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 由阴墓走入阳宅的砖雕艺术

游园路漫漫,不止山水间。一次抬眸,一次凝视,墙垣中,折廊里,或那檐下,皆会涌现出精致线条构写出的绝妙图画。其为人与自然的和解,亦是园主的心绪释放。

自什么时候起?以镌刻留下心迹。

大概是文字的起初,符号的诞生,时代的留迹,于是生活的点滴,不再被淡忘于时光。刀痕划破岁月,落下的园林记忆,这便是镌刻的意义。

△武梁祠和1958年滕县出土的伏羲女娲

△四灵

△四象

△“千秋万岁”

福、禄、寿,三星高照,足以满足凡人对世间的妄想。松、竹、梅,岁寒三友,则谓彰显君子于吾身的坚守。龙凤呈祥、鹤鹿同春、八仙过海、天官赐福、年年如意… … 生灵寄寓,福泽临世,图案不再简白。

△三星高照

△郭子仪上寿

为何多以砖雕之?而非木、石。

古建筑以木为建,是就地取材的优势,但多数却熬不过上天的考验。唯有砖雕,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含木雕的精致柔润,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且性价比极高所以自阴墓入阳宅是必然之。

《礼记·檀弓》里记载的“夏禹造塱”中“塱”的意思便是治土为砖,垒在棺的四周,这就是最初的圹砖。而“秦砖汉瓦”只作是因文化价值而得名,实则夏商早有雏形。

墓穴的雕梁画栋,是对于往生的寄福

地下的墓穴从不表现阴暗的死亡世界,而以幸福和光明的艺术形式征服死亡。同大多宗教信念一般顾往生,人们生时便开始营建,将墓葬想象并建造为“死后居所”,这便是中国古代“视死如生”丧葬理念

且将其作为一个融合世俗、生活、礼俗和世界观等内容的有机组合,不仅呈现为地下的实体空间,更是塑造出一个专属墓主的理想空间

段氏宋金墓(山西省稷山县),据其中碑文可推算出这个墓葬群大致修建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前后,是当地段氏家族的家族墓地。

墓穴中以精美无比的砖雕构筑出立体画壁,且完美的融合木建筑形态,从桁条至阑干,牌科交错、挂落华美,长窗精致,吱扭声响,门内窥探的妇人,好似要越了出来。不似云冈石窟清净庄严,而为另一处烟火渺緲的桃源胜境

若欲明了园中的趣雅闲情,且等下回再述~

「本期分享:长山」

「图文编辑:言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