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被重重包围,缺弹少粮仍拒不投降,粟裕:把吃的给他们送过去
解放战争不是抗日,不是打击侵略者,对面是同胞,也有父母兄弟,也是受苦受难的穷人——粟裕将军
淮海战役,当时国军被解放军围困在徐州,想突围,向哪个方向都跑不了。向北道路平坦,但国军向北突围后不可能再和东野死拼。当时的形势只能向南、向东突围。实际地形是向南、向东面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国军离了坦克、装甲车、卡车自身的徒步机动能力几乎是没有,而且,一旦丢失重武器更是面对解放军几无还手之力。这种实际形势下,杜聿明的固守是最好的选择。
但不巧碰到了专打神仙仗的粟裕。粟裕看敌军被重重包围,缺弹少粮仍拒不投降,于是命令我军士兵把吃的送去,除了饭菜、粮食还有过冬服装。国军将领见此情景慌了,赶忙派出人员制止士兵。然而这些士兵早就受冻受饿好几天了,在面对镇压时,这些士兵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起义。
就这样我军十分轻松地拿下这场战斗,也让更多的国军士兵投诚。
杜聿明被俘
想想,作为一个军人在战场上,手拿烧火棍,敌人给送吃的,跑也跑不了,打又打不过。吃人家的嘴短,拿别人的手短。收复了军心那是一大战力。
瓦解敌方士气,的确是高端技术活,如项羽这样的霸主也被四面楚歌搞得士气崩溃。但在没有外援的死地,杜聿明的部队还这么坚挺,足以表明杜的能力。所以这样的攻心战法也不是随便就能用,只有:
1.外部大局已定,我方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资。
国军俘虏
2.没有突围和逃跑的可能,比如在沿海地区就不行,很有可能吃饱了从海路逃走直接去了那个岛上。在没有百分百的情况下是不敢这么玩的。
粟裕这一仗,是国内外军事家都佩服的一仗。斯大林特别提到淮海战役,美国军校专门研究战史的人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六十万大胜八十万!致敬元帅级的大将粟裕!致敬战神级的军事家!林彪都赞美他:尽打神仙仗、张灵甫最害怕的对手。就是这伟大的军事家粟裕!
其实杜聿明能力也够,唯一缺点就是太听凯申话。东北,淮海都是蒋介石从中乱干预,致杜聿明只能仰天长叹并采取与将士共生死的态度,最终兵败被俘。由此可得出杜聿明缺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气魄!
相比之下再看看粟裕将军,他的能力可是九死一生中锤炼出来的,那种在极端严酷环境下磨炼出来的对战争嗅觉,在千钧一发之际对危险和机会的感知能力,不是杜聿明所能够具备的。这种能力既需要先天天赋也需要后天学习,粟裕是在具备天赋的情况下,在红军时期和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打磨了这种能力,尤其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千军万马中闪展腾挪、死里逃生,这种际遇杜聿明是不可能有的且可望不可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