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炜:回到初始模型来理解组织并构建未来组织
1.组织要用某种方式组合关键要素,满足目标任务的要求。
组织可以分为责任组织和非责任组织,企业组织是一种责任组织;约几个人看一场球,就不是责任组织。企业组织要完成特定的任务,要达成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最简单的表达是“Y=F+X”,Y是目标任务,X是组织的变量、组织的要素,F是把要素组合起来的方式。
这样就可以回答所有的组织,比如家庭组织是为了种族的繁衍,如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结婚,放弃了这个功能,那么组织就少了。我们要从这样一个框架来分析组织面临什么样的任务,反过来说,哪些任务完不成就不能存活,从正反两方面表达,问题就清楚了。
按照上述公式,从组织面临的任务来说,技术支撑需求创造,这里有需求和技术两个变量,意思是用技术去支撑,把需求创造出来。组织必须同时实现两个任务:一是能够敏锐地与客户直接交互,顾客在哪里,组织边界就在哪里。同时,链接是有价值的,有三个空间的交互理论,组织要符合这个要求。二是能够支持核心技术的突破。这个技术是广义的,可以是材料技术、工艺技术,也可以是设计技术,比如说电影电视,《纸牌屋》靠的是编剧技术,《复仇者联盟》靠的是场面技术,这是专业壁垒。
2.组织要以某种形态去与顾客更好地交互,满足顾客的需求
从顾客的角度来说,要想很好地与顾客去交互,首先是无边界的;然后是倒金字塔的、扁平化的。当大量的人在交互,实际上形成一个宽阔的界面,导致你不知道可以从哪个顾客获取灵感。过去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样本再大也不够。而大数据时代的好处是,样本等于总体,这就是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得组织形态要宽阔、要扁平、要直接。
所有的数据都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数据是最好的,这就像年轻人谈恋爱,月前柳下的依偎总比网上聊天有意思,这是数据时代的真正思考。也就是说,在顾客这个层面,大数据时代的组织要离散,就是分布式理论,也类似于20年前理论界提出的单元理论。即同业务下分散成若干小单元的平行模式。与此同时,组织要内外部一体化,就是渠道、客户、专卖店、店员都是你的组织,都是信息的触角。这方面顾家家居做得很成功,虽然是传统产业,但互联网用得好,每年营收上涨50、60%。
3.支持技术的实现,呼唤组织结构的“平台+小前端”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组织内部分为不同的技术层次,逐步凝聚。现在的研发是产品预研、产品开发、技术预研、技术开发这样一套程序,由此形成几个层次的研发体系:最表层是产品开发,第二个层面是产品平台开发,第三个层面是应用技术开发,第四个层面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设置。
按照这个逻辑来构建组织的话,最上面是产品开发,与需求对接需要多样化的小组织、小前端;但到了产品的平台层就不能是小组织了,而要做成一个能适度竞争,又能集中力量的结构化组织,经常说的平台就是结构化的组织形态之一。这个结构要有适当的竞争,让每个组织的数量群逐步扩大;在基础部分又要集中力量,当然它不能因此而板结,也需要适度的竞争。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描述未来组织,那就是生态了,可什么是真正的生态?生态是生物的集成,是自然界的另外一个说法,它有四个基本要素,对于生态型组织来说同样适用。
一是要有一片土壤。这个土壤要有平台和基础。在土壤上生长树木需要养分和能量支撑,最好的养分和能量就是技术。具体的技术可能是一套开源的软件体系,比如安卓式生态、微软式生态,叫技术生态;也可能是一套硬件平台,比如中央处理器、录音机的制式,叫标准生态或规则生态。这个土壤也可以是非技术的,比如文化类土壤、地理性土壤。
举两个例子,在河南许昌有一个假发产业,清朝时就已经存在,原因是当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使得假发有了实际需求,后来具有了审美功能,这就是文化土壤;茅台酒的生产,需要赤水河的环境,这就是地理性土壤。
二是要有树木(生物)。土壤上长什么东西,这是一个要素。如果是自组织,这种树木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如果不是自组织,就是战略的选择。通过这个变量,把战略选择和非选择、无组织和有组织全部打通。一个模型赋予的数值不一样,生态就不一样。赋予的一头是无穷小,另一头是无穷大,本身是一个数值。树木品种要好,树本身的每个单元都要有力量。
三是老天的因素。概况为四个字就是:阳光雨露,包括气流温度,也可以简称为阳光,在组织层面就是顾客流量、顾客需求。
四是要素之间的联系(链接)。天和地有联系、树和天有联系、树和地有联系、树和树有联系,这是要素之间的四重联系,彼此要循环。天和地的联系,就是土壤和流量之间的关系,最好的生态模式就是能够吸引最多的流量,第一是便宜的流量。就好比土壤吸纳阳光,很便宜地把阳光吸引过来,让树木产生光合作用,产生树和天的联系。
这个模式里,阳光是一切的资源,在组织里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土壤上有一棵树(产品)特别好,就会使得技术越来越强大,产生树对土壤的回报。同时,这棵树好,吸引来更多的阳光,就有了现金流,又滋养了其他树木,这是树与树的联系,彼此增强,也使得土壤越来越肥沃。
小案例:用生态四要素分析小米的组织
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式分析一下小米公司。小米基本上是一家伟大的生态公司,但是有缺陷,问题在于:一方面,土壤不坚实。用品牌来共享不叫生态,比如海尔有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等,但加起来不是一个生态,因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小米的基础不够坚实就在于,产品之间的纽带不清晰,如果小米有操作系统的话,就是物联网,就不得了。另一方面,小米的土壤和天的关系比较薄弱。平台引流能力比较差,不能反哺树(小米手机),还需要树来引流。用树引流也未尝不可,但会比较贵、也比较累。
这个分析模式适用于整个产业。拿区块链来说,区块链的每个节点都是一棵树,树与树之间有联系,有智能合约,这样一来,产业联盟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注:本文根据施炜老师在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组织的内部论坛上的讲话整理,未给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