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

许多人练了一生太极拳,可对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拳、它在技艺上有什么特点以及该怎样去练,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太极拳可以健身,有的说既可健身又能防身,也有的说能修身养性。偶读马长勋先生的文章《我的太极拳观》(以下简称《马文》),我觉得很有代表性,他的观点是“太极拳首先是高雅艺术”,“又是一种独特的技击术,是理性的技击术”,进而提出“不弃武者,难修太极”的看法。

将太极拳归属于艺术,我想不会有什么疑意。因为任何一种技艺达到较高水平都是一门艺术。但称太极拳为“高雅艺术”,似乎还缺少必要的内涵。我们知道,任何概念都应反应其特有属性,即一个或一类事物所具有的,而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马文》说,“国画、书法、京剧和中国盆景”等都是“高雅艺术”,这当然是不错的。问题是太极拳从属于中华武术,现在仅将太极拳归入高雅艺术之列,其他诸如八卦掌、形意拳、长拳等拳种是不是高雅艺术呢?如果马文作者认为也是,那么,既然所有拳种都是高雅艺术,就无所谓称不称高雅艺术了,或者不能单称太极拳为高雅艺术;如果认为除了太极拳,其他拳种均够不上称高雅艺术,那么应该说明太极拳之“高雅”何在。

在逻辑上,把对任何事物有所认定的思维方式叫做判断,而判断必须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恰当性。比如说,“人是高级动物”,这个判断是真实的,但作为反映客观现实来说,这个判断不具备准确性。因为人虽然属于高级动物,但仅指出这一点,远没有指出人的全部本质的特有属性,只能算一般泛指,在科学上缺少人与其它高级动物的区别性,所以不准确。同样,说“太极拳首先是高雅艺术”显然也是不准确的。要想准确说明太极拳是高雅艺术,至少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其它艺术门类(如国画、京剧等)的根本性区别;二是说明太极拳比其它武术形式的高雅之处,否则,如前所述,大家都“高雅”就无所谓高雅了。

那么,关于太极拳的高雅,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呢?文章说,太极拳有“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的气势,有“静中触动动犹静”的韵律等等。

我不知道《马文》作者除了学过太极拳,是否还学过或了解过中华武术中其它拳种及其气势和韵律的特点。例如,在长拳类拳种中就有“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鹤,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样的特点。在演练时要表现出“动要有韵”,“动中有静”,即要求像海浪那样的激荡,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如在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仍然有稳定感和明朗感;在静止时,要使姿势塑造得像大山那样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推不动它,要有气势,即所谓“静要有势”。

将以上长拳对气势韵律的要求拿出来,与《马文》作者所述太极拳的气势韵律要求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长拳和太极拳在气势韵律上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其中的基本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要我们不仅仅看一本太极拳的书,而是放开眼界,解放思想,多接触几个拳种,就会认识到:中华武术门类虽多,但其总体要求和特征的基本点却是一致的。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以及在这些条件制约下的南北东西的交往中,使各拳种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包容、相互联系。这就是传统哲学里阴阳学说中“互根、转化、对立、消长”所揭示的规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句话,中华武术“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为万殊”而已。

不仅在气势韵律方面太极拳与其他拳种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只要认真读一读太极拳论中有关行功走架的理法,再对照一下中华武术中其它拳种的理法,特别是内家拳的理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条太极拳形成发展的轨迹。这条轨迹向我们昭示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的根本原因是在理法上没有超越内家拳,而且明显地带有长拳向内家拳转化的痕迹——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讨论太极拳技法时再详谈。

近百年来,许多人喋喋不休地在那里议论的《太极拳论》,好像是世上最好的理论,别的拳种理论都比不上太极拳论。其实《太极拳论》是李亦综合其它拳法理论和经验写下的心得体会,就太极拳论的写作方式而言,它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拳谱的形式。而流传至今的李亦传给其弟子都为真的“拳论”本身,是他对那个特定时代部分拳理拳法的总结,是指导他当时演练的那个太极拳的。而当时太极拳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吧!

太极拳之所以在武术界享有盛誉,是因为在太极拳史上出现过被称作“杨无敌”的杨禄禅、杨班侯父子,而不是因为杨澄甫。

可以想象,像北京这样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历史名城,在清末暑期难道只有“杨无敌”一家在教习武术吗?毫无疑问,正是由于杨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太极拳技艺通过实战独占鳌头,才赢得了“杨无敌”的殊荣,否则,就该称其“张无敌”、“李无敌”或其它“无敌”了。

那么,“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因此,会不会太极快拳散手,是鉴定是否得真传或得全传的入室弟子的重要标志之一。慢架子是自辛亥革命后,许禹生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聘请杨澄甫、吴鉴泉传授太极拳时,由杨、吴决定外传的架子。当初,杨澄甫之兄杨少侯不同意只传慢架子。但终因慢架子容易学,不费力,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终成燎原之势,以至今人已难窥其传统老架之快拳原貌,这是不足为怪的。杨澄甫也因长期传习慢拳推手,以至1926年突然遇到其它拳种交手时难免失误。历史是无情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流传至今;在普及中起领头作用的是杨澄甫。

当我们研究太极拳发展史,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太极拳技法在演练传习过程中的变化时,就会很自然地发现,自“杨无敌”后到1954年初在香港发生“吴陈之战”之间的近百年间,太极慢拳在各种技击比赛中均无建树。“事实是毫无情面的,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事实说明,凡是练太极快架、散手者均有技击之内功与能力;只练慢架子与推手者,只能健身或与本门弟子试手。事实还说明: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用解决技击上克敌致胜的做法是徒劳的;在用李亦传下的太极拳理论解释不了太极拳慢架子在技击上的作用时,用“太极十年不出门”来搪塞的讲法是极为无聊的。如果说,“形意一年打死人”有些夸张或至少达到初级技击水平,那么,凡练过传统吴式老架子或杨式快拳的人同样可以说:根本用不着十年,一年就够了。

当然,艺无止境,强中更有强中手。当我们把任何一种原本是实用的东西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时,那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技击也是这样。当这门古老的防身技术达到了高强出众的程度,同样是一门艺术:那就是超人的技击艺术。“杨无敌”、吴公仪正是这样的太极拳技击艺术家。作为吴门弟子,难道可以说杨禄禅、杨班侯、吴鉴泉、王芗斋、吴公仪、杨禹廷、刘晚苍、王培生等武术家是一介武夫吧?!

话说回来,我又何尝不想把太极拳冠之以“高雅艺术”。但如果不能将“种差”写得再具体些,不能使太极拳与其它拳有区别性,这是很难高雅起来的。另外,高雅艺术可能要有专业性人士才能表现出高雅性来,总不能把一位五音不全的人哼的几句刁德一的唱腔也当成高雅的吧。如何确定太极拳作为高雅艺术的种类那是专家们的事,我们将拭目以待。

作为艺术,无论它属于何种艺术,都应有较完善的体系。无论把太极拳作为武术还是艺术,它同样有自身的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体系和训练体系。太极拳的内容体系由史、技、理、法、功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训练体系因拳的流派、师承不同,稍有差异。拿吴式传统老架子来说,分为形、势、劲、意、气、神六层功夫,如同长拳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一样,谈太极观不能不谈对这些内容的认识。

马文称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独特的技击术,是理性的技击术”,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太极拳的热爱。犹如我们经常引以为荣地拿出祖先的四大发明向世界展示后说“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样,不过,冷静下来细想一下,其它“民族”也挺伟大的——少林拳、八卦掌、形意拳,乃至跆拳道、泰拳的技击术同样是“独特的”、“理性的”。关键是看作者如何阐释太极拳的“独特”与“理性”。

《马文》说“一般的拳术都起源于原始的搏斗,是搏斗的经验总结和提高,是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从内容和章法上看,作者似乎是要从太极拳的“起源”、“特征”方面来谈太极拳的技法,在章法上叫起承。起而不承叫断开,《马文》没有承接起句中的“起源”,转而谈起太极拳的战术思想。这就使作者的太极拳战术思想成了无本之木。读者头脑中就难免产生疑问:一般拳术是指哪些拳术?太极拳术起源于什么?太极拳术不是搏斗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是什么的提高?太极拳不讲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那较量什么?换句话说,难道太极拳是凭空产生、不讲搏斗、不讲较量、也不以“拳”命之的一种讲不清道不明的、不知什么东西的东西?

作者撇开太极拳“起源”后说,太极拳的战术思想是“舍己从人,以静待动,随机应变,以柔克刚”云云。稍有内家拳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内家拳的特点,而“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则不仅内家拳中有,连少林拳法中都有,这些是中华武术的共性,并不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太极拳的独特技法,决不是指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后发先至”,等等,因为这是所有所谓内家拳都共有的。至于“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使统武术中“拳打人不知”的翻版。

我们不知道作者是真不知道这些,还是不愿讲真话。如果细心读过刘晚苍先生的《太极拳架和推手》一书,就会很明确,太极拳真正独到的技法只有四个字:

沾、黏、连、随,或称沾连黏随。

能在拳法中做出此四字特征者属太极拳法,否则属其它内家拳法或少林(外家)拳法。在初习时应严守本门本派拳法,待到技艺大进时,方能悟出: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马长勋先生作为吴门弟子,不会不知道这些,也不会没见过1954年1月7日在澳门新花园吴陈之战的有关照影片像文字资料吧。

一个有修养的真正的武术家就是一名学者。武术家并不是见人就打,谁来都干;他必须有高超的武艺,良好的武德,相当的文化修养。没有高超的武艺,只有武德与文化是不能称为武术家的,充其量是武术运动员而已。

《马文》没有谈出太极拳技击的独特性,却又转为谈推手。他明明知道“从击志意义上讲,推手是拳架与实战之间的桥梁”,却不溃技击,大约是怕误入“武”途,“难修太极”吧。

其实推手仍是有技可谈的。我以为刘晚苍先生的《太极拳架与推手》是目前最好的太极拳理法著作之一,值得天下太极同仁研究学习。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的,主要是认为太极拳可以健身,而且一直练的普及架——慢架。太极拳确实可以健身,那是因为它在意念引导下的细长慢匀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可起到平衡人体阴阳,疏通浑身经络,增强血液循环等作用。但太极拳毕竟是武术,不是一般的健身操,追慕“杨无敌”的武功,仍是广大太极拳修炼者的真正目的。而有没有武功与能不能长寿没有必然的关系,两者不是一回事。长寿者未必有武功或会武功,短寿者也未必不是武术家。中国的百岁老人大多不练太极拳,也不会任何武功;李小龙才活了三十多年,却可称武术家。杨澄甫活了53岁,不是太极拳家吗?健康长寿的决定因素与先天遗传及后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食品营养、思想情绪等有关。练太极拳只是属于生活习惯中运动健身的范畴,而运动健身的方式不知有多少,要真正健康长寿决不是单纯练太极拳能完全解决得了的。毛泽东在总结徐特立老人长寿时说了十六个字:主要吃素、经常走路、遇事不想、营逸有度。从饮食、运动、情绪、合理等科学性这样四个方面说明了徐老的长寿之道,这是值得为健身而练太极的同志参考的。

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没有那么神秘,千万别把它神化了。当然也绝不是跟名人后面玩了几天就能成为传人的。读完作者“观点”,深深感到要真正全面继承和弘扬传统太极拳,还有很多路要走。我愿与所有有志于太极拳研究的同仁一道,为全面继承和弘扬太极拳而努力。

(0)

相关推荐

  • 马云的太极,练到这个水平了吗?

    就在刚刚,我打了两遍太极拳,第一遍,架子比较高,没什么反应,打完略微有点热,但一点没吃力的感觉,太极拳断断续续的打了十几年了,行云流畅,理所应当.但第二遍的时候,我把架子放低了半米,打完浑身是汗,略有 ...

  • 有感于《杨修之死》

    有感于<杨修之死>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 ...

  • 三国人物杨修之死,给职场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言多必失",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都有这种感触,在职场当中话多的人难免会引火上身,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引发和他人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自己的前程. 其实,在古代更是如 ...

  • 散文 | 杨修之死(作者:海风在吹)

    杨修之死 作者:海风在吹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此部电视剧正值热播,遵循文艺再创作和史实并存,从另外一个视角塑造了司马懿.曹操.曹丕.曹值.杨修等历史人物.今日午休,看了<长江日 ...

  • 杨修之死的秘密!(失败呀!)

    三国曹操既是大英雄又是大奸贼,让人既爱又恨,曹操一生成功之处很多,但失败之处也不少,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留下了司马懿,祸害曹魏,对于人才,曹操的眼光一向很准,信奉不用就杀的原则,为什么曹操晚年杀了杨修 ...

  • 杨修之死,绝对不是因为耍小聪明,换了你是曹操,也不得不杀

    聊历史那点事 历史风云,硝烟无声,谋略无形,诲汝谆谆.这里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聊历史那点事,与君共忆往事. 公众号 关于曹操,被<三国演义>给丑化了,伟人特别推崇曹操,反对贬损曹操 ...

  •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手机版第18课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2.结 ...

  • 把曹操当猴耍,杨修不死才怪!

    在东汉末年,杨修可以说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他的头脑非常聪明,他有"绝妙好辞""一盒酥"等许多故事流传下来,都能说明他的聪明程度甚至远超过魏武帝曹操.今天,咱们来 ...

  • 杨修之死“真相大白”,并非死于“鸡肋”,看完肃然起敬!

    公元219年的邺城,秋风萧瑟,一个犯人被押赴刑场. 与别的死刑犯不同,这个人显得特别从容,他平静的说出了一句临终遗言:我固以为死之晚也! 这个人就是杨修,汉末文学家,才子. 随着他的死,他的大部分文学 ...

  • 杨修之死,原因不是课本上说的那样

    杨修为什么被杀呢?三国演义里面说杨修之死,主要外因是曹操奸诈,妒忌杨修的才能:而内因是杨修自己"恃才放旷",倚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我的看法是,这两条原因都不是主 ...

  • 从杨修之死,看职场5大死忌

    我追剧很慢,得闲才会看个一集,<军师联盟>播出至今,才看到杨修之死. 三国是我的最爱,从小各路人马的故事都背得滚瓜烂熟,三国的游戏也玩了无数款,只是与很多人爱选刘备阵营不同,我通常偏爱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