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笔记:秋天里的漠漠然
梁东方
暑热之后,这是第一个全天都没有阳光的日子。天空灰凉灰凉,很低很低。虽然不热,也很是不好受。不仅有雾霾,还有阴翳,让人目光看不出去多远,让人觉着压抑;让人全然没有想到在酷暑里盼望的秋凉之外,还有这样秋天的漠漠然的阴郁;让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持续的暑热之中的炙热和汗流浃背之类的代价背后有一个不言而喻的背景,那就是火热的生活,顾不上伤感的气氛,以至于是一种可以成为普遍热烈的不言而喻。
现在没有了阳光,炎热消失,灰凉骤至,久违的暗淡心绪油然而生,使人唏嘘,使人感慨,使人进入到一种丝丝入扣式的哀情之中。举目四望,其实所有的植被还都郁郁葱葱,除了病害,没有黄叶,没有凋零;但是分明已经在初看起来和夏天没有区别的蓊郁的树冠和静静的草茎上,看出生命抵达巅峰之后由此衰落的意味。那个峰巅之后的下滑,分明就是从今天这个时刻开始的。你无意中见证了季节的一个重要关节点,看见了天地运转的重要一瞬。
在这一瞬里,人与植物一起意识到了衰落已经开始,生命由此走向了下坡路。离愁别绪式的惆怅,已然挥之不去。这是一种典型的本地天气,往往让人本能地直接将其作为一种乏味、枯燥、平淡、无味的生活的表征。
回想一下,每年秋天好像都有过这样冗长的阴郁经验:乏味无感的漠漠之状弥漫了整个空间,使人有气无力,使人了无意趣。
不知道是不是本地雾霾导致的含糊朦胧促进了这样的悲秋之想,如果在一个空气透明的地方,这样的症状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当然不是,北欧和德国的秋天、西北东北的秋天纯净,但是一样会有另一种状态里的悲秋情绪弥漫。那是一种在纯净的阴郁与纯净的凄凉里的不可自拔感:人心与天地的互文关系是表里一致的,这时候人就绝对只是自然中的小小一介元素。
人有自己的排解办法,就是将注意力从天地自然中挪开,只向内关注自己,只关注同类,在没有季节感的人际交往中遗忘并摆脱季节的干扰。城市化实际上至少在客观上为人们普遍实现了这样一种对季节的排斥效果。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人们,出行坐车,入室恒温,所见所为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情,不见天空,不见植被,也就少有被季节影响之虞。慢慢地便丧失掉了人类古老的悲秋的循环,尽管代价往往是多了抑郁症的侵袭。
以此观之,悲秋倒反而是一种释放,是一种将人类自身的不良情绪借着季节倾倒给大自然的机会。一个始终没有忧郁之感的人其实不是很完整的人,一个从未陷于悲秋状态的人也一定少有诗意的感受。大自然所安排给人类的,都有其正当与合理性,都是人本身所需要的。
悲秋是一种无事之悲,无事之悲短时间内就不会对人形成现实物质利益上的损害,就会只在精神层面上让人丰富起来。虽然这样的丰富带有负面的特征,但是毕竟于间可以使人和缓下来,回望并反思,将平常从来不纳入清晰思维范畴的内容清晰呈现,并且反复咀嚼。这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人生补充。
很难想象人类如果一直生活在炙热之中,从来没有悲秋的桥段,会是怎样一种无奈的情形。一定少了诗意,少了冷静,少了物象与情绪的丰富性。在不热的气温里,在逐渐开始飘零的落叶中双手插兜,漫无目的地漫步;不管天空多么阴郁,不管是不是下着冷冷的雨,这样的秋天实在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四季分明的北方的一种优势,是高纬度地区才会有的人生享受。
结论似乎应该是:像热爱秋高气爽的晴朗秋日一样,也一样爱这秋天里的阴郁。当然,这其中一定是不包括雾霾的含混和无奈的。
透明的、一尘不染的阴郁才是好阴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