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这个极寒地区温差高达60℃,却能养出高价黄颡鱼、丁桂鱼、叉尾鮰、加州鲈,凭啥?

东北地区池塘养殖越冬期间若干问题的思考
  • 文/图 沈阳市克达饲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黎贵全、广东德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张唯一

在我国北方四季分明,气温随季节的变化特别明显。以沈阳地区为例,年平均气温在8℃左右,一年之中夏季最高气温和冬季最低气温差值高达60℃左右,冬寒期长,全年无霜期在155-180天,封冰期长达120天左右,适合鱼类生长的时间较短,所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从事水产养殖工作,就很难绕开养殖鱼类越冬环节。

东北地区从事池塘养殖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以养殖建鲤、镜鲤、草鱼、鲫鱼为主,有单养和套养的放养模式,所有池塘都会投放滤食性的白鲢、花鲢调节水质。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养殖品种也逐渐多样化,如,黄颡鱼、丁桂鱼、叉尾鮰、加州鲈等养殖也逐渐增多。

一、东北地区养殖品种对

环境理化指标的适应范围

首先我们要知道,每种鱼都有其对水环境理化指标的适应范围。例如,鲤鱼的存活水温范围在0℃-38℃,溶解氧低于0.5mg/L开始出现窒息死亡;草鱼的存活水温范围在1℃-38℃,溶解氧低于1.2mg/L时出现严重浮头开始窒息死亡。如果水温超出了鱼类存活的范围也会导致鱼类死亡,氨氮、亚硝酸盐、pH值、硫化氢等化学指标超出鱼类耐受的范围也会出现死亡。所以水产养殖工作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了调控和干预某些理化指标,确保不要让其超出鱼类耐受的限值,并努力的把各项指标尽量控制在鱼类最适应的范围内。本文中以北方池塘养殖越冬期间多发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从业者应该掌握鱼类在长达四个多月(辽宁地区)漫长的封冰状态下能够存活的必要条件,以草鱼、鲤鱼、鲫鱼等常规养殖品种为例,冰下水体要求溶解氧4.5-16mg/L,最好维持在8-12mg/L,中下层水温维持在2.5℃-4℃,pH值范围在6.5-9.0,最好在7.0-8.5之间,总氨氮小于0.6mg/L,亚硝酸盐小于0.1mg/L,硫化氢小于0.1mg/L,最好不含有硫化氢。特别要注意在高产池塘中硫化氢是引起鱼类越冬中毒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很容易被从业者忽视。

二、池塘越冬期“水”的变化规律及

“水”的特性为鱼类越冬提供必要条件

其次,我们有必要了解正常状况下养殖池塘是怎样满足鱼类安全越冬要求的。在这里要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地球上绝大多数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也就是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密度越低,温度越低,体积越小,密度越大。水当然也符合这个规律,但是水具有一个特殊性质,就是在0℃-4℃区间出现“热缩冷胀”的特性。即,水温从4℃降到0℃,水的体积会逐渐变大,密度逐渐变小;反之,水温从0℃到4℃,水的体积会逐渐变小,密度逐渐变大,即,4℃的水密度最大。

再分析一下养殖池塘中“水”的变化规律。以辽宁地区池塘养殖为例,在每年入秋后水温随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在10月中下旬池塘水温降到11℃-13℃,池塘停止喂料,即“停食”,如果近期没有捕捞计划,就准备越冬了。池塘的表层水会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向空气中释放热量降低温度,密度变大。由于此阶段水温还高于4℃,而且从表层到底层是逐渐升高的,水的密度是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变小的,这就导致了池塘水体“对流现象”的发生。“对流”会使底层较高温度的水不断的被交换到表层来向空气中释放热量,使温度降低,密度变大而下沉,这种“对流现象”会持续到整个池塘水温降低到4℃,此时对流停止。随着气温进一步的降低,表层水继续释放热量降低温度,由于水在0℃-4℃区间“热缩冷胀”特性的存在,此时水体不会产生“对流现象”,次表层水、中层水会靠“热传导”方式不断向表层传递热量,进而向空气中释放热量,使水温降低,直到表层水温降到0℃,随气温继续的降低开始结冰。在辽宁地区一般池塘封冰出现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封冰后,冰下水体的温度是从距离冰下表面最近的0℃,随水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最高温度是4℃,会出现在池塘的底层水。这是正常状态下池塘的封冰过程,能保留4℃的底层水是最理想的,能够保证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安全越冬。由于池塘面积的大小、冰下水的深度、人为的干预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很多池塘底层最高水温不足4℃,凭多年实践经验,鲤鱼、鲫鱼、草鱼等常规鲤科鱼类越冬池塘底层水温不能低于2℃,低于这个温度会使鱼类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出现冻伤,导致鱼体质虚弱,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的会引起大批死亡,也是越冬鱼发生“水霉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随着气温的急剧降低,冰层会逐渐变厚,在辽宁地区最冷时冰层可达到0.5-0.7m厚,厚厚的冰层对池塘水中的藻类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污冰”会严重影响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这可是越冬池塘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唯一的产氧途径,所以冰下水中溶解氧的管理是冬季池塘管理的重要任务。正因为有冰层的存在,相当于给池塘盖上厚厚的一层棉被,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池塘水体热量的散失,在严寒的冬季保证了池塘冰下底层水能有达到鱼类存活的水温条件。

以上我们了解了鱼类能够在漫长严寒的冬季存活下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年来越冬池塘遇到的几个问题。

三、近年来越冬池塘遇到的问题

(1)“风泵”的使用

随着渔业机械化的进程,在北方越冬池塘多数采用“风泵”局部破冰,就是靠风泵通过管道强行把寒冷的空气输送到冰下水中,受气流的强烈冲击,产生较大的波浪,使局部冰融化,一般会使几十平方米甚至达到几百平方米的水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还会在此处安装一台增氧机。作用是便于观察冰下水体的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如果发现缺氧现象,可以马上把增氧机打开进行增氧,平时也方便开增氧机“暴气”,排除有害气体和过饱和的氧气,这些作用都是积极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破坏了“保温层”,使池塘水直接与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寒冷空气接触,水中热量不断散失,特别是开启增氧机后热量散失更快,使水温降低,严重的池塘水温降到接近零摄氏度。导致鱼类不同程度冻伤,严重的出现大量死亡,冻伤的鱼体会诱发水霉病(白毛病)。还有越冬池塘经常出现的鲤鱼“白蒲”现象,镜鲤尤为明显,实际上是鱼体受低温应激所致,即使后来发展成细菌或病毒性疾病,也是由于低温应激导致鱼体质虚弱、损伤,进而继发性的感染。

(2)气候因素

有些情况是人为的使用设备不当造成的隐患,但有时候是天气原因引起的。例如,辽宁地区在2019年12月16-17日出现先雨后雪天气,形成“污冰”,严重影响藻类光合作用造氧,被迫采取开风泵、转增氧机的方式破冰,重新冻“明冰”。破冰后水温急降,严重的池塘水温降到1℃以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鱼类要熬到2020年3月中旬鱼塘开化,即使能存活下来的鱼也都不同程度的冻伤。恰恰在2020年3月10日左右池塘的冰层已经部分开使融化的时候,又下了一场大雪,此时冰已融化,无法人工除雪,只能被迫转增氧机,导致本已升温的池水再度降温,有的池塘甚至降到0.3℃,对鱼类的生存产生极大威胁,尤其是某些特殊品种,最低存活水温在1℃以上,几乎出现整塘死亡的惨象。在2020年春季开河后,北方各种鱼几乎不分品种不分规格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死亡,有些技术人员把病因归咎于某种“新型病毒”。实际上,就是极端天气间接导致了池塘长期低温越冬,对鱼类产生了严重的损伤,即使后来有细菌、病毒的感染,也是由于长期低温导致体质虚弱或损伤,进而继发感染所致。

溶解氧固然重要,但是安全越冬水温也要保证。发现水温降低,可以往冰下注入一定量的井水,一般辽宁地区井水温度在10-12℃,能帮助池塘升高水温。必须注意,井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大量的注入可能会引起缺氧,可少量多次的补充,也可以在白天高温时段注水的同时适当使用增氧机,配合适量的增氧剂,为池水增氧。根据调查,有很多池塘存在“渗水”现象,被迫的定期冰下补充井水,这样的池塘几乎都没有发生死鱼事件,这也说明了井水对池塘补温的重要作用,也印证了此次被誉为“新型病毒病”的死鱼事件,其根源是长期水温过低所致。本次死鱼事件中草鱼苗种死亡量最大,资料显示,鲤鱼的最低生存水温是0℃,草鱼的最低生存水温是1℃,像特种鱼中的加州鲈鱼最低生存水温也是1摄氏度以上。所以在此次事件中普通淡水鱼以草鱼影响最大,养殖面积很少的加州鲈鱼将近70%死亡,其他品种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即使存活下来的鱼健康情况也较差,特别是4月份开始投放鱼苗,本身就虚弱的鱼体经过拉网、运输,更是雪上加霜,越是早投放的鱼苗死亡量越大,严重的全部死掉。如果等到水温升高后,投喂相应的药饵增强体质,可配合泼洒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再拉网、分塘就很少发生死鱼状况。

(3)撒“食盐”

在北方越冬池塘,很多池塘会撒“食盐”即氯化钠,多数采用“大粒粗盐”,氯化钠会改变渗透压,来起到杀菌作用。一般用1%-3%的氯化钠水溶液浸洗15分钟左右,对鱼体有杀菌作用。如果是全池泼洒,最低起效浓度得使池塘水体达到0.3%,计算一下,一米水深每亩池塘需要撒2001kg,大约2t的用量,还一定要考虑每个品种对盐度的耐受情况。实时上,所有使用氯化钠的池塘,都达不到这个浓度,所以效果也就很难说了。一般有病的鱼在冰下,会集中在“冰眼”周围,可以从冰眼处撒入食盐,或吊袋,使局部浓度达到浸洗的浓度,可预防细菌、真菌的感染。

(4)藻类管理

北方越冬池塘一方面要预防“低氧”,另一方面还要预防“高氧”。遇到降雪少晴天多的年份,光照充足,藻类生长旺盛,就造成某一时段冰下水体中溶解氧“过饱和”现象。例如,4℃的水体中,“饱和溶解氧”是13.09mg/L;3℃的水体中,“饱和溶解氧”是13.44mg/L;2℃的水体中,“饱和溶解氧”是13.82mg/L;1℃的水体中,“饱和溶解氧”是14.22mg/L。如,冰下3℃时溶解氧在此时超出13.44mg/L,超出的部分就会溢出,由于冰的覆盖很难溢出,就会在冰的下表面形成密密麻麻的白色“冰冻气泡”,影响冰的透光度。实践中,有的越冬池塘溶解氧能够达到20mg/L以上,会影响越冬鱼的稳定性,活动量增大,如果上浮到近冰处会增大了擦伤、冻伤的风险,可诱发水霉病。另外严重的“高氧”还会引起气泡病,特别对苗种的影响很大,对闭鳔鱼类影响也较大。如果发生,可以破冰开启增氧机“暴气”,在白天高温时段进行较好,尽量减少池塘热量的散失,如果发现水温过低也可注入一定量的井水补充热量。根据经验,池塘水体实际溶解氧值超出当时水温条件下饱和溶解氧值的20%以内是相对安全的。一般存鱼量少的肥水池塘、生长期投喂饲料较多的池塘和越冬前施肥过量的池塘最容易造成高氧。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可适当减少除雪面积,一般正常池塘保证60%-70%的“明冰”就可以;有机质含量多的池塘可在封冰前20天左右,排出一定量池塘底层水,补充井水,控制藻类过度繁殖;越冬前减少施肥,也是避免藻类过量繁殖;这类池塘越冬前尽量不要过度杀灭浮游动物,保持浮游动物的种群优势来控制藻类数量。

越冬池塘出现“倒藻”、“转水”现象对越冬鱼危害较大。一般在光照充足少雪的冬季容易出现,由于光照充分,藻类生长旺盛繁殖快,在某一时段水中某些藻类必需营养元素耗尽时就会造成大面积藻类死亡,连续阴雪天由于光照不足也会造成藻类死亡,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水质恶化,一定要及时除雪,根据池塘具体情况适当补充营养元素,注意多数越冬池塘不缺氮肥。倒藻、转水后溶解氧急剧下降,有时还会伴随氨氮升高,如不及时发现,容易引起死鱼。所以越冬期间,监测水质,坚持每天早晚冰上巡塘尤为重要。

四、总结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随着养殖品种的增多,建议水产从业者,一定要掌握每个养殖品种的生理特性及对水环境指标的要求,这样才能为养殖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提供依据,避免盲从;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努力为养殖鱼类提供最适合的环境条件,尽量避免对鱼类生命产生威胁的情况发生;采取任何措施时要充分想到其对整个池塘方方面面的影响,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本文从北方水产养殖越冬期间几个常见问题着手,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展开分析探讨,并结合作者多年实践经验,指出相应的问题发生的根源及解决措施,仅供水产养殖从业者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文中所涉及的数据有的来自于网络,在此对数据提供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