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被称相父,与宰相和丞相啥区别?嬴政:一字之差与母后事不敢管
古代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同时分工也是极其明确的,从礼乐制,分封制到三公九卿制,到后来的三省六部制,每一个官员所管理的事物是不同的,同时它的等级也是有大小的。
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毫无疑问是皇帝,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自然就是丞相,而中国历史上有两对矛盾,一对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另一对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两对一直是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皇帝不断的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在不断削弱相权,因为相权过大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而丞相之位也不能够没有,虽然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废除丞相之位,直接统领六部百官。但是整个国家的事务实在繁多,所以后来也出现了殿阁大学士,内阁大臣等一些代行丞相职权的职位。
所以丞相在历史上有很多叫法,比如宰相,相国,相邦,司徒,尚书令,中书令,宋朝的同平章事,甚至后来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有着丞相的权力,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但是宰相,丞相和相邦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首先宰相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是一个正式的官名。所以宰相只在辽代成为过正式官名,其他朝代都被代称。并且从它的字面意思我们也能够了解一些,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辅佐,在商朝的时候它是指管理家中事务的奴隶长官,而到了周朝处理国政的是太宰,处理家中的事物为家宰,就比如吕不韦家宰郑货。
再者丞相和相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两者代表却有所不同,就比如大秦赋中吕不韦被称为相邦,而嬴政有时候会称他为相父,却很少称为丞相,因为相邦的地位要高于丞相,同时后来还有一个相国职位,地位也高于丞相,等同于相邦。
而秦国最早出现相邦职位是在秦惠文王时期。指总揽军机大事的重要官职,地位崇高。张仪曾凭借出色的外交,三寸不烂之舌才被任命为秦国的相邦。
而到了他的儿子秦武王的时候,秦国第一次出现了丞相,比如大秦赋中甘罗的祖父甘茂就是丞相,但是这个时候相邦也依然存在,只不过不被轻易授予,而丞相一直被认为是相邦的助理或者副手。
后来秦武王举鼎不幸被砸死,芈八子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这个时期魏冉以及后来的范雎都是相邦,因为二人都做出了杰出贡献。魏冉作为芈八子的表弟,可以说是秦昭襄王登上皇位的重要助力,而范雎是秦昭襄王实现亲政的重要大臣,如果不是范雎指引,恐怕秦昭襄王亲政会遥遥无期,大权会牢牢把握在他的母后和新四贵手中。
秦昭襄王去世之后就是秦孝文王继承王位,但是在位不到三天便去世,于是传给了太子嬴子楚,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他本是在赵国的一名质子,全仰仗着吕不韦的帮助才实现了成为华阳夫人的嫡子,所以他直接任命吕不韦为丞相,这个时候还不是相邦。
而秦庄襄王也是一位短命皇帝,在位不到三年便去世,享年35岁,于是他将王位传给还只有13岁的嬴政,并将其托付给吕不韦,让其任吕不韦为义父。而这个时候吕不韦也被称为相邦。
因为吕不韦确实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是嬴政的托孤大臣。类似于后世的诸葛亮,所以刘禅和嬴政都叫对方为相父,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吕不韦终究因为位高权重并且和秦国太后赵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威胁到嬴政的王位,所以嬴政才将他赶到河南的封地。
但是吕不韦在秦国数十年把持着朝政,和六国贵族有很深的联系,所以在封地也依然被受到重视,很多人都去封地看望他,而且他食邑十万足以让嬴政忌惮,所以嬴政才给他写了一封30字的信,将他发配到巴蜀之地,吕不韦看完之后选择自我了结。
而这件事情也让嬴政意识到相邦的权利确实太大,所以正式废除了相邦的职位,但是留下了丞相之位,并且设立左右丞相共同行使权力,也就是将总经理的权力分给了两个副总,同时实现相互制约。而到了秦二世胡亥时期,又加了个中丞相,三位丞相辅佐皇帝掌管朝政。
秦二世而亡,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太祖高皇帝,而汉承秦制,恢复了相邦职位,毕竟汉朝建立得益于一些功臣。而这个时候因为要避刘邦的名讳,所以将其改为相国。比如萧何,韩信,曹参等都曾担任过相国职位,因为这三人很早就跟随刘邦,帮助刘邦攻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担任相国职位合理,而等到曹参去世就没有相国之位,也只是保留了两位丞相。
西汉后期出现了王莽篡汉,刘秀实现光武中兴建立东汉,但是也认为丞相职位权力过大,所以设立了司徒,司空,太尉三位共同执掌丞相权利。而到了后世更是很少有人被称为相邦。很多都只是被称为丞相或者是一些有名分没有实权的官职,毕竟丞相一直是被削弱的状态,相邦距离皇权太近了,统治者内心不安。
总结
所以吕不韦被称为相邦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来区分他和其他丞相,但是正因为这个相邦的特殊性,使得他的权利受到嬴政的忌惮,也难怪嬴政要废除丞相之位,毕竟为了不威胁自己跌皇权都不设立皇后和太子,更不用说相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