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意图
Johannes Siemensmeyer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
睿智的阿兰·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如果我们讲出的笑话让他们开怀,我们就对自己逗笑的能力充满自信;如果我们受到他人的赞扬,我们就会对自己的优点开始留意。反之,如果我们进了一间屋子,人们甚至不屑于瞥上我们一眼,我们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当然,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我们可能更坚强一些。我们会固守自己的底线,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我们,也不会顾虑别人的臧否。可能有人曲意奉承我们,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自鸣得意;只要我们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然而,我们对自己特性和品质的认识,总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中飘忽不定。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不定的情况下,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仿佛我们对他人的情感负有亏欠似的。我们的“自我”或自我认知可以用一只漏气的气球来打比方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他人的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我们的情绪变得难以理喻,一会儿因他人的褒扬而开心,一会儿为他人的漠视而伤怀。同事的一句心不在焉的问候,几通没有应答的电话就可能使我们闷闷不乐;而如果有人记住了我们的名字,或送来一只果篮,我们又会觉得生活洒满阳光,人生何等惬意!从感情和物质这两方面来看,我们通常都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焦虑,这并不奇怪。我们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可能赢得多少世人的爱,而世人对我们的关爱又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己的关键。所以,身份地位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他人之爱,人类将失去自信;没有了他人之爱,我们将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办事。对于身份卑微的人来说,他们的痛苦主要在于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从而危及了自尊。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如士兵和探险家们,他们愿意过着一种极其艰苦简陋的生活,其物质之匮乏远甚于现今社会上一些最窘困的群体。然而,他们能熬过一切的苦难。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一种生存的尊严,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焦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