite自定义功能,客户可以在又拍云的管理后台写一些定制逻辑,根据他们的业务需求去控制CDN,目前来说,又拍云是全球唯一一家提供这项服务的CDN厂商。这个功能使用的用户不多,但真正有技术能力的人用起来会很爽,像豆瓣就在重点使用这个功能。

至于背后的技术支持,我们构建出来的云CDN跟传统的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从一开始,我们的系统架构就是从云开始,整个底层的技术体系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去做的,跟传统做法完全不一样。因此,在相关的周边服务上,我们能提供很多独家服务。

低于5%的离职率是怎么炼成的?

EGO:又拍云现在有多大的规模?技术团队的氛围或团队文化是怎样的?

黄慧攀:又拍云去年是120人,到现在已经有180多人了,其中60%是技术人。我们的技术团队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比较朴素、互助。

又拍云的几个创始人都是连续创业者,做过小公司、小项目。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我们在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经验要求不是很高,甚至希望新成员是白纸一张,但要求他们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兴趣方向跟我们一致,便于我们按照又拍云的需求进行培养。团队成员非常乐于带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甚至是实习生成长。

今年年初的时候,又拍云全员提薪50%,跟阿里等大公司也有了一定的薪资竞争力,也开始招募一些履历比较好、能力已经比较强的人。我们在招人的时候,会慎重考虑对方能不能顺利融入我们团队,还是会倾向去选择那些比较朴素真诚、容易沟通的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又拍云现在的朴素、互助的团队文化。

这样的团队文化和招新原则,让我们团队的稳定性非常高,研发团队的离职率出乎大家想象的低,低于5%。甚至有同事出去创业,但过了半年之后,他还是选择回到了我们这个团队。

EGO:您的管理风格是怎样的?能分享一下吗?

黄慧攀:上个月,我们公司对管理层做了一次能力评估,分析出来我的管理风格是教练型。我思考了一下,确实是这样,在员工前期的时候,我都是以一种教练的心态在辅助他们成长,到了后期,我是那种放权放得非常开的管理风格。

作为教练的时候,我主要是把员工带进到我们的业务里面去。另外,每一个新员工入职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技术能力评估,了解哪些工作是能交给他干的,那我就会直接把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下放给他,同时跟他说明白具体可以怎么做。当然,如果他有更好的想法,我们也会一起去讨论,帮他指出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怎样做会更好等。

整体在培养新人上会花费很多心思,这也是教练型管理风格的难点。因此,当我的管理角色一步步往上提的时候,很多新员工就不再能接触到了,而是由我下面的同事来带他们。但因为我之前带他时是这么做的,他自然会学习到我的方法,自然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带新人。这样,我们整个团队就都会以教练的模式去带新人。

在实际管理中,又拍云一直在推行导师制,新人入职后会指定一位导师,由导师来带新人着融入团队、上手工作,像一起吃午饭、一起聊天等事导师都得管,之后这个新员工也会成为这位导师的下属。

CTO看问题要有CEO的格局

EGO:您提到说“作为CTO,要跳出来站在CEO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黄慧攀:因为如果我只看技术、只站在技术的角度想问题,那我做出来的技术很可能只是我自己觉得很牛、很有成就感,但在市场上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必须要让自己跳出去,以CEO的角色,或者跳到行业里面以一个客户的角色去看这个技术,看它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给社会创造价值。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你选的这个方向才是对的。

最近我聊了很多小的技术团队,很多都在想自己创业,有个团队找了一个2B的方向,觉得比较火、大家干劲也很足,但我内心其实觉得他们的想法是有点一厢情愿的,没有用CEO、市场的眼光看技术。因为这个技术即使能做出来,它的影响面也太小了。

跳出CTO的位置看问题,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这也是最难的一部分。我职业生涯中的位置本来就是比较混乱的,像我2006年才开始进入互联网,一开始就是自己创业,当时那个创业项目只有两个人,基本上什么事都得干,我干过客服、干过研发、甚至干过投融资等事,基本上创业公司的每个角色都体验过。所以,不管是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我都能够对号入座。

EGO:在您看来,作为一个合格的团队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或能力是什么?

黄慧攀:最重要的是他怎么看“管理”这两个字,很多人只从字面去理解它,只聚焦在“管”字上。其实并非如此,作为一个技术领导者,在团队里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服务”的角色,你要服务于你的团队和成员,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像之前提到的教练型风格、导师计划等,都是“服务”的体现。

那作为领导者该管什么呢?你该管的是某件事具体的计划、对最终结果的监督等方面。你有一部分时间是在“管”,但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在“服务”,如果有人理解错了,只有“管理”而没有“服务”的话,那他建立的团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本文由EGO原创首发,请获取授权后转载


作为技术领导者,

你在团队管理方面遇到过哪些棘手的问题呢?

来GTLC,和国内顶尖的CTO一起探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