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父辈的旗帜》: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

        柏拉图说过:“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终结。”

而有三个人却成了例外,因为一张照片,改变了自己战死沙场的命运,成为了人见人爱的大英雄;

而他们却无时无刻不牵挂战场上的战友,在冰与火的世界里徘徊和迷惘,在爱与痛的边缘悔恨与自责,审视着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

《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

该片被称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为创作背景,硫磺岛战役可以说是二战极血腥惨烈的战役之一,美军在这一役中阵亡无数士兵,日本人的垂死挣扎让美国人暂停了战争即将结束的欢呼。

1945年2月,欧洲战场上的硝烟渐渐隐去,太平洋战场上的炮声却在不断升级。从2月19日海滩登陆开始,美军在长达36天的时间里,阵亡6821人,伤21865人。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

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位随军摄影师乔·罗森塔尔抓拍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1945年美联社战地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

2006年8月20日,乔·罗森塔尔走完了94年的人生,在旧金山去世,没有等到伊斯特伍德这部震撼新作上映。

乔·罗森塔尔在自己拍摄的照片铜像前留影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

这种惨烈的代价使美国政府倍感压力,所以这张照片在当时就成了为鼓舞士气的无上利器,让饱经战争的百姓感到安慰和振奋。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

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

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而电影中关于美国人对于这次战争的过分乐观也让美国士兵吃足了苦头。断臂,被炸飞的头颅,寸土必争的肉搏战,剖腹自刎的横尸惨状,让这场战争成了美国士兵的一个恶梦。

战争需要英雄,英雄是应时事而生的,旗帜下的英雄们由此诞生。人们并不知道,在这面即将飘飞的旗帜旁边,还有一面正在收卷的旗帜,那才是战场上让士兵发出胜利欢呼的第一面旗帜。

影片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说到底,这是关于一颗饱受战火涤荡的心灵如何面对复杂的现实的故事。在这些并不宏大的叙事镜头下,到处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而兼具人性化和历史观的视角愈加凸显了话题的厚重。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其父约翰·布莱德利是当年硫磺岛幸存的插旗英雄之一,电影导演和监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耗资9000万美元。

既有战争对峙场面的恢宏惨烈与真切,也有人物个性纷繁人性纷存之一览无余。电影音效真切,电影配乐也很美。第79届奥斯卡奖中获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提名。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约翰·布莱德利,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战争片最容易给人以震撼,因为它总是触及死亡,而人们总是在死亡中发现人性的光芒。

这部耗时两个小时的影片没有丝毫冗长之感,并不是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紧张而激烈的战争场面。

与一般的战争片相比,它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伊斯特伍德更多从侧面表现战争残酷的一面,即使在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中,也多是点到即止。

《父辈的旗帜》2006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 瑞恩·菲利普 / 杰西·布拉德福特

地区:美国

 豆瓣  7.8    IMDb  7.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