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入门与进阶之第一阶段 以胯的松开沉落行拳
功夫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大块的和零碎的时间积累出来的。它就像小火烧开水,要一直烧着,火一断,前面的积累就白费了。虽然你不太可能几天内就练出多少东西,但只要细水长流,总有一天,你会得到回报的。那时,你会惊喜于自己身体的变化,会发现自己功夫和精神境界的天翻地覆的改变。
阿福在基础篇中谈了基本功的重要和训练方法。在接下来的练拳阶段也同样不可忽视基本功的练习。一方面指的是基本功的训练功法,另一方面指的是要把基本功融入到拳架中去。这就是练武又练功,练拳不走空,练拳即在练功。
练拳的本质是改变人的身体即改变生理,更加精微地控制上天赐给自己的这副熟悉而又陌生的身体。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就是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按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方法练拳。这样练拳就是在改变生理即腾筋换膜、脱胎换骨,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人体的奥秘,继而精细地控制自己,从外动而激活内动,再能意动即有内动,由内动而引外动。
中国功夫特别是内家拳虽分数个拳种,每个拳种内亦分出很多门派,但其核心的东西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每家各有侧重。
那么太极拳的侧重在哪里呢?
太极拳遵循道家的“应物自然”之法则,顺应自然之地心引力,利用人体的重力和地面反弹力,把它们作为练拳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在太极拳第一个阶段就是先要学会利用人体重力来行拳走架。下面阿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下行拳第一阶段的原理及习练要领。
一、落胯--利用人体重力启动拳势。
人类因为后天的用力习惯和各种行为规范,身体平时其实是很做作的,总是端着架子,肌肉略有紧张地提着的,而非像狮虎豹那样柔顺自然地循着本能而动。这在走路和奔跑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大家可以从视频中看到,猫科动物决不单是腿在移动,而是头领着整个脊椎一伸一缩,而后胯几乎和脊椎是分开的。奔跑时脊椎一伸带动后胯,后胯一沉,借大地的反弹,两腿一蹬而推动脊椎,迅速和灵活。
我们智慧的先辈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动物的这些优点,于是把模仿动物作为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落胯。
落胯最重要的一点是顺重力下沉,而非主动下蹲。前者为太极拳的启动力,后者则不是太极拳的东西。因为落胯是太极行拳走架的基础和第一个要求。
落胯又分双胯同时落下或单胯下落。前者用得不多,太极起势就是双胯的下落。后者应用最广泛,在太极拳的每一式中几乎都要用到。
下面阿福就分别说一下这两个落胯。
1、两胯同时下落及太极起势的原理和方法。
太极起势就是双胯同时下落。但很多人却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方法,更不会实战应用。最常见的错误是手落下时胯和身体也同时下落,身起来时手也同步起来。这就是犯了双重之病,没有分出阴阳。
正确的作法是,落胯时沉肩坠肘而小臂和手随着胯的下落而上掤,胯落多少手就上掤多少,而手下按时则胯略起,身上拔,两者是相似运动幅度的反向关系,是一对矛盾力。
许多人以为太极起势只是为下面的拳式作下准备,活动一下身体和手臂,练一下起落或练练气。其实太极起势里含有非常重要的技击用法。
手上掤时胯下落,手下按时身上拔,两者就构成了一个跷跷板式的杠杆关系。在练习的初期主要体会腕部的上翘劲即上掤劲,之后再分别体会掌背和手指的上掤劲。而下按时可以变成捋或采,先体会掌根处的捋带劲,再体会掌心和手指。这个太极起势如果真练好了,一般人是抓不住你的。
许多太极爱好者都说现在想找个有真功夫的太极拳老师可不容易,或者没有,或者是假大师。判断一个老师有没有太极拳真功夫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你用力抓住他的两只手或手腕或小臂,不让他的手起来并告诉他不要用擒拿手法。如果他费了很大劲还起不来或勉强起来了,那就不要跟他学了,他不懂太极或还没有练出太极功夫来。如果他一抬手你就站不住了,那就是有真功夫的老师,就抓住机会跟他好好学吧。
阿福早期的时候通常是两手顺时针画一个小圈再起手,即先将对方的力引化落空后再发力。但现在只要通过手指到肘之间的任何一处的阴阳变化即可掀动对方的重心。也就是一抬手对方就站不住了。
2、偏沉则随,由一侧胯的沉落,顺大地的引力而启动拳势。
太极拳除起势外的几乎所有拳式都是通过一侧胯的沉落而启动的,当一侧胯下沉的同时给它一个方向引导,则裆走下弧,或转移重心或上步,所谓偏沉则随。这个下弧分为前半弧和后半弧,弧的中点即是最低点。前半弧是逐渐向下走的,到中点后即开始后半弧,而后半弧是逐渐向上走的。
在裆走下弧的同时要注意圆裆和撑裆,久之可练出裆劲来。
现以陈氏太极拳的金刚捣碓为例来说明。
双手左掤是因为先落了右胯,右胯一沉落即产生一个轻微的左转和两大臂的下沉,但两大臂和肘随胯下沉的同时两小臂和手却是反向的向上起来的。这样身体顺势左转,两手也同时左掤。而沉左胯时则身体自然右转,两手右捋。
上步捣碓时,先沉落后(右)胯,顺势裆走下弧,当重心移到下弧的最低点时即提右脚上步。
再以杨氏太极拳的揽雀尾为例。
落右胯时顺势左转身,两手也随胯的沉落而上行在腹前抱球,右上左下。而落左胯时则右转身,两手左上右下抱球。
这些动作都是因一侧胯的沉落顺势而为的,拳架中也是循着这个势设计的,是非常智慧和科学的。
二、落胯的死敌--跪膝
落胯时最常犯的错误有两个,一个是胯落下时把重量都落到膝盖上去了,另一个是落胯时低头猫腰撅屁股。其中第一个错误是最常见的,这也是导致练拳膝盖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防治这两个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白重力是如何落到大地上去的。我们后天的下肢用力习惯是通过大腿前侧即股四头肌和膝盖及周围的筋腱肌肉发力和受力。而我们大腿内侧和后侧的筋肉却没有起到多少作用。而真传内家拳却是要腿后大筋和腿内侧肌肉承力和发力的。
具体来说,我们先要学会把重量落到后脚跟上去,胯下落时,腹股沟内收,骶骨随尾闾向下向前,这样前收后合就有了个向中间合的力。这个合力就容易从尾闾处落下去并连接两臀,再连接到腿后的两根大筋,再向下连到脚跟处的跟腱,最后到脚跟。在力量落下的同时地面就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反弹力,这个力反应在腿上是上抽力,主要是大腿内侧的肌肉会有向上的抽力。这就是一对阴阳,而且是阴阳一体的,就是有下就有上。这两个力就会构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力。
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就会在行拳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把重力落在腿的后面而不是前面,会把膝盖有意识地后移而不是前移形成跪膝的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在练拳架的同时进行专门的落胯基本功的训练。
三、落胯基本功的训练。
1、马步式胯落手起和手落身拔训练。
2、前后脚两手侧展式落胯手起,手落身拔训练。
3、抱树蹲起功。重量落到腿后的大筋而最后由大筋受力,彻底解放膝盖。
4、弓步落后胯起落训练。定前膝撑前裆,进行后胯起落训练。
5、落胯走路法。即落前胯头领脊椎上拔而前倾,随重心前移而带动后脚上步。
6、落前胯上楼梯法。落前胯移动重心后再撑起前胯上步,前膝不可用力。
7、落胯撑裆上步法。
……
注:一年制内部学员可以联系我免费索取以上功法。
四、在拳架中应用落胯之法。
在初步了解了落胯的原理和进行了落胯基本功的训练之后,就要在行拳走架时真正地把落胯应用好。现按照落前胯,落后胯,落左胯,落右落的顺序分别举例说明。
1、落前胯。
陈氏新架的斜行拗步。左转身时先落左胯,左手向下向左搂出,右手向左向下侧削。
陈氏新架的野马分鬃。接后招,前(右)胯沉落,两手右下左上十字交叉。再撑裆上右步,两手左右分开。杨氏的野马分鬃与陈氏新架相似。
陈氏小架的上三步。双手右捋后左脚进一小步,前(左)胯松开下沉,身略左转,左手顺势向左下搂出,接着右脚上一大步,手亦随之向前推出。
2、落后胯。
形意拳的三体式就是最典型的落后胯。
杨氏太极的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定式。
陈氏新架的初收的收手落后胯。
陈氏新架的退步跨虎的定式。
3、左右胯的沉落。
左胯或右胯的沉落在拳架中非常普遍,新架的设计总体上以横向移动为主。现只举一例,陈氏新架和老架的金额刚捣碓中的左掤右捋。沉落右胯而左转身,同时两手向左掤出,再沉左胯而右转身向右捋。
现在阿福简单总结一下本篇的要点。
1、落胯是太极拳的启动力,一侧胯先下落,顺势裆走下弧。
2、了解落胯的原理和方法,避免跪膝之病。
3、学习落胯的功法,经常进行落胯的专门训练。
4、把落胯应用到练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