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问题(上)
阴阳学说是哲学的方法,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哲学方法在医学中的运用,显然不能全盘照搬,完全套用。
哲学中的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阴阳。
比如,白天为阳,晚上为阴;白天的上半天为阳,下半天为阴;晚上的前半夜为阴,后半夜为阳等等,还可以无限的分下去。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在医学上,虽然可以无限的划分阴阳,但是对医学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临床治疗没有任何帮助。
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脏腑形体分阴阳中有: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1】
显然,这是完全照搬了哲学中阴阳无限可分的原则,可是,这个原则对医学并没有必要性,这种划分对医学诊疗过程没有指导意义。
受此影响,后来甚至有人将暑和燥也分阴阳,便出现了所谓的“阴暑”、“阳暑”,“阴燥”、“阳燥”的争论。
二
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称“神藏”,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称“形藏”,故为阳。【2】
这种阴阳的划分只是为了划分而划分,对中医学而言,没有实际意义,有时还会自相矛盾。
如在讨论风邪时说: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如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处。【3】
能理解成风邪袭的“阳位”是上述属于阳的部位吗?“上部为阳,下部为阴”,那腹部是上部吗?按照“背为阳,腹为阴”,则腹为阴;按照“上为阳,下为阴”,则腹为阳。结果是“腹”既为阴,又为阳。由此可见,这样的理论只是徒增了理论上的混乱而已。
病因的阴阳划分没有意义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4】
病人因为生气而出现胸胁胀满疼痛、脾气急躁、食欲不振、脉弦等,辨证属于肝气郁结,根据审证求因的原则,其病因为七情中的“怒”,据此确定疏肝解郁的治疗方法,选用逍遥散进行治疗。
至此,辨证论治的过程已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辨病因的阴阳属性。临床过程中,所有的病因都不需要辨别阴阳属性,证明病因的阴阳分类没有实际意义,是多余的程序。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郑洪新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 第3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7
【2】 同【1】:37
【3】 同【1】:207
【4】 同【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