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站前广场
黄昏的火车站前的街道上,居然成了遛狗散步和跑步的地方。对于周围没有公园的城市核心位置来说,居民们很自然地选择了这唯一的公共空间来度过傍晚的悠闲时光。甚至有人边走便捧着一本书一张广告纸在看,还有人干脆在树下便道上打着扑克……这种选择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旅客大多都转移到了地下,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也都到了地下,马上就要开通的地铁也在地下直通火车站候车室,地面上走过来的都是徒步的人。他们或者就住在周围,或者要去别的地方坐公交,或者是在找共享单车。
这样的景象与之前很多很多年,就包括前几年火车站的人潮涌动泥沙俱下牛鬼蛇神拥挤不堪的混乱景象相比,实在是迥然如天壤之别了。一种美好的安静的人人拥有平稳心态的公共生活环境似乎正在真地到来。
不过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并非自然而然的人们普遍素质的提高所连带出来的环境改变,而实际上是在硬件建设跟上以后又加严格管控的结果。这一带准确地说不是站前广场,站前广场不仅被严格管控着,而且也有高高的台阶与平地相隔,这样的结构和措施保证了广场上不去任何车辆,只能横穿行人。
人们既可以骑车也可以步行的相对自由自然的部分,是站前广场之外的站前的街道。为了营造站前的宁和的气氛,这条街上也是禁止机动车通行的,甚至自行车如果停下来也很快就会有穿着高腰战靴后背上印着特什么什么的保安走过来提醒你,短时间地站在这里三分钟两分钟是可以的,长时间不行。他的出现提醒你,带着红袖标穿着各种制服的管理者,或者笔直地站立,或者步行巡视,或者坐在电瓶车里巡逻,或者骑着摩托车瞭望,触目所及,比比皆是。
正是这样的措施保证了站前街道上的安静和不乱,保证了外地来本埠的人员的第一观感的高大上。就像给高速公路和高铁沿线(注意不是普通公路和普通铁路,意思是经过那些普通的交通线的人看到脏乱差的景象是无所谓的)的村子戴帽子安装坡形顶一样,面子的问题经常可以成为左右市政建设的最主要的支撑点。
城市管理者在对公众的自由自觉的宽容度与管理强度的把握之间,几乎还完全是依赖于后者。在我们人口膨胀、人员密度早就过了市政硬件可以承受的饱和线,几乎囊扩了城市的全部缺点,同时也失去了乡村的全部优点的城市里,这样勉为其难的秩序与“悠闲”总之是比混乱嘈杂、比扰攘纷乱、比无处插足要让人眼目愉悦。
在这样的意义上,大致上多数人都会赞同加强管理,并且将任何加强了的管理自然地认定为管理者的有所作为。人们在不自由的高压里,不仅可以获得秩序化的环境,更可以收获更重要的安全感。
不过管理是有成本的,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员工资,还有对人类聚居之地的普遍的行动自由、身心自由的牺牲。这就像是在逛一个处处都是探头,处处都是警惕的眼睛和高声的呵斥的花园。花园里那些经过人工培植和配置的花草固然也有它们自然界中的兄弟姐妹的模样,甚至也可以让人闻到花香,但是毕竟已经是横平竖直甚至枝条高度都已经严格在一条线上的雕琢之物了。这与我们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中的美好之境中的自由必然是题内之义的属性,实际上依旧遥远,好像还更其渺茫。
那种因为法律健全执行到位、软硬件周全社会保障齐全、人们普遍生活舒心而有内在的和美,那种依靠每个人的自身素质,也尊重每个人的个人自由所自然呈现出来的良好的秩序与优美的环境结合之后的,在以前的宣传里属于什么什么主义的生活场景,是多么让人期盼。
尽管它依旧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