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定义权,为什么不可能交到用户手中?

汽车能被用户共创吗?用户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吗?汽车历史上哪一次重大变革是由用户定义的?别天真了。汽车这种超级复杂的产品,定义权永远不可能交给用户。那车企搞用户共创的边界是什么?用户又该扮演什么角色?今天的话题有点严肃,但值得好好品味。


如果汽车百年历史,一直都是在问用户需要什么,得到的答案也许永远是一辆更快的马车。

汽车的每一次颠覆,用户总是后知后觉的。但是一旦用户习惯了新的东西,他就会交口称赞,并且再也不可能走回头路。

一切围绕着用户转的产品,都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上去做线性优化。比如让车子操控更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油耗更低一点、配置更高一点。但除了这些用户可预期的东西,用户永远不会产生“WOW”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所有的优化都是理所应当的。

更何况,汽车的复杂程度,远非普通人可以认知。绝大多数用户的意见,对于车企不会产生价值,甚至只能是噪音干扰。用户也根本不可能为了买一辆车,就去让自己变成一个汽车专家,然后告诉车企:“这个电机应该用A家的,不要用B家的。”

所以,车企该不该搞用户共创?当然可以,而且很必须。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边界:我该找哪些用户来搞共创,用户具体应该做些什么。

能与车企进行共创的用户,一定是少数用户、头部用户、超级用户,而其它绝大多数的用户都是需要引导、培育,是被动地接受车企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而用户向车企提供的,也一定不是教车企怎样去造车,而是把自己与用车相关的体验输入到汽车产品定义的条件库中。注意,只是体验,而不是具体的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

此时车企需要的,是一个有洞察能力、逻辑思维、生活体验、跨门类知识储备、理解人性的超级产品经理,他的作用,是去探寻用户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需求本质,再把用户语言翻译成工程语言,告诉产品开发与制造具体该做些什么。整个过程,车企应当都是绝对的主导者,而不是把产品定义的主导权交给用户,让用户告诉自己该怎样造车。

所以,用户共创不是一种营销行为,而是从根本上把用户当成朋友。让用户获得更好的用车体验,用户是绝对不会也没有兴趣去关心,车子里到底用了什么零件。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