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所学校,就看这21条标准

人人都喜欢好学校。
可是,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好学校究竟长什么样子?好学校有哪些具体的标准可循吗?
一直以来,我们对“好学校”的概念判定是模糊的,对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校长来说,好学校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如果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真相就将永远被迷雾包裹。
一部分学校想尽办法掐尖招生,然后依靠优质的生源取得优异的成绩,优异的成绩带来优质生源,循环强化。远远看上去,学校“五育并举”,一派花团锦簇,实际上都是不同拔尖生源的“功劳”。这样的学校不能说是好学校。
还有的学校依靠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倾斜,加大学校在硬件建设、教师招聘等方面的投入,靠强大的资源产出成绩,再靠成绩去搏取更多的资源,一旦丧失资源,马上就被打回“原形”。这些用资源垒出来的学校,也不能说是好学校。
这些都不是好学校,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校长会2017年发起“专业学校改进计划”,4年来已有2000多所学校和区域参与,在这些参与改进计划的学校优秀实践基础上,校长会汇聚的全国众多专家研究整理发布了一个建设一所好学校的21条,并将其作为“改进计划”的行动标准。
对照看看,你的学校占了几条?
好学校的21条标准
01. 好学校都有着清晰的自我定位,洞悉自己的优劣势,懂得扬长避短。
办一所好学校,一定要首先对其“定位”,也就是弄清“从哪里来”的问题。
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背景都十分复杂,是公办还是民办?生源主要来自什么社会阶层?学校所在的是一个怎样的社区?学校师资水平如何?学校有哪些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关联种种,不一而足,但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学校发展升级的关键,亦或成为学校崩溃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个卓越学校,它的起点应该是扬长避短,如果学校没有做好它的定位,没有做好分析,没有做好优势和劣势的转化,迷失其中而无法自拔。
02. 好学校都树立了切适的办学目标,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弄清了“从哪里来”,接下就要明确校长要带领学校“到哪里去”,要讲清楚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校长来说,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清晰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跟随者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一个清晰的办学目标,是一个庞大的、不可忽视的强大牵引,其作用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03. 好学校都拥有先进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具备卓越的价值领导力。
学校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的整体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气质和整体面貌。依靠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总结出来的价值观,是学校重要的驱动力。用价值观吸引、引导、改变跟随者,凸显价值领导力,是最可持续、最事半功倍的办学策略。
04. 好学校都十分注重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深谙环境育人、氛围育人的真理。
除了上墙的标语口号,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以及整体的精气神,怎么才能让人更快捷、更真切地捕捉到、感受到?这就需要对校园环境文化进行设计。
校园环境建设的首要原则是要基于学校的特色文化和理念。一个适合学校的、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才能彰显学校的文化气质。有些学校式的装修花了很多钱,但跟学校本身的文化内涵没有关系,那就是“死”的。
05. 好学校的学生、老师、家长等各个群体都对学校的价值理念高度认同。
学校的理念体系设计出来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深入下去成为大家共同的认知。让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三大群体进入到体系中来,让办学理念真正成为大家心中一种全新的观念,那才叫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不是校长一个人“独白”。性形成共同认知的方式有很多,其中编写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家长手册是相对便捷高效的一种。
06. 好学校都时时审视自己的课程体系有没有走入这五大误区。
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看起来非常丰富、涵盖很广,但如果细细研究这些课程,很多是有水分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常见的有五大误区:课程和理念两张皮;课程碎片化,缺乏逻辑,不成体系;没有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滥竽充数,为了数量而数量;学校开了课,等于学生学到了。这些“坑”,即使是好学校有时也难以避免,但好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地方,往往体现在强大的自我纠偏能力。
07. 好学校的课程体系都具有体系化、结构化、配套性的特点。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梳理和设计,绘制一张可以帮学校抵达教育理想目标的“地图”?
学校必须对课程进行清晰的分类统整,划分课程模块与课程群,并且能够根据课程实施特点和学生特征,为课程体系设计适切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及时的评价与优化。
08. 好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给人以鲜明印象的特色课程。
对一间餐厅来说,最少也需要有一道拿手的“招牌菜”。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起码也要有一门“招牌课程”,品质上佳,能给人留以鲜明的印象。这就是为学校打造口碑的第一步,也是赢得更广泛传播效应的前提和基础。
09. 好学校都能够根据三个维度进行高效优质的课堂建设。
越是好学校,其课堂越接近“让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的理想课堂,本质就是在追求课堂的效率。而一个高效优质的课堂,应该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及打造——内驱力系统(课堂组织形式)、学科知识系统以及技术工具应用系统。
10. 好学校都为教师打通了一条迈向优秀教师的成长通道。
从一名普通教师进阶到优秀教师甚至区域名师,仅仅只靠老师个人的努力,是不足以让一所学校拥有无限涌动的人才的。
学校必须打造一条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鼓励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树立目标,能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不断进步。建设学习型组织,让教师成为懂理论,爱研究,并能将理论研究尝试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知行合一的优秀教师同事。同时,配置智能化课堂,提高教师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教师的主动使用开发技术工具的思维意识。
11. 好学校都拥有一批基本素养过硬,能“过五关,斩六将”的优秀教师。
哪些教师是合格的教师,哪些教师仍待改进,这个标准,好学校和普通学校是有区别的。对于一些学校来说,老师能站上讲台,或许就已经近乎“合格”了,但这对于好学校来说,还远远不够。那么还有哪些呢?校长会将其归结为教师“过五关,斩六将”基本素养。
12. 好学校都视青年教师为最大变革力量,最大程度发挥其创造力。
教育的改变,学校的崛起,首先就是要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为什么学校发展感到乏力?校长或学校管理者也许会讲出 100 个原因,但往往细加分析,最根本的最难的还是“人”。
怎么从“手中无人”变“人手十足”,综上分析,其实一个最重要的关节点就是把青年教师这个学校变革的“最大变量”发动起来。而他们一旦发动起来,观望的中间教师也成了往前走的中坚力量,不愿做的老教师也能成为护航者。一盘有效提升学校品质的棋就这么活了!
13. 好学校都有一大批“上顶天,下立地”的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顶梁柱,这个群体的水准决定了学校教学的水准,可以说,教学的“天”就是骨干教师在顶。所以如何用好、用活骨干教师?如何给“顶天者”支持,给他们不断充电?这需要学校能够通过第三方指导、校外学习、校内培训等措施让骨干教师带头“请进来” “走出去”,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思维,与时俱进。
14. 好学校每门学科都有能够“守土一方”的学科带头人。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王国,各学科带头人就是守土一方的将领,他们把握学科课程概念,保证学校各学科能取得优质成果。但若缺少学科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水平不够,那么学校的教学工作就要三天两头出问题。校长每天为解决琐事疲于奔命,学校如何才能实现突破式发展?
如果能把每个学科带头人培养起来,手下有“将”可用,学校最重要的部分可高枕无忧矣。校长便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思考学校的其他问题,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15. 好学校的老师都有优秀的校本小课题研究能力。
目前的学校教育科研依然存在研究与实践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而教师
专业成长一定要为“自己”做研究,说“自己”的话,在研究中做“自己”。
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学校应该鼓励其做一些“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最接地气,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步入个人研究的心灵之地。可以说,是走向名师的一块敲门砖。
16. 好学校都有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激励产生奇迹,打压使人毁灭”,对于教育教学,不一样的态度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发展前景,学校管理亦是如此。
在传统的管理挂念中,大多数中学对教师的管理往往是通过行政命令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对教师的控制,无视教师的意愿、期望、兴趣、情感,束缚了教师的个性与自由,忽视了教师的人格和主观能动性。
个体只有在主体性得到尊重和发挥时,才能获得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正向教师激励机制,例如奖分制等,激发与引导教师自由创造的潜能。
17. 好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三组鼎立”,分工明晰、结构完善。
在学校这个大组织里,每个教师具体的生存实际上就是“三组鼎立”——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校长应该让三个组织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关注到每一位教师,并形成有序分工的合作制度,让三组成为教师主力决胜成败的关键。
例如:对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进行重新审视细化具体工作,明晰工作职责,巩固发展基础;有意识地建设或完善学校课题组,建立自主课题申报渠道和委托课题的流程及规范。
18. 好学校都十分提倡、鼓励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场所,读书应该成为全体成员的信仰和习惯。而且以阅读为形式的“学习型组织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更多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的良策。
19. 好学校的学生管理不留“死角”,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学校里,很容易形成“教育死角”。由于现在学校普遍班额较大,严格限制班额的可能也要40-45 个人,总有一些学生处在角落里,缺少被人关注,他们的教育需求和心理问题都被忽视了。
好学校善于织就一张全方位的网,网住每一个学生。建设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体系,从学生学习与成长、互动与自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关注每一个学生。
20. 好学校都有一套成熟的家长教育体系。
在家校矛盾愈发突出的当下,学校应当清楚认识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认清家校关系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和家庭背景,从内容到形式设计家长教育体系,让家长理解教育理解学校,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对于学校来说,面向家长的教育体系首先要明确双方努力的对象——学生或孩子的特点。体系应该按年级或者按学段,将学生成长的规律、心理的规律、认知的规律等各种规律形成一些面向家长的常规培训,或者借助相关专业家长的力量获取支持,传播给更多家长。
21. 好学校都善于讲好自己学校的故事。
校长一定是个“实干家”,但绝不能把学校办成“孤岛”。现在很多校长认为一宣传就是吹牛,感觉很不好意思,不重视宣传。实际上任何一个实体在现代社会都不是孤立能发展好的,对学校来说,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找到学校的好故事,讲好学校的故事,可以让学校得到资源支持,甚至收获难得可贵的发展契机。

四年前,校长会团队基于对“教育大变革时代”的长期深考,对标发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的“学校教育研究”行动,与众多名师、名校长、名家共同发起了致力于中国学校整体改进提升的一项长期计划——首期“专业学校改进计划”。“计划”发布后,千余所学校参与,覆盖教育局、教育机构、学校校长、教师群体逾百万人。

“专业学校改进计划”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实践的学校品质升级工程,我们需要更多一线名家、名师,和我们一道形成学校变革的合力。同时,也向正在改进、正在思考改进的学校发出邀请,邀请更多志同道合人士共议、共铸教育变革大业。

基于此,校长会即将发起第三届“专业学校改进计划”(2021),愿携手国内千所致力于专业改进的有为学校一道,深度探讨未来学校变革的理念和路径、机遇与挑战等时代命题,共谋、共议、共命,与我们一起,共同洞见中国教育的趋势和未来!

学校如何设计科学能落地的五年发展规划?

校如何提炼“好”的办学理念?

学校如何搭建高品质课程体系?

如何让中层干部真正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如何让班主任岗位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如何打造一支活力十足的青年教师“常备军”?

如何让学科带头人真正“带起头”?

……

这些学校最常见的问题,阻碍着学校的前进,并且时时萦绕于校长们的脑海,给校长带来无穷的困扰。如何解决他们?首先就要打开眼界,不能把学校办成一方孤岛,站上更高的教育平台,方能吸收更多前沿教育人的智慧!

针对困扰学校的多个典型问题,校长会第三季“专业学校改进计划”(2021)愿邀请众校长一起提出困扰自己学校的真实问题,分享学校探索实施的改革方案,让我们一起擦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