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被当作尿壶,专家看到上面13个字,立即驳斥这个说法

在中国的文物之中,有许多被认定为一级文物,那也就是俗称的国宝级文物。一级文物的评定,有严格的规定,要么是有丰富的内涵,要么是集中体现了当时的制造技术、人文风情,要么是有名人关环的加持。今天小珏要介绍的这件文物,原本平平无奇,就因为被发现刻有13个字,身价倍增,由无人问津直接跨入国宝级文物行列。

在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土岗发现了一些三国时期的古墓葬,首先听到风声的竟然是各地的盗墓贼。他们蜂拥而至,疯狂盗掘,当地政府得知消息后,一边打击盗墓行为,一边组织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但是,因为这是三国吴国的小型墓葬,墓主人身份并不高,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没有什么轰动的新闻。

本文的主角,更是如此。它出土之后,并不为人看好,直接归类在并不重要的文物箱中。为什么专家如此轻视它呢?因为从外形上来看,它只不过是当时的“虎子”。名字虽然吓人,其实就是尿壶,如今北方很多地方仍然保留了这个名称。

相传,当年飞将军李广在夜晚巡视时,突然发现丛林之中有一只猛虎。他在危急关头,为了保命,奋力一箭射了出去。第二天士兵们在当地发现了一块大石头,形状酷似老虎,而且李广地箭矢,已经深深射入石头之中。这也就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典故,后来为了展示李广的英勇,也为了表示对老虎的蔑视,将士们就用老虎的形状做成了尿壶。

这个故事的来源出自于《西京杂记》,虽然精彩,但却并不可靠。因为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虎形尿壶,而李广是汉朝名将。

中国人注重吃喝,所用的酒具、食具都华美无比,场所也是干净整洁。但中国人对于拉和撒,至少在古代是不讲究的,不光不讲究,而且还认为不洁,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思想反映在文物上,就很好解释虎子为什么不受人重视,因为它们的做工一般都很粗糙,也没有多少文化内涵,更不会有文人墨客或者英雄人物在上面题字。

后来文物专家在整理完其它文物之后,再回头清理这件文物之时,却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因为在文物的上面,还刻有一行娟秀的小字:

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这一下,让专家都傻眼了。别小看这13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量。它的出现,让这件文物不再是低贱的尿壶,而是一跃迈入了国宝级。

首先,此文物的发掘地南京,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的都城。当地的瓷器制作,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后来名震一时的越窑,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此文物上的“袁宜作”,就是当时的制瓷名匠,可与范休可、项霸比肩。当时的瓷器工匠地位不低,名匠更是各国争抢的人才,以袁宜作的地位,是不会轻而易举制作尿壶的。

其次,“赤乌”是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尊严是不可冒犯的,年号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刻在尿壶之上,任人羞辱。所以,在目前发现的虎子文物中,没有一个是刻有年号的。

因此,这件文物,不可能是作为尿壶使用的。专家猜测,它应该是用来储存清水的。它全身为淡青釉,造型古朴圆润丰满,颇有盛世风范。老虎怒目圆睁,仰天长啸,仿佛是在等待吸水。文物的把手之上,还有细细的花纹,即增添了审美情趣,又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当然,这件文物的用途,还没有被完全解开,但它的地位却今非昔比。另外,因为它材质易碎,不方便运输,所以被列为了第三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相信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为我们讲述更多历史文化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