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古镇[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古镇]

介绍

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商人盐贩纷纷聚集到这里,于是新场人口急剧增加。当时镇区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后来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等变化,曾几经兴衰,但新场镇仍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古镇。新场古镇上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雕刻精致的一座座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马鞍形的水桥,这与周庄、朱家角等地的小镇非常相似。 新场镇文化教育历来发达。早在宋元年间,即有瞿士彦在这里创办义学。在南汇县志中曾有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的记载,“南屏书屋”之类呤诗泼墨的场所有20多处。光绪28年已有女子学堂,30年代,镇上中小学已俱备。解放后,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80年代,全国第一个联合创办的“社镇文化中心”在新场镇成立,有“小镇大世界”的美称。曾多次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是全国著名的农村文化中心先进集体之一。[1]

传说

宝塔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所以过去新场镇又名“石笋里”。所谓“石笋十景”即“石笋里”--新场古镇十景。这十景,其中有书楼、寺庙、渔舟塘、古桥等等。因年代久远,几经变迁,有的照原貌翻新修复,有的只有其名不存其貌,有的正在规划重建之中,千年古迹十分珍贵。新场古新场古镇风景(19张)镇十景为: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新场镇旧时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特色之一。新场有“十三牌坊”、“九环龙”之称。著名而遗存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现在新场镇仍保留着古镇风貌,遗存着部分古景古迹。

电影《色戒》外景

最近因为大热影片《色戒》曾在这里取景而名声大噪,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虽然李安给小镇的各家各户都安装了新招牌,剧组撤离后,都只留下一块招牌。新场古镇素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牌坊和拱桥是当地的两大骄傲。新场镇是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它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原真性,不管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评价,还是从旅游休闲角度观赏,在浦东都是独一无二的。新场的桃园是南汇区一年一度桃花节的主景点之一,该园所产“新凤蜜露”桃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标志。

交通指南

新场镇交通便捷,南汇的主动脉----沪南公路贯穿新场的腹部,沪芦高速公路由北向南穿越全镇,规划中的下盐公路、申江南路、浦东机场路、R3轻轨及航三公路、横新公路在镇域内成五横三纵交叉通过,交通优势十分优越。镇区距市中心35公里,约半小时车程;距浦东国际机场25公里,20分钟即可到达。

旅游二号线

南汇交通图沪南线(东昌路渡口~惠南镇汽车站)、广野线(广粤路~野生动物园)、原野线(原平路~野生动物园)、龙泥果(龙阳路地铁~泥城~果园)线可直达新场镇。   自

驾车路线

市区--内环线高架--南浦大桥--龙阳路--沪南公路(经过北蔡镇、周浦镇、下沙镇、航头镇)--新场镇。每年四、五月份桃花盛开时,还可到位于新场镇西面、沪南公路的新场桃源赏桃花。中午吃饭时不妨到桃园里的饭店尝一尝“老八样”,体会一下农家菜的美味。南汇“老八样”是南汇很具特色的农家菜。有三黄鸡、走油肉、蹄膀、咸肉、红烧鸭、黑鱼、肉皮汤、香瓜塌饼等,饭则是咸酸饭(菜饭)。[2]

建筑特色

建筑特色新场古镇是上海浦东郊区规模最大、历史建筑数量保存最多、保存最为完好、古迹遗址留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其中典型建筑主要为多进天井式传统住宅和传统沿街商业建筑,并有少量西式别墅类住宅和近代宗教建筑,建筑装饰风格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特色。上海文管委公布登记的第一批63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新场就占了30处。“说起小桥流水人家,人们就会想到苏州、周庄朱家角,其实我们新场早就比他们有名!”70岁的李老伯告诉记者,因为古时新场为盐场,繁华非常,素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美名。十三牌楼都有各自的故事。古镇开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场老街十字路口原先有座牌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国盛及其祖朱螳、父朱泗所建,以纪念他家三代都当上了二品官,故名“三代二品坊”,被誉为“江南第一牌楼”,可惜已被拆毁。经历了千百年,十三牌楼早已残破不全。去年古镇开发公司已经投入部分资金,恢复了“三代二品坊”原貌,还吸引了著名导演李安前来取景。[3]

王和生宅,民国初建,融东西方建筑理念于一体,精工制作,前后四进,其封火墙整体保存完整。此外,张氏住宅更较王和生宅华丽,门窗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轧花玻璃,客堂铺的马赛克百年来完好如初,见者叹为观止。

百年茶馆“第一楼茶园”的三层临河建筑风貌独特,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年前修旧如旧,现仍为茶园,平日有说书艺人在茶馆内说书,茶室花两元钱能喝上两个小时的茶,听一档书。

奚家厅的西厅部分是明代建筑,部分在清代重修,该厅有四进,前、后、中间共三个仪门,大厅京砖完好,看方雕刻精美,荷叶椽完好如初。难能可贵的是,两厢房的楠木框架虽绽出条条木筋,略显陈旧,但木材仍很坚实。

新场除了大量民居,寺庙、古桥、驳岸等古建筑也不少。东岳观始建于明代,至今道场不断,是南汇道教协会所在地;南山寺是具有700年历史的古寺,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7年),如今香火甚旺。此外,城隍庙——1903年黄炎培在这里的广场上曾作过演讲,仍保留有大殿及西厢房。

古桥亦有不少。千秋桥是南汇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洪桥经修复,还原了明代洪福桥的模样;包家桥又恢复了明代多级踏步的石板桥格局。此外,东仓桥、西仓桥、福安桥、太平桥等古桥,也依然留存见证着新场的历史。

新场的马鞍水桥石驳岸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7座马鞍水桥形态各异,年代不同,最早的始建于宋代,最晚的建于民国。这些水桥和驳岸连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古河岸石雕博览会,如果把驳岸上的古建筑和小桥融为一体看,这枕河人家的风貌尽收眼底,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如诗似画。专家称,这是新场可以与丽江比美之处。

文化气息

戏曲文化新场历来是名人荟萃的文化沃土,历史文化名人不胜枚举,得以流传的名人著作甚多,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繁多……所有这些使其成为上海原住民文化的重要集镇,生动地反映了老浦东人世代生息的历史图景,极具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新场因盐而繁荣,文化也因经济的繁荣而昌盛。无代松江分司副使兼新场盐场提干陈椿所著的《熬波图咏》,53首诗配上53幅画,全面描述了制盐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盐民苦难生活的同情,该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人认为它几乎可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媲美。新场籍文学家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的还有朱国盛、叶映榴朱豹的诗、文。绘画方面,朱国盛、叶有年、叶洮、叶凤毛、顾昉、朱霞、朱轩等人的字画也被国内一些博物馆收藏。朱曜是明代《上海县志》的编纂者之一,倪斗楠的《南汇县竹枝词》亦流传很广。

清末举人叶汉丞是南汇最后一个举人,也是当时新场走在科学救国、实业强国行列中的第一人。他在全国第一个创办了大学的药学专业,是国内第一个民族品牌肥皂——五洲固本肥皂的发明者,当黄炎培在新场因讲学遇难时,他是前去设法营救的关键人物。一个川沙的举人和一个南汇的举人从此结成挚友,至今,叶汉丞家中还珍藏着黄炎培亲笔抄写的诗文、对联。

新中国成立后,新场更是人才辈出。叶培大是新中国光纤通讯领域的泰斗、北京邮电大学的校长、中科院资深院士;唐有祺是北京大学晶体材料研究领域的权威、中科院院士;黄培康是中国“空间领域里的一面旗帜”,是空间拦截的专家、中科院院士。可见新场这块土壤有多么“肥沃”!

另一个泰斗级的人物是吴仲超,1929年他为地下党新场支部的书记,后来参加新四军,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为新中国的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在新场传承着的民间文艺有锣鼓书、刮子书、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等,其中锣鼓书、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灶花、刻纸、石雕等民间艺术在新场都有传承人,仍焕发着特有的光彩。

宗教文化亦是新场特色文化中的奇葩,东岳庙的道教音乐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好评,南山寺的水陆佛事是每年一次的重要活动,数以千计的香客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寺里撞钟,祈求国泰民安。[4]

成都新场古镇

大邑新场大邑县新场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邛崃山脉的山丘坝交汇处,新场东达县城至成都58公里,西经临邛古蜀道可通康、藏; 南由水路直达新津、嘉洲,北连出阝江、天宫庙、花水湾和西岭雪山,《大邑县志》记载:以县城为中心出西门,经黄土桥、灯笼场、清源市、扇子街,过出江,入邛崃的西禅寺、土地垭、三坝场等,再回大邑兴隆场,双河场,越横山岗,通天全县。新场镇原名清源市,清代雍正年间因逐渐取代了明嘉靖以来新场镇头堰村的扇子街集市,兴场设市,故人称 “新场”。新场镇是临近农产品的集散地。至今在新场镇的民间还保留有古时“一新、二唐、三灌口”的说法,意思是在大邑的场镇中规模最  大、经济最繁荣的首数新场镇。同时还有“石人对石虎,银子万万五”的民谣,意为新场的石虎与邛崃市茶园乡西禅寺前的石人之间的某处一个宝藏,藏有大量的金银。还有一个民谣是 “大水冲出三千贯”,至今距石虎庙约一华里处还以一个“三仙观” (三千贯)的小奄。从这些世代流传的口头俗语中,足以看出古时新场镇商品经济的繁荣。四川大邑县新场镇兴起于明朝嘉庆年间,清康熙年间,陆续有外省客商云集,由于地处山丘与平原交界处,地理位置有利,水陆便通,新场镇在明清时期外省会馆、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繁荣集镇。如今,会馆虽已不在,但古街上昔日大户商贾古色古香的建筑仍大量保存完好,境内文物古迹如佛子岩、川王宫、虎跳出河第一溪等仍然保存完好。  走在新场古镇老街上,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清朝川西民居建筑群,青砖青瓦木柱木楼,整个街道布局成二纵二横井字型,建筑多为镇楼形式,大部分都保护得较为完好 。新场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古镇建筑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四川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西蜀水乡古镇,房屋大都为清朝、民国时期建筑;有保存完好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明代建筑川王宫、石刻佛子岩等。目前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清朝川西民居建筑,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十分古朴美观,鳞次栉比的封火墙群保存完好,街道布局呈船字形,出阝江河依镇而伴,二堰河贯穿整个古镇。2008年新场古镇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列。[5]

成都新场古镇历史

新场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始称清源。直至宋明时为思安乡地。场镇兴旺于明朝嘉靖年间,始称扇子场(又称半边街)。清乾隆起为西义乡地。后由于战乱,场镇凋敝,直至清朝康熙公元1661-1721年后,饱经战乱后的四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囿于一隅的扇子街,远不适应市场日益繁荣的需要,遂在沿出阝江而下的三里许、水打庙附近开阔的地带,以原有清源市零货摊、歇客店为基础,兴置市场,街道店铺逐步建成;再加上外省客商和迁移的同乡户,集资修建湖广馆、广东馆、陕西馆、江西馆等会馆;相继基督教传教士,也来此修建天主堂和福音堂;寺庙建筑有壁山寺、财神庙、张爷庙、玉皇庙、马王庙。即此便构成一条正街和河坝场等七条街巷的完整集镇。远近商贾陆续云集,沿街商店、摊贩林立,茶业商号已达数十余家。木材、煤炭、茶叶、大米和杂粮等五大市场的吞吐量极为壮观,新场地区素有“五大市场”之称,老百姓俗称“母猪场”。人们称这一新建的市场叫“新场”,后又更名为清源市。数百年来,新场镇就是客商云集、商贸兴旺的场镇,是大邑县的一个重要集镇,是邛大两县山区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素有“一新(场),二唐(场),三灌口(场)”之说。大邑县志载,清朝光绪年间,云南学政张锡荣拜霭出阝江镇伍嵩生(字肇龄,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乃光绪皇帝蒙师),他夜宿清源市头堰客栈,被清源市的自然风光及繁荣景象深深打动,连夜写诗赞美清源市:花外斜阳晚,云峰暗几层。人声三里市,春夜一街灯。竹屋容高枕,桃源梦武陵。床头三尽剑,气欲作龙腾。     民国初期推行区团制,改西乡甲为西三区。清源市隶属于四川省建昌道大邑县西三区,区治不变。民国十五年,将区政职称改为团总。清源市亦改置为团总,隶属不变,其团总治,设于今新场乡中心学校址。民国二十九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复令整编保甲,废联保置乡。清源市正式命名为清源乡、乡设乡公所。民国三十二年,四川省大邑县县长吴国义,报称“当前清源之匪患既诛”,“有当除旧布新”,命清源乡改为新新场,亦称新新乡,沿用至新中国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沿用“新新乡”之名。1958年10月,新场镇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还属新新乡,同时成立清源人民公社。1968年11月,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称新场公社。同时新场镇革命领导小组成立,隶属公社革命委员会。1985年9月,新场乡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新场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