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 : 云林(倪瓒)的空间,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宇宙

本作者:朱良志

倪瓒 虞山林壑图

小程序,

月雅艺术图书 , 交易担保 , 南画十六观 朱良志先生签名本 小程序

《南画十六观》

全书674页

十六位画家经典画册解析

朱良志先生签名本

签名本数量稀缺,将陆续上调价格

本文选自《南画十六观》序

中国历史上名画家多矣,但像云林这样的画家十分罕见,李日华感叹道:“此君真绘事中仙品也。”这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影响了六百余年来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进程。探讨云林艺术的规律,必须别具只眼。

云林绘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其虽出于晚唐五代以来大家之脉(如荆浩、关仝、李成),但终究成其一家之法。其绘画面目主要有二:一是山水画,多于寒山瘦水中着萧疏林木;二是窠木竹石图(其墨竹图也可归入此类),由文同、苏轼一脉开出,往往只是一拳怪石、几枝绿竹,略其意趣而已。作品造型简单,甚至画面有重复之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修竹图》

但就是这样一种空间形式,后世无数人临仿,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一代大师都感叹难以穷其奥妙。对其空间的解释,如从母题、画面结构等寻找图像形成的历史脉络和时代特征,进而上升到表意的分析,这种风格学的研究思路,虽不无价值,但也常有不相凿枘之处。云林的空间,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宇宙,受制于他的生存哲学和艺术观念,从思想深层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一不可忽视的角度。

云林画具有突出的“非空间”特点。他的画当然是视觉中形成的“造型空间”,具有物态形式、空间位置和运动倾向等视觉艺术的基本特点,然而他却视这一空间为幻而非实的形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倪瓒《江渚风林图》

他为朋友画竹,题跋却写道,说它竹子可以,说是芦苇、桑麻也无妨,外在的物象形式并不重要,他的意趣在“骊黄牝牡之外”,他作画的目的是要传达胸中之“逸气”。他为好友陈惟寅作画,题诗云:“爱此枫林,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 不在象与声”,是云林一生绘画之蕲向。如他画一片空阔的江岸,并非为呈现江岸之貌,也不在叙述江岸所发生的事,画中树木、江水、远山、孤亭等虽是寻常之物,经其纯化处理,“都非向来面目”,成为展现其生命体验的形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竹树野石图》

空间在人视觉中形成,通过视觉将诸物联系起来。而云林创造的这一世界,显然不能仅从视觉角度去把握。视觉空间强调视觉源点(观察者位置),强调在视线中构成的四维关系(长宽高及时间变量关系)。而云林之空间不是依视觉源点位置来确定,其源点是飘移的;空间序列也不依视觉而展开,心灵的秩序代替了外在观察的秩序。

不是焦点或散点的问题,那终究还是透视问题,云林的空间创造是通过一个虚设的意度去整合空间序列。如果说这是造型空间,那应该是意度空间。超越视觉逻辑、尊重生命感觉是其根本特点。

如《渔庄秋霁图》,董其昌认为,此为云林晚岁极品;安岐认为,此画为云林“绝调”。此乃云林晚年代表作。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渔庄秋霁图》

小程序,

月雅艺术图书 , 交易担保 , 南画十六观 朱良志先生签名本 小程序

《南画十六观》

全书674页

十六位画家经典画册解析

朱良志先生签名本

签名本数量稀缺,将陆续上调价格

本文选自《南画十六观》序

画面中央近景处,焦墨画平峦上枯树五株,向天空中伸展,体势昂扬。中段空景,以示水体。向前乃是沙岸溆浦,以横皴画远山两重,约略黄昏之景。这当与他在太湖边生活的视觉经验有关,站在近岸,朝暮看太湖远山,就有这样的感觉。而这又非视觉经验的直接呈现。

悲歌何慨慷”(云林题此画语)——江城暮色中,风雨初歇,秋意已凉,正所谓“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云林于此画一种悲切,一种高旷,一种乾坤了望眼、幽意自彷徨的精神,突出“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小雅·卷阿》)的潇洒。

倪瓒自拔中的“悲歌何慨慷”
意度主宰着画面空间的选择,不是由江岸视觉源点远望所及,只是突出树、石等符号,略去种种(包括小舟、行人、暮色中的鸟),虚化种种(陂陀中的沙水,也非目击下存在之样态)。一切皆出于意度衡量之需要,需要在苍天中昂藏得法的高树,需要一痕山影的空茫,就尽意为之,而题诗中所说的“翠冉冉”“玉汪汪”等,一无踪迹。画与王云浦的渔庄实景并无多大关系,系一种精神书写。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说:
中国文明不是将其历史寄托于建筑中......真正的历史......是心灵的历史;其不朽的元素是人类经验的瞬间。只有文艺是永存的人类瞬间唯一真正不朽的体现。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幽涧寒松图》
记录瞬间直接的生命体验,是云林艺术的基本特点。如他在夏末秋初送别时所画《幽涧寒松图》(藏故宫博物院),于萧瑟中注入了冷逸和狷介的情怀;为家乡一位医生所画《容膝斋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存在的体察融入其中,通过瞬间而成的“书法性用笔”和空间组织形式,将当下的体验记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空间形式。沈周等叹息云林之画难以接近,正在于其形式本身所载动的瞬间生命体验是不可重复的,纵然你是绘画圣手,也难以临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容膝斋图》

小程序,

月雅艺术图书 , 交易担保 , 南画十六观 朱良志先生签名本 小程序

《南画十六观》

全书674页

十六位画家经典画册解析

朱良志先生签名本

签名本数量稀缺,将陆续上调价格

本文选自《南画十六观》序

云林这种记录瞬间体验的纯化空间可称为“绝对空间”,不是物理学中与相对空间区别的绝对空间,那究竟还是一种物理空间形式。这里所言“绝对空间”,依中国哲学的概念(如《庄子》的“无待”、唯识宗所说的“无依”),强调其“绝于对待”的特性,超越视听等感官与外境的相对性;更强调它是瞬间生命体验的记录,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对的。它是生命空间,而非物理空间;虽托迹于形式(如物态特征、存在位置、相互关系),又超越于形式。
一朵开在幽谷中的兰花,也是一个圆满俱足的生命宇宙,就因其“绝对性”。正因它是“绝对”的,所以并无残缺,不需要其他因素来充满;也因其“绝对”,其意象总是孤迥特立,不可重复,无法模仿。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林亭远岫图》
此“绝对空间”类似于《庄子》的“无何有之乡”。《逍遥游》谈到惠子讽刺庄子的大而无当,不中规矩,无所为用。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有四个特点:其一,就存在本质而言,这是人生命寄托之所——“乡”即有生命故园意,也即本章所言之“生命空间”。其二,就存在状态而言,此为非物质之存在,它是“无何有”的,如成玄英疏所云:“无何有,犹无有也。莫无也,谓宽旷无人之处,不问何物,悉皆无有。故无何有之乡也。”其三,就视觉感知而言,此为无空间方位的存在,纵目一望,不知何居。其四,就与人的关系而言,这是一种不与人作对境的存在,它是“绝于对待”的,如苏轼所言,乃是“无可之乡”。(《择胜亭铭》)这四个方面恰是云林“绝对空间”创造的核心内涵。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六君子图》
云林艺术在后代获“冰痕雪影”之评,他的艺术一如华林散清月、寒水淡无波,在飘渺无痕中说世界的真实意。云林的画,就是创造一个“无何有之乡”——非具体物象、不在独特的时空中存在、不是人观之对境,而是人的生命里居。
至正十年(1350)云林作《画偈》,此不啻为其一生绘画之纲领:
我行域中,求理胜最。遗其爱憎,出乎内外。去来作止,夫岂有碍?依桑或宿,御风亦迈。云行水流,游戏自在。乃幻岩居,现于室内。照胸中山,历历不昧。如波底月,光烛眄睐。如镜中灯,是火非绐。根尘未净,自相翳晦。耳目所移,有若盲聩。心想之微,蚁穴堤坏。冁然一笑,了此幻界。
乃幻岩居,现于室内”,说的是卧游之乐,此就绘画功能言。“照胸中山,历历不昧”,说山河大地为胸中之发明,乃“一时明亮之闪现”,非外在之山水,此就绘画创造过程言。“如波底月,光烛眄睐。如镜中灯,是火非绐”,又说山水画是一种非物质存在,方便法门而已,此就绘画存在特点言。云林简直视绘画为“无何有之乡”的呈现。他有诗云:“戚欣从妄起,心寂合自然。当识太虚体,勿随形影迁。”(《瞻云轩》)他的画,就是“太虚体”。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琪树秋风图》
云林的画超越物质(欲望)、形式(知识)、身累(情感),有飞鸿灭没之韵,膺淡月清风之志。他以洞破历史的眼看世界。他有诗云:“笑拂岩前石,行看海底尘。”(《次陶蓬韵送叶参谋归金华》)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追求永恒永不可得,世界变化不已,沾滞于物象,斤斤于利益,终究为世所戏。他将强烈的历史感,寄托于超越历史表象的努力中。
似乎他的艺术就是为了“勘破”的,勘破世相,勘破红尘,勘破流光逸影。他带着这份超越意,“弹琴送落月,濯缨弄潺”(《徐伯枢归耘轩作》);他满负一腔凌云志,任“波光浮草阁,苔色上春衣”(《赠沈文举》)。

《南画十六观》

全书674页

十六位画家经典画册解析

朱良志先生签名本

签名本数量稀缺,将陆续上调价格

本文选自《南画十六观》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