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思考:从制度弊端看西周的衰落

西周的两大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们高中历史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内容。全国卷的高考试卷也好,新高考的试卷也好,几乎大部分的考试第一题就是考的这个。这些年的考试中,试题几乎清一色的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积极作用去进行考查的,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哪一天可能会考到它们的弊端?我们还是详细来讲一讲这两个制度吧。

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是周朝建立之后,解决怎么“分天下”的的矛盾。它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还有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领地。

这些受封的诸侯也需要向周王和中央承担一些义务,比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不过他们在自己的领土里面有相当大的权力,比如收取赋役、招募军队、任命官员等,也就是掌握了地方的经济、军事、政治特权,所以权力相当大。

周王为什么给他们这么大的权力呢?从西周的社会去看的话,主要是因为为了让诸侯能够在地方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家想一想啊,西周征服了一些方国之后,分封到这里的诸侯如果没有上述权力,很可能会被那些被征服的方国反攻倒算,所以周天子需要给中央的这些外派官员自主机动的权力,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巩固西周的统治,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中央无力去进行开疆拓土,所以也用这种赋予他们权力的方式鼓励这些诸侯在领地里面继续开发和扩张。

所以,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不难看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效的防止了被征服方国的叛乱,维护了地方的安定。

第二.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习俗由中央派去的诸侯及集团带去了各方国,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此使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延续性和扩张性。

第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因此,分封制下的西周不仅成为一个疆域庞大的国家,而且显示出一派生机。

  但其制度的弊端也是存在的。

因为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具有较大的权力,所以到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周天子和中央的权力相对就走向衰弱,某些诸侯于是就有了称王的野心。比如春秋时的楚王问鼎,跑到周天子面前问九鼎的轻重大小,这就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在分封的诸侯中,大家都清楚有三类,古代帝王后代、功臣和王室子弟,也就是分封的对象中还是有一些异己力量,这些异己力量在逐步发展壮大之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离心力了。比如之前讲的楚国就是祝融的后代也是灭商的功臣。所以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根本都管不着,也没有能力去制止,到战国末年,周王室就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宗法制

另一个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则本身是为了解决家族内部的权力、财产等方面的矛盾而设计的。这种制度与分封制结合之后,就成了国家权力继承的一种制度了。

在宗法制中,大家都清楚,最大的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周天子的天子位置由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位置也由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这样就把家族继承的关系运用到了国家权力运行当中了。

所以,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好的解决了以往权力继承靠你争我夺、兵戎相见的现象,让权力的基础、财产的继承有了一个普遍认同的制度规范,使得西周的统治集团内部得以稳定,也形成了较强的国家凝聚力,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运作中同样存在弊端。

存在什么弊端呢?那就是第一代诸侯王是由周天子进行分封的,但是从第二代诸侯王开始就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方式了。所以第二代诸侯王与第二代周天子的血缘关系慢慢就疏远了,这样对于周天子的权威来说无疑是一种削弱,更何况还有一些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功臣、古代帝王后代。于是,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这种血缘越来越淡化的情况下,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就会越走越远,离心力越来越强,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的大混乱时代。

但大家注意,这种离心力却不是分裂倾向。这得益于什么?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