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夫谈拳击
一,首先拳击运拳动员不怕输,一天到晚比赛,输输赢赢过多了,至少不把输赢看得很重要。不像武术,又要教徒弟,又要顶门户,把输赢看得比命都重要。交手时心理有负担。
有一位老先生,一生好和人动手。七十多岁了还要去找另一位比他名声更大的名家比试。当去时,另一位老先生己经托故去了外地。当然,动起手来双方未必谁胜谁负,但一辈子的名声,万一要是失手怎么办。所以很多人成名后就不再和人动手,一辈子把名声养着当饭吃。最多打打自己的徒弟给人看看。武术界有很多怪事,有些功夫好的,不一定有名。
前五六年笔者听周围人讲有一位老师父功夫极好,经人介绍去访。才一接手就被对方从半地下扔动炕上。他发人的诀窍和别人又不一样,别具一格。像这样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有的人托父辈的福荫,功夫倒没有多少,但混得名声很大。前呼后拥。还有一些人功夫差得很,但是会讲,会吹。名声混得也很大。真是怪事。所以老先生讲,武术界历来是个大酱缸。里来什么都有,有好的,有坏的,有红的,有黑的。也就是所谓的江湖,江湖当然不会纯洁。所以一定不要踏进来。据说当年孙禄堂到山西不去太谷,就是避免和李复贞交手,当然动起手来谁胜谁负也不一定,但天下第一手,万一和人交手有闪失怎么办。所以这种做法看来是理智的。据老们讲,李复贞生得异相,虽长得瘦小精悍,但四肢长得要较常人长一截,所以与人交手别人还没到他跟前,他一张手己到别人手上,身法与猿猴一般精悍敏捷。
(现居于台湾的周剑南,称李复祯'身如灵猿'.又据形意文史概论,李复祯生于1855,卒于1930).
据说李洛能末练形意拳以前精于截脚翻子。所以山西形意与截脚门交流很频繁。李常有吸收了截脚门的东西,与形意溶为一体,腿法极其好。与人交手,身手不见动,腿己到对方身上,出腿异常隐蔽迅捷。人称三只手。研究其腿法,多为先将人上肢先格住,然后再起腿。科学合理。一身好狠擅斗。所伤名家巨手不计其数。有人讲李的名声是李身后人们炒出来的。这样的话真令人可笑。至于曾败过什么人,这里不好往出讲。武术毕竟是实践之学,如见手少,当然技击经验方面会有所缺陷。而拳击运动员每天都在实作。其实战经验要比一般搞武术的强。有很多搞武术的自己练得很好,但一伸手就手慢了一截,这并不是功夫不行,还是见手少。所以要多实践。
二,人们一般都有一个误解,认为只有内家拳是用整劲,其他拳用得都是拙力。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拳击用得也是整劲。不仅要把腰胯的劲送出来。还要把脚指头上的劲都要送上来。这和武术有什么区别。优秀的拳击运动员大都稍节上有了功夫,也即所谓的有了明劲。
三,拳击运动员素质好。拳击运动员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挑出来的。基本素质相当好,不论从身体素质还是反应能力,胆量。都较常人强得多。所以很多东西不练本身就有,而练武术的大多来者不拒,什么样的人只要喜欢就可以练。所以从起步上就输了一程。
四,专业运动员训练的艰苦程度,一般练武术的是很难达到的。笔者曾到体工队看中国式摔跤运动员训练。要扎马步把五十斤的铁饼从一边举起放到另一边。然后再返放回来。如此数十次,以练腰力。五十斤相当于一袋白面,不知有几位能这样来回搬动数十次。首先愚夫先生就不行。愚夫先生只能逼住对方一个劲往前寸,然后将对方抖出去。中国跤技法精妙,比之于日本柔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群众基础也很广。但不知当时国家体委的一群混蛋们为何要取消这个项目。而极力要让他们创编的武术操挤进奥运。
五,拳击拳架严密,不用时手总是收着。放在颔下。科学合里。有的练形意拳的练架和用架不分。拳谱讲,非长无以通其气,非短无以致其用。我们练时,要将劲力身子放长,以求舒畅。但用时一定要收起来。这样才能身法严密,手来得快,有人与人交手时架子拉得长长的,后手放在脐下,整个一大段空子都给了对方,这一点车派与戴氏做得很好,一般和车派接触的人印像最深的就是车派的身法。前一段时间有吴立效先生一支的视频。用时就是要这种身法。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薜颠的身法。我们看的薜的身法总是束着的,身法相当严密。这个叫就,就如蛋。看看是不是如蛋一样团着。
一次,有十余位练形意的拳师聚在一个小体育场内。当时正好也有两位拳击运动员。有好事者提议双方比一下。结果令人相当失望。有练了二十多年形意拳带徒弟的拳师。没几下就被对方打得昏倒在地。
一,练武术的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交手着双方要先搭一下手。有人把架子拉得长长的,把劲都撑出去,为得是不让人进来,使对方问不动劲。以对方问不动来显示自己的功夫。由于要把劲都撑出去,撑足。所以架子放得很大。后手放在脐下,整个一大片空子都给了对方。我们知道,拳击运动员是不搞搭手的。结果被拳击运动员一晃身。一记勾拳打得跌在地上。由此看来,交手前搭手把劲给对方是一个坏习惯。在交手时,对方想要劲都不给他,怎么能随便一搭手就把劲给对方。我们知道,把劲撑出去,要变化时要有把劲再调一下的过程。仅差这一点,就慢了一步。
所以劲应当始终含着。给对方劲的时候就是对方往外飞的时候。我们看到在陈小旺与廖白推手的视频中。陈上旺始终撑着劲。劲滞得很。以至于能让廖白在搭手接点上两次找着点往外发。可见其劲力有多沉滞。这可能和陈平时的习惯有关,陈平时可能自恃功大。常把劲给对方,以让对方问不动为荣。这是个坏毛病,好几次都让廖丢手扑进去。武术界什么样的人没有,如果廖进去后不用虎扑,而是用暴掌抠到胸肋间给一下,功夫再高也受不了。而我们看到廖白却始终轻轻沾着,一点都不给劲。一有机会就扑进去往外发。
我想陈小旺不是不想发。只不过瘳手法很轻变得太快,陈找不到点。如果陈要是再追求点轻灵的东西。那可不得了。我们平常讲轻灵轻灵。只有轻了,不给劲,才能灵。才能变得快。太极拳讲轻则灵,灵则变,变则化。就是这个道理。风行鹅毛水寻缝。或说退如风吹鹅毛,进如流水寻缝。这是车毅斋最著名的两句遗言。每个练车派和可能从小就听说。只有身上轻灵不带劲。才能劲力轻灵。才能变得快。处处赶到对方前面,一有机会就能进去。廖白可算得其精要。陈廖都是高手。说不行的都是不懂的,凡夫俗子怎具慧眼,又如何能看出端倪。两位比起愚夫先生来,都比愚夫强多了。愚夫先生只会乱讲,其实没有一点功夫。两人中愚夫更佩服陈,陈在后场末了时不太经意的情况下被扑一下仍巍然不动。功夫真是好极了。这样的人没法和他推手,只有动起来找机会。所谓打动不打静。拳谱上讲,全凭背尾精灵气。其实应当是这样,尾巴骨一点,两肩胛骨中间一点,凉气从背上往头上一窜,毛发一炸,身子一惊人己跌出。所谓如梦中之惊醒,浑浑噩噩,不知有我,怎知有他。人们都有梦中惊醒的经历。就是这种感觉。不知有我怎知有他,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打得他,他是怎么跌出去的,又那里知道他是怎么打我。我本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了这种东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再精妙的手法也不觉得有多好。正如老先生所讲得,纵使他有千般好,怎如我这一点儿灵根妙。盘根盘根,盘练得就是这一点灵根。并不是转圈是盘。练腿为根。养灵根,得天真。天真就是不经意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无法的。拳谱讲,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得真形。真形藏有真形像,真象内藏真精神。这就是真精神。当然,能得到这种东西的人很少,愚夫先生也只是探着一点边。
二,拳击的步法一般练形意的赶不上,我们讲身轻步灵。只有身上不带劲,步子才能活起来。而我们看拳击运动员身上是松的。一发就收回来。只有发力的一下。步法很轻。进退也是跟步,变得很快。而有些练形意的架子放得很底,身上撑上劲,步法滞得很,根本跟不上对方。因为每一动劲都是从脚上来的。自己没打没人,劲先剽到身上,脚上先占上劲,变化怎么能快。过去笔者有一位老师。当有人在其面前讲浑圆争力,六面争力时,老师就会不高兴。讲把劲都捆在自己身上了,怎么能灵变。充其量只是用合劲将人硬碰出而己,这样不会有变化。大家都知道,大成拳讲六面争力,周身浑圆。但是,大成拳里还有其他东西,这些只不过是教人入门的东西。光这样是不行的。孙禄堂人称赛活猴,刘凤春人称赛猫行。我想,他们的身子肯定是虚的。我们看猫科动物身体总是很轻的。即使是奔跑起来也是如此。
三,当然个中也有一两个高手,将拳击运动员连跌数跤。跌得都不敢再比了。这使笔者想起一件事。早年笔者去见一位老先生,老先生给笔者说手时笔者讲如何如何打,老先生听了很不高兴,讲形意拳打法定要先上身,是靠身法步法吃进去把人跌出,你讲打己输了一手,慢了一步。以跌法为上。确实是所谓好汉夺他位,赖汉拳还拳。跌法比打法要来得妙得多。谈到步法再多讲一点,步法光靠自己练是活不了的。得两个人逼才行。要自己不还手,尽量用身法步法去化,另一人极力往死逼对方。这样得由不自然到自然下一段苦功。步子就活了。只要步法活了,就会觉得功夫比原来高出一大截。
过去笔者的老师讲,武术里面的很多东西光靠自己练是不行的。得有外力加进来才能逼出来。比如我们练某式时总练不合法。只要老师用棍子一抽,就会练得又快又好,就是这个道理。人总是有惰性,要去掉这个惰性靠自己是不行的。得有外来的刺激才行。讲到进身再多讲一点。就是我们进时不能换步,换手。裹住对方就就要用裹手往出发,不能再换手,最多在前手上衬一下。如同太极的挤式。这在戴家拳里叫押。即三拳踬裹践里的押手。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手快不如半步跟,步子也不能换,要一个劲极力往前寸。比如打人当拳被截时不能换手再进。要把手松开寸步进肩。肩被子截时要顺着对方的劲往进挤胯。胯打根节势难变。如果胯进去了,是没有人能不跌出去的。拳谱上讲兵战杀气,莫不以一气争先胜。宁要不是,不要停势。宁在一丝进,莫在一丝存。如果一换势。就赶不上。要争第一手。处处往前抢。多抢一手就能赢。东西大家都差不多。差别就在这些细微的地方。稍差一点就不一样,人就会跌出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家还是跟着老师好好练吧。先练重动以求扎根,后练轻动以求虚灵。没有七八年苦功夫是成不了气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如在水之中央。伊人虽佳,道阻且长,求之信难。(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