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运时 || 走武汉三镇老街 ||“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86)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走武汉三镇老街》
作者|丁运时(湖北武汉)
时下,旅游正成为最时尚的休闲方式,但资深“驴友”不是对旖旎独特的自然风光趋之若鹜,便是对年代久远的古城老街情有独钟。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历史文化深遂的人文景观于是倍受推崇,不分旅游淡季、旺季,游客均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厌倦了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人们将视野凝聚于有年头的建筑群落,领略城市千篇一律、重复雷同之外的别样风情。
众所周知,武汉是镇。武汉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巧的是,武汉三镇均各自保存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昙华林、老租界和显正街,它们或以古雅醇厚而著称,或以异域风情而惊艳,或以古旧沧桑而闻名,但其共同的特色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风格自成一体,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江城版图中,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走进昙华林,你一定会惊诧于它与市井尘嚣迥然不同的雅致与古朴,欣悦于其散发出的独特韵味——这是经由悠远的历史气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浸淫而产生的奇特感受。“昙华”为其名,无论是解释成通假“昙花”,还是考据为梵文译音,都丝毫不减其盎然的古意和蕴藉的诗意;麻石幽径、青瓦小院、错落的民居为其表,一洗都市的喧攘与浮躁。这只是位于老武昌东北角,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不过1.2公里,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却遗存了大量中外历史建筑风格和样式,集中展现了老武昌城的昔日风貌,并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宗教民俗等诸方面的历史遗产,连片构成区域文化的历史文化生态系统,堪称一部活的近代史书!
昙华林乃清代古巷,迄今为止已逾数百年历史。其中遗存了两座百年以上的江夏民居,粉壁、黛瓦、灌土墙、小天井以及木构屋顶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特色,而在一座名人故居的小院里,居然还完整地存留着红砂石筑的武昌老城墙的墙基,可谓难能可贵。
至于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风貌与印迹更比比皆是,百年以上的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公馆、老花园等建筑数目竟然达到数十次之多,令人不由得产生了仿佛在时空交错中回到了百年之前的错觉。当然,建筑年深老旧尚不足讶异,最值得称道的还要数老房子背后蕴藏的历史和文化含量。比如昙华林里的文华书院的建立以及图书馆的开辟,标志着近代教育的发韧和公共图书馆的诞生;又如当年日知会在此创立,大批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在此活动,革命遗址星罗棋布,反映了这座城市勇于斗争和创新精神……太多太多因素,使得昙华林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无法估量!
如果说武昌昙华林寄托了武汉人的骄傲与自豪,那么汉口的老租界区则记载着一段曾经屈辱的历史。那是19世纪60年代之后,英、俄、法、德、日相继在汉口强辟租界,在今江汉路至黄浦路、中山大道至长江之间形成了1.8平方公里的颇具西洋风格的城区。1861年3月11日,英国人率先划定汉口租界,随即其他帝国主义者蜂拥而至。
租界饱含着我们民族曾经积贫积弱的沧桑历史,遂成为中西方文化痛苦碰撞和被迫开埠的耻辱见证!但不可否认,外国人在此经商、办厂、传教、办学客观上也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电灯、电报等控公用市政设施的建设,则开启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而当大批西洋古典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如江汉关大楼、花旗银行大楼、景明大楼、英国总领事馆等)回到人民的怀抱,便从此焕发了新颜。今天,我们漫步沿江大道,特别是江汉路至一元路沿岸,欧美风格的建筑林立,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克式一应俱全,颇具科学及审美价值,其巍峨矗立的气魄,丝毫不逊色于著名的上海外滩。靓丽的江滩新景,则可供人们或闲坐憩息,或拍照留念,或瞻仰凭吊,或感慨今昔,成为不可多得的西方建筑展示区和历史、革命教育的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汉口的老里分(也叫里巷),就像是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当年曾是汉口中国中产阶级居住的“模范区”。民国初年,华商总会在阳夏战争中被大火焚烧的地段(今南京路、大智路一带),参照租界建筑风格和道路等设施建造了一批西式街道和中西合璧的里弄,其形式多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的结合体,汉口人耳熟能详的有同兴里、延庆里、联益里等。
汉口的老里分当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散发着浓浓的汉味市井气息。穿行于老里分之间,你会发现老里分纵横交错,宛如一座迷宫,只有熟悉的人才不会迷路,他们深知里分的主巷与窄巷相交,头尾相对,四通八达。里分最能凸汉口人的昔日生活风貌——大清早排队买过早的热干面、面锅;一家煨汤全里分闻香;谁家生起了煤炉,就有街坊邻居前来“过火”;炎热的夏夜,室内往往比室外还热,老汉口人纷纷搬出自家的竹床,在通风的老里分摆上一排排“竹床阵”,露宿一宿,以便熬过火炉城的苦夏——一代一代汉口人都是这么生活的,公开、无私密、打成一片,实践着“远亲不如近邻”的生活哲学,此种状况,直到空调普及才渐趋式微。
三镇之中,唯汉阳的老街格局变化甚微,欧风美雨不曾留下太多痕迹,从而愈发显得古老,氤氲着怀旧氛围。显正街是汉阳最古老的一条街道,如果说古汉阳城的街道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大十字形,那么显正街就是十字的那一横。其年头可以上溯到唐代,此后无论是水淹火烧、城垣颓损,街道格局与分布毫无变化,依然是汉阳城的一条中轴线,依然是汉阳城的正街。正街的无上地位,决定了这里曾经是衙门扎堆、商贾云集,繁华热闹、盛极一时。
“晴川历历汉阳树”,相信国人无不知晓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汉阳树究竟何在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多年来,民间传言崔颢笔下的“汉阳树”就在显正街北侧的凤凰巷中。据说汉阳乃至武汉现存最古老的树就是巷子里的一棵树龄高达524年的银杏树,惹得不少游人来探访,该树绿木参天、葱茏苍劲,主干上长出10多条粗壮的分支……然而显正街既有斜阳老树,却也不乏西方的教堂,这栋教堂称为高隆庞堂,位于显正街163号,耸立在街边的高台上,系巴西利亚建筑风格,主厅高大宽敞,可容纳500人做弥撒,祭坛供奉本堂堂主保圣高隆庞的立像,这也是汉阳目前最大的教堂……
各地朋友们来到大武汉,黄鹤楼、东湖、归元寺是不能不游的景点,但真想距离地贴近武汉,则不妨逛逛武汉的老街,因为老街不老,它们延续着历史和文化的血脉,那里有武汉的根与魂!
丁运时,男,作家,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十三岁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曾在各地报纸上如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数百篇,达数十万字;
近年来,开始参加全国征文比赛,曾获得各类上百项征文或征集奖项,擅长于征文写作。
“大秦岭牛伯伯核桃酱”杯
“一人一城一故事”有奖征文
2016年11月1日起,《嘉年华时光》公众号面向全国有奖征集“一人一城一故事”。
一、征集主题:面向全国所有写作爱好者,以“一人一城一故事”为主题,将你的故事以文章形式写出来,亲情、友情、爱情、亲子、人生、职场、倾诉等,字数控制在2000字左右为宜,所有来稿将在原创文学公众号“嘉年华时光”择优发表。经作者授权,“嘉年华时光”公众号也会帮助投稿者向更多媒体投稿传播。
二、评奖办法:文章一经修改发布,我们会在当月月底,结合文章的阅读量、评论量等,再进行网络投票,最终综合评选出一等奖一名,奖励价值128元的核桃酱大礼盒一个、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一提;二等奖两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两提;三等奖三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一提;所有获奖作者都将颁发荣誉证书。
三、投稿须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年华时光”(slycniegl )”;并添加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四、请将你和这座城市的故事编辑好,务必写清楚文章标题、作者姓名,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以Word打包文档的形式,通过邮件发送至邮箱:408440374@qq.com。邮件主题名为《***在**城市的故事》。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五、来稿文末必须附有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微信号、手机等),以便联系和发放奖金。原创首发故事优先采用;已在纸媒发表作品择优发布。
六、由于来稿较多,我们会按照投稿先后顺序编发。严禁一稿多投现象。
七、本征稿启事从即日起到2016年12月31日止。
八、特别欢迎优秀商家或有识机构冠名、赞助,支持征稿、特约发布品牌故事。
5)从11月份开始,所有入选的原创文章发表全部打开赞赏功能,我们将改为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30%为编辑、校对、制作及平台运营等费用。
6)〈嘉年华时光〉平台原创作者的书籍评论、读后感等,为便于读者购买,我们可在文章末尾加上网购的购书链接。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