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王世林作品

母 亲

王世林(辽宁)

岁月匆匆,人生苦短,转眼间母亲去世已近30年了。有人说:“岁月不仅可以抚平伤痛,也可以忘却一切”,可母亲过早的离去却令我痛彻心腹,是我永远的痛,再长的时间也抹不去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母亲1921年出生在山东栖霞,7岁时就失去外婆,14岁就嫁到了父亲家,19岁跟随父亲闯关东到东北长春。长春解放后,50年代末又跟随父亲工作调动到沈阳,后又举家下放到农村,80年代初,跟随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城里。这期间,她不仅经历过战争年代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也有过大姐、二姐因病和饥饿先后夭折的失子之痛;还有跟随父亲被迫下乡那些年的无奈和心酸。可以说,她这一生为了照顾这个家,为父亲、为儿女耗尽了心血,倾尽了全力,唯独不照顾她自己。

母亲天资聪慧,性格刚烈,生来要强,几十年来都是我们家庭的主心骨,家里所有事情都料理的景景有条。特别是在农村期间,平日里母亲承担起了洗衣做饭、养猪、养鸡、养鸭、侍弄园子庄稼等全部家务,从不让儿女伸手。父亲和我们兄妹每天从生产队下班回家,母亲都是将已做好的菜饭摆上餐桌后,又去忙着去喂猪喂鸡,等我们吃完了,她才能吃上剩下的凉饭,从未与我们共同吃过一顿热乎饭。

别看母亲不识字,可要求孩子一定要读好书,为供我们5个孩子念书,补贴我们的学费不足,平时省吃俭用,甚至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攒够几十个鸡蛋就去卖了。到了端午节,母亲给父亲和我们每人煮一个鸡蛋,她自己没有,说吃鸡蛋恶心。每年八月十五买两块月饼,母亲用刀切成几块,父亲和我们每人一块,她还是没有,说自己不爱吃甜食。

付出也有了回报,1965年大哥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后毕业留校任教。正当母亲为品学兼优的二哥上大学充满期待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二哥的大学梦也随之破灭。几年后,我上中学时,同村的同学也多数不再上学,基本都回村参加了生产队劳动。我向母亲提出不念书了,想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母亲当时就急了,骂了句:“没出息的东西,就是村里上学的孩子就剩你一个,你也要坚持上学”。

我中学毕业后,为缓解家里经济压力,来到城里某建筑公司做架子工,晚上经常加班,虽然工作辛苦,每月能挣到80元钱,这对我们当年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收入。一次晚上加班,我的头部不慎被楼上掉下的销子砸伤,到医院缝了七针,拆完肉线后,正值五一节放假,我不得不回家,在家里因头上有伤,怕母亲看见,我始终带着帽子,晚上睡觉我也不摘。母亲从来都是每天忙完家务最后一个上炕睡觉,当她发现我睡觉还戴帽子,便小心翼翼的给我摘了下来,蓦地发现我头顶剪掉的头发里面的伤疤,当时就坐到了地上流下了眼泪,无论我怎么解释都没用,从此,再不允许我外出打工了。

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后,母亲在家里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决定让我到长春吉林大学的哥哥那里去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我深知自己那点文化底子本不想去,母亲说“只要你努力了,考不上咱也不后悔”,足见母亲是何等的开明。总算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成人,我的两个哥哥各自成家立业,两个姐姐也先后出嫁了,但父母老了,母亲的身体也垮了。由于母亲先天营养不良,导致骨质酥松,左右胳膊先后骨折,后又两个胯骨轴先后骨折。

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胯骨轴骨折是我与二哥抬她到市骨科医院,那时还没有先进的换轴技术,大夫诊断后的结论是:“她骨折的位置不能做手术,治愈不了了,回去养吧,她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强忍巨痛的母亲听罢,激动的说“我绝不能就这样躺下去,除非我死了”!后经过我们找院领导再三恳求,在床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才勉强入住了院外的一个住院处,为母亲做了体外皮牵引治疗。

住院不到三个月,母亲就要求出院回家。回到家里先是扶着炕沿一点一点挪动脚步,两周后就拄起一只拐杖锻炼走路。一天早上拄着单拐刚迈出房门到院子,不慎再次摔倒,因骨折的是右腿股骨头,倒下时她本能的将重心使向左侧,左腿胯骨轴又骨折了”。就这样,她再次躺到了病床上。三个多月后,母亲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开始扶着炕沿锻炼行走,一点一点的挪动脚步……

母亲就是这样躺下了,又站起来;又躺下了,再次站了起来。这期间她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正是靠着她坚定的意志和顽强毅力,母亲不仅真的站了起来了,能走了,而且又承担起全部家务。

至今,每当我回忆起母亲挺着左右摇摆的身躯操持家务的场景,不禁潸然泪下……

父亲落实政策回城几年后,因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起初我们兄妹轮流护理,母亲知道我们各自单位都很忙,担心因护理父亲影响我们的工作,坚持要求由她来护理。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时的母亲不仅是双腿步履蹒跚,心脏病已很严重,但刚强的母亲不愿拖累儿女,从未当着我们面哼过一声。

一次母亲在护理父亲过程中突然晕倒,经医院诊断结果是:心脏二尖瓣狭窄,严重供血不足。大夫负责的告诉我们:“你母亲的病比你父亲的病都严重,需住院治疗”。我们震惊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母亲却微微一笑:“我没事,吃点药就好了,住什么院”。无论我们怎么劝也不住院,甚至要坚持继续护理父亲。

几个月后病情再次加重,才不得不入院治疗。可母亲这次躺下了就再没起来,1991年4月12日,劳苦一生的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才71岁。母亲的故去令我肝肠寸断、痛哭不已,不仅是因为她走的太早我难以接受,更是因为我们整天忙于各自的工作,忽视了母亲的健康而懊悔。我曾对妻子说过:“我们这辈子亏欠母亲太多太多……”

母亲走后,父亲似乎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身体也每况愈下。过去的艰难的岁月和无情的打击都未曾击倒父亲,而母亲的离去却彻底击垮了他。有时默默的躺在床上望着天棚发呆,我知道,父亲是在想与他相濡以沫50多年的母亲。

他在我们面前常念叨一句话:“你妈不该走的这么早呀”!

1994年3月17日,78岁的父亲在沈阳市胸腔医院因严重肺病导致心衰抢救无效而撒手人寰。

带着对母亲的思念与依恋,走的是那么安详……

父母的先后离去,令我久久不能释怀,尤其是为我们劳苦一生的母亲,可以说没享过一天的福。那么艰难困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工作也稳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可父母却不在了,家的感觉也随之消失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恩德难以回报,无论怎样,再也弥补不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

而今,虽然父母离开我们已近30年,但父亲那慈祥的

面容,母亲蹒跚脚步劳作的身影,仍时常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2020年10月20日 于沈阳

【作者简介】王世林,辽宁省沈阳市政府部门退休干部,中国散文网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个人诗集《墨染清秋》;有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等近70篇,先后发表在《当代琼崖文学》、《芒种》、《参花》、《诗潮》和辽宁日报、沈阳日报等市级以上报纸杂志。

(0)

相关推荐

  • 【二哥●聊天】阿U的故事,几乎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的<阿U歪传>(详见[二哥●小说]阿U歪传),是我写得最动感情最费心血最苦最累却或许又是最不能打动人最不讨读者喜爱的小说之一.正因为如此,我要特别地把它提出来,再说几句关于它的话,把在小 ...

  • 申玉林【散文】一棵辣椒树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一棵辣椒树 文//申玉林 一九七零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天刚亮,未满七 ...

  • 【衍水散文】第142期|父亲的一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成为幸福的人 刊首语:爱应该有着诸多的条件和限制,爱需要双方无时无刻保持完美状态.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散漫无纪的爱,正如大家眼见的那样,散漫无纪的爱是一场灾难 ...

  • 孟冬梅||娘在家在【纸刊征稿散文类(32)】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作者简介]孟冬梅,现住承德,在交通系统任财务工作,喜欢文学创作,演讲,曾在<承德晚报>发表过诗歌,小说.小小说<哦,那一束勿忘我>在承德市文联和丰 ...

  • 李昌茂【散文】深深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美             文             品             读             深深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文//李昌茂(湖北巴东) 2021年4月4日,清明.阴云密布,似乎 ...

  • 触景生情

    偶尔在网上看到下面照片(好多张,只选其中几张),看着看着,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是可怜!是自怜!还是感动?心情很复杂,说不清楚.这些照片虽然不是我自己的影像,但它却蕴含了我当年的影子,勾起了我对儿时 ...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团年饭II梁克锋

    团年饭 ☆梁克锋   大年三十一家团聚吃团年饭是我家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那时吃团年饭在父母家.父母在村里有一院房子,四四方方的院落,五间正房,左边是做饭的厨房.放粮油瓜豆的库房:右边是放农具的杂物间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长兄如父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长兄如父    天津  张连玉 他是我们张家的老大,没有上什么学,小学未完就放弃了学业,年仅十五岁便去了生产队挣公分 ...

  • 324共克时艰,同舟共济,“大家文学奖”:仙者

    仙者 --献给2019--2020"抗疫"一线的人们 余昨非 小时趣事很多,尿床便是其一. 吃过晚饭,母亲心疼灯油,就催着洗脸洗脚上床睡觉.要是我偶尔看个连环画之类的课外书,母亲见 ...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父母爱情​II薛绍梅(陕西省)

    父 母 爱 情 ☆薛绍梅(陕西省)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倘若父母还健在,今年应是父亲90岁,母亲88岁诞辰.然而人生无常,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母亲也离开我们4年了.父母一生 ...

  • 崔俊田 徐小东/散文/童年的看青人

    说起儿时乡村的那些故事,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让人愤怒,有的让人流泪,有的让人温馨回味,老百姓的生活是离不开故事的,没有故事便没有生活.可我要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与乡村看青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