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凤 | 中医能让每一个人都找到人生的平衡
二 一 八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魏华凤
中医能让每一个人
都找到人生的平衡
人 物 介 绍
魏华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擅长代谢紊乱、脾胃疾病等内科杂病,过敏体质、虚病调理等。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成员,上海市民中医药教授在龙华医院工作室成员,上海中西结合养生与康复专委会秘书,上海市首批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成员。
“我家六代中医,爷爷在当地威望极高,半夜三更都有人拍他的门,十万火急。”她说的是年少的记忆,她老家在舟山,爷爷的卫生院是当地渔民的庇佑,风里来雨里去的打鱼人,一有五劳七伤,见到她爷爷家温暖的灯光,便觉心里有了宽慰,有了着落。
龙华医院中医示范科副主任医师魏华凤,擅内科杂病,代谢病,脾胃病。
专家门诊时她就这么坐着,有时一坐七八个小时,基本不起身,中间不吃饭,不上厕所,“病人实在多,我又是慢郎中,这些病人总要看完的呀,直到送走最后一个,才发现凳子上的棉垫都有点潮了。”她说,病人也很体己,有时候会买来饮料,点心让她解渴垫饥,还有的诊完离开前,会反复唠叨,医生,你脸色不好,要多休息哦。听在心里暖暖的。
她真是慢郎中,首诊病人有时要半个小时,辨证辨病,寻找病机,“从一而终,没有丝毫懈怠与含糊。”
她说,自己是时方派,与爷爷一样,都擅治内科杂病,尤其是代谢病,脾胃病,诸症在前,她总是先调肝脾,再补泻气血阴阳,生黄芪,徐长卿两味药她最喜用,往往用出神来之笔。“药量味数中规中矩,但是在配伍上,我挺发散的,中医是取象比类。”
她一直有个情结,希望能跋山涉水追随那些国医大师,每个省市的名老中医抄方学习,一个地方待上三个月,半年一载,这样她对中医的理解将会是别开生面的新境界,“学医不够,还有易学,堪舆,甚至祝由十三科,中医本来就是杂学,是人与自然学,医者意也,触类旁通。”“总有一天,我会拾起爷爷的医学藏书和医案,在那里,我会找到更多我想要的东西。”
她所在的大内科,一个风险比较高的科室,医生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是怎样的状态,各种疑难杂症会接踵出现,她告诫自己一定要时时警惕,学会鉴别诊断,千万不可漏诊误诊。
因为医技穷尽,病情危重,无法挽回患者生命。但是,患者又那么年轻,求生欲望又那么强烈,视她为救命稻草,此时,她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患者,如何帮他最好的离场。因为,她不愿看到患者绝望的眼神。她坦言,医者在与死神博弈的过程中,还有漫长的痛苦要咀嚼。
她一定听过王菲的《红豆》,“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我想,凭她的聪慧灵性,对生死,对中医,都应该是这样的态度,“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1997年,魏华凤考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让她的爷爷十分欣喜。爷爷说,后继有人。
魏华凤的家里六代中医,太爷爷和上两辈,都是走街串巷的郎中,到爷爷这一辈,已经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医,“父亲没有接班,成全了姑姑,姑姑的儿子没有接班,成全了我。”
她来自舟山群岛,当时岛上只有一个卫生所,爷爷就在那里整天给人把脉开方。她小时候体弱多病,也吃了无数贴爷爷的中药,算是对中医最初的体会。考上中医药大学后,爷爷告诉她:“认真学,学好了才能救人,学不好,那是庸医,只会害人。”
魏华凤最遗憾的是,没能跟爷爷抄上一次方子,“爷爷让我毕业后回岛上,亲自教我中医。只可惜,读博士的那年爷爷去世,没来得及跟他出诊,留下终身遗憾。”
作为理科生,魏华凤进入大学后一开始并不习惯,大量的背诵,只能适应。“好在都不难,只要下功夫,都学得来。”第一学期,她就拿到了奖学金。本科毕业后读了硕士,然后直接转了博士,“实习工作都在龙华医院,最后留在大内科,算来已经10余年。我对龙华的感情十分深厚。”
魏华凤还记得,当年爷爷坐诊不分时间,不管早晚还是三更半夜,只要有人来敲门,一定是应诊的,岛民五劳七伤、受风着凉等,着实看的是百家杂病。她现在也看杂病,算是冥冥中得了爷爷的庇佑,代谢紊乱,血脂高、脂肪肝、脾胃病、过敏体质、鼻炎、咽炎、口腔溃疡都有擅长。
对药理的深刻理解 魏华凤说自己是时方派。 “一个是病症在改变,古人的症状和现代人的症状有差别,药方也要有所变化;另一个是药材,以前的药材大多是野生的,医生自己去采集,有区分,有辨别,现在的药材都是大批量生产,药效打了折扣。再者,现代中药药典对中药剂量有较严的限制,所以,不能完全依照经方剂量应用,只能参考经方的思路和用药,自己加一些改变进行处方用。” 她跟过很多名医专家,师从季光教授钻研肝胆、消化病,也跟过林中香教授研究心血管疾病,还跟着夏翔教授看内科杂病,“把老师们的风格融合在一起,加上自己的体会,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魏华凤说,她临床的主要特点,一是疏肝,她认为,现代人压力大,很多病人都存在情绪上的问题,特别是年轻病人和更年期病人,“我都会用疏肝药物,清肝泻火,调节情绪。”二是调脾胃,现代人生活多不规律,饮食无节制,脾胃虚弱,功能紊乱,而且,肝可乘脾,而脾胃又是后天之本。有舒肝健脾打底,再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调理,比如经络不通的活经络,肝肾虚亏的补肝肾等,可以更好地发挥方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她用药多在15到20味之间,药量也适中。药的剂量和药味上看起来中规中矩,但是在成分上并不保守,不照搬书本,自己有思路。“辨证为基础,结合辨病,随指标加减”。比如有人是过敏体质,可以选用的中药有很多,虽然可以辨证选药,但如果能参照中药药理同时给予辨病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现代医学对许多中药的药理作用都已经有了详细的研究和阐述,能够指导临床辨病治疗,及西医实验室指标加减。我们在辨证基础上加上现代中药药理,用发展的思维学中医,西为中用,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杂病中医,她自有一番感受:接触临床疾病面要广,对常见疾病都要有所了解,要有鉴别诊断和类证鉴别的思辨能力;用药思路要发散——中医讲究取象比类,比如钩藤,过去是用来安胎的,现代药理发现,钩藤可以解除平滑肌痉挛,缓解子宫痉挛,所以,能减少滑胎可能。进一步发散思维——中风面瘫后的肌肉抽搐、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痛,钩藤这味药使用钩藤也能见成效。 “对中药的了解太重要了,不能只停留在古书上的记载,要懂药理。”她认为,多中药药理的掌握一部分通过大学里学习,更多是临床工作后查阅最新的文献研究报道来掌握。跟师学习过程中,“要是看到老师用某一味或几味药把病人的某个病症治好了,我就会去查明其药效药理、用法注意事项等,一味一味地钻研透,下手才如有神。” 说到情有独钟的中药,“我喜用生黄芪,配伍用处很多,除了少数急性热症不能用,其它都可以搭配协调。还有徐长卿,抗炎症效果非常好,不管是感染性的还是自身免疫问题。”魏华凤说。 魏华凤坦言,刚开始看诊的时候也有过困惑,比如口腔溃疡,是阴火症,虚火,早期都用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凉血,“但有时疗效不好,后来我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溃疡?从中医角度上理解,与病人正气不足,气虚血瘀,粘膜修复功能差有关。于是就加补气活血的药,比如生黄芪、丹皮、赤芍等,往往验效。” 有病人舌苔厚腻,早期她以化湿为主,辨证后或清热化湿,或温阳化湿,或淡渗利水等等,但是,遇到一类患者他的苔腻很顽固,表现为苔粘腻或者苔腻干燥少津。单纯化湿越化越干,越化越腻,她请教老师后,指点说可以试试“反佐法”,“试想桌子上有一摊油腻,用干抹布擦不干净,若改用湿抹布就容易擦干净了”。舌苔粘腻或少津,往往见于湿热内蕴,热灼津液,就像一杯饮料烧干后剩下黏糊糊的东西,直接化湿很难化掉;用反佐的药,生津又不滋腻,如麦冬、玉竹、芦根、天花粉、乌梅、葛根等,大有收获。其实,西医的沐舒坦也是这样的药理,痰黏难咳时稀化痰液利于咳痰。” 看诊一定要仔细,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病症,而不漏诊误诊。有一年轻女性病人说自己有多年慢性胃炎史,每天早上刷牙时会有恶心,最近一月恶心加重,还伴有嗳气泛酸,纳差。”这时候,医生很容易被病人提供的胃炎病史误导,但魏华凤医生抓住恶心欲呕的主症,不忘问病人有无厌油腻现象、末次月经情况等,为鉴别诊断让病人去急查了肝功能、淀粉酶、腹部B超等,结果肝功能提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为一千多,赶紧联系肝科让病人住院进一步诊治,避免了一次漏诊和误治。她说她遇到类似的病例有很多,每次都会因及时发现病因确诊疾病而觉得庆幸。医生是越做越谨慎,越做越胆小。 口述实录
采访/晔问 编辑/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