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害怕的,是死后没人知道

2020-11-21 10: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邹雨,编辑:燕妮、黑羊

一、余生只信陌生人

书单君最近在看一个很特别的纪录片——《和陌生人说话》。最新一期“余生只信陌生人”,有关一位上海老伯。他的故事总结起来特简单,就一句话:在临终前,老伯把价值300万的房产和全部积蓄,都送给了楼下卖水果的摊贩。

听到这个故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觉得可能不容乐观。

老人,巨额财富,非亲非故的陌生人。这几个词,似乎完美构成了一场骗局的关键要素。

别急,这个故事,没那么俗套。

被赠予巨额财产的水果摊贩叫做小游。几年前,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来到上海,一家人就住在水果摊旁的简易棚里。

早些年间,老伯的爱人去世,家中只有患有精神疾病的独子。

身边的人都觊觎他的财产,老伯不愿意多打交道,只对小孩还稍微亲和一些,时不时给小游的孩子买买玩具,带他们出去玩。一来二去,他们也就变得熟络起来。

不久后,和老伯相依为命的独生子意外猝死,他不知所措,就去找了小游帮忙。小游二话不说,陪着老人去了火葬场,帮着他一起买墓地,安葬儿子。

但到了这一层,老人也还是不那么信赖他。

直到有一次,小游意外发现老伯昏迷不醒,把他送到了医院。亲人因为路途遥远等其他事务,不愿意赶来照顾他,于是小游就一边朝五晚九地忙着生意,一边还要空出时间照顾老伯。

出院后的某天晚上,老伯突然来到了水果摊旁的简易棚前。他带着自己所有值钱的家当,包括房产证、存折、电脑、戒指等等。

他说,想要把房子送给小游的女儿,并诚挚地邀请他们一家,住到自己家来。

一个特殊的家庭就此组成。

他们一起聊天、吃饭、散步.......共同生活,照顾彼此,像真正的家人那样。

不久后,在一个律师邻居的建议下,小游和老人去到了上海普陀区公证处,签订了意定监护。小游就此成了老人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疑惑,意定监护是个啥?一起过日子不就行了,干嘛非得走个法律程序?

别急,先想下这两个问题:

假如老伯需要进行重大医疗手术,谁来签字?

假如老伯去世,谁来替他处理尸体、料理后事?

第一个问题,显然作为“陌生人”的小游,是没有权利签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物理意义上的收尸小游当然可以做到。但假如丧葬机构要求提供身份证明呢?一个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最简单的手续都没办法办理。

所以,他们不仅需要在物理上共同生活在一起,也必须在法律上有所关联。意定监护,刚好在这一层面为之提供了便利。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概念可能还有点新,书单君大概解释一下。在公众号“和陌生人说话-腾讯新闻”中,是这样定义意定监护的:

“意定监护就是在你头脑清醒的时候,指定一个人作为你的临终监护人,这个人可以和你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不是你的法定继承人。现在,这份委托经双方同意并公证后,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公证员李辰阳看来,意定监护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被监护人真实的个人意愿

这个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上:

  • 重大医疗手术无人签字,医疗康复无人照管 ;

  • 入养老院被拒 (如果没有监护人,养老院会担心老人万一将来病发,没有人支付费用);

  • 无人收尸;

有了意定监护,上述事项,都可以避免。

当然,人人都想人生中的一些重要节点,能由孩子或者亲人参与。

然而现实往往不如人愿,或是像老伯一样,意外变成孑然一身,亲人远在异地;或者是兄弟姐妹太多,监护权互相推让,谁也不想承担;还有甚者,追求的不是监护权,而是老人背后的财产。

这个时候,意定监护的用途就体现出来了。

被监护人自己找寻到合适且信赖的监护人,将自己的未来托付给对方。

二、没钱就等于没戏?

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这个政策,看起来是为有钱人设置的。

毕竟上海老伯有300万的房产,如果他只是个拾荒老头,楼下的水果摊贩,就不一定会愿意成为他的监护人了吧。

并不是这样的。意定监护可能和钱有关,但钱一定是最无关紧要的因素。现实中,普通人甚至是底层人士之间的互相照顾,也不少见。《余生只信陌生人》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现年57岁的王明,在一次脑梗病发后,请求房东做自己的监护人。

他的监护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房东不时来查看一下自己的情况,如果病了就送医,死了的话,替他收一下尸。

在公证处,尽管公证员一再强调王明身无分文,房东仍然决定要签下“意定监护”的同意书。非亲非故的两个人,为什么愿意缔结这样的条约呢?

这背后当然有渊源。

王明在年轻时犯下了命案,23年后出狱时,父母都去世了。因为身份特殊,很难租到房子,意外遇到房东一家人,同情他的遭遇,让他留了下来。

房东一家也不是富裕家庭。

女主人需要外出做家政补贴家用,男主人得了老年痴呆症后,她就免去了王明的房租,让他来帮忙照顾自己的丈夫。

几人在这样的相处中,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也因此,在脑梗病发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监护人,就是自己的房东。而房东,也并不打算拒绝这个请求。

导演是枝裕和曾经拍摄过一部名为《小偷家族》的电影,讲述的就是一群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像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电影的同名书籍中,几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父母是没办法选择的,照理说。”

“可是……像我们这样,自己做出的选择才更牢靠吧?”

“什么?”

“是什么呢……羁绊哟,羁绊。”

不论是上海老伯与水果摊贩、王明与房东一家、小偷家族......还有其他所有凭靠非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羁绊,都非同一般。在这些人的身上,我们见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善意。

书单君当然也很为这样的关系而感动,但疑惑的点在于:我们能安心把自己的未来全然给托付“善意”吗?毕竟,善意可以被伪装,更可以演变成恶意。而且,比起“救命良药”,意定监护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意定监护也不例外。

其中最可怕的一种,就是选定的监护人心怀不轨。

频频发生的保姆杀人案,足以证明这种情况不是偶然。在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面前,人性根本经不起考验。

另一种,则更常见,也更让人沮丧。那就是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或者监护人先于自己而亡

《余生只信陌生人》中,就提到了这样一群人——自闭症、精神或者智力残障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他们操碎了心。不只是提前为孩子买好了墓地,更在意定监护的细则中,连孩子一个月要看几次电影,都想到了。

中国人向来不愿意“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反而是能够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去。因为他们难以面对自己去世后,孩子无人照顾,或被照顾不当的局面。

这其中的一位父亲,曾经是企业高管,因为孩子得了自闭症,他选择辞去工作,在家全职照顾孩子。

他由衷地感慨,自己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尚且要面临很为难的处境,那些家庭情况一般的人,不知道要有多难。

三、谁都怕“孤独死”

可以看到,不管是担心自己年老无人照看,还是担心孩子无人照顾,都是在担心同一件事——“孤独死”。

而且,面临这样处境的人,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少数派”。需要被“监护”的人数,问题的严峻性,都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NHK出品的图书《无缘社会》中提到:

“有些专门代替家人,为死者料理后事的营利组织称,在上门造访他们的人中,不仅有老年人,竟然还有许多尚处壮年的50多岁的人。他们当中有从大企业退休的男子,也有独身女性。由此可见,一种即将单独迎来自己人生终点的惶恐,正在超乎想象地蔓延。”

再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2016年时,我国独居老人已超过2000万人,据预测,2020年,这个数字会变成3000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

孤独死并不一定只发生在老年人,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看起来和孤独死完全没有关系的健康青年们,也已经被默默选中。生活的重压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让他们更愿意“自我封闭”,倾向于单身或独居,这也给孤独死,创造了“契机”。

前不久,36岁台湾艺人黄鸿升,就在独自居住的家中,因意外去世。

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有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青年中,超过7700万人为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升至9200万人。这也就是说,抛去重叠部分,可能要面临“孤独死”的人,至少也有1.3亿以上了。

这是典型的无缘社会。

纪录片《无缘社会》中,总导演如此形容这样的社会形态:没有关联的社会,各不相干的社会。

书单君再补一句,抬眼望去,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社会。没有遇到摊贩小游的上海老伯,孑然一身的王明,千千万万的独居人士,都曾经或正处于其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需求已经没有那么强烈。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独自生活,然而这种对生活的可控性,迟早会被疾病和死亡击垮。

很显然,我们无法在所有事上依赖自己。但问题是,除了自己,能依赖的还有什么呢?

四、我们对此,全然无能为力吗?

书单君还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守望的天空》。女主葡萄有一个自闭症哥哥,而葡萄的降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妈妈担心将来她离世以后,没有人照顾哥哥。

这当然是一种自私且多少有些不负责任的举动,但也的确是无奈之举。面对这种局面,意定监护是一种选项,却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公证员李辰阳提议:“社会福利体系必须要跟上 ,简化监护人的后顾之忧,让监护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目前,政府也已经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预计推出监护监督人的相关法律条文。

比如完善信托机构,由第三方如投资机构来支付费用给监护机构,这样既避免了被监护人生病或去世后一些相关费用,监护人无力支付的窘境,同时也杜绝了监护人“谋财害命”的可能性。

不过,这些政策的具体推行,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目前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是不吝于提供自己的帮助与善意,去帮助身边的人。

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化“无缘社会”为“有缘社会”,让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既能自己一个人安心生活,也能一个人安然迎接死亡。”

《无缘社会》的作者认为:“所谓‘关联’或是‘缘‘,难道不就意味着互相添麻烦?并允许互相添麻烦吗?”

的确如此。

要打破“无缘”,就必须敢于麻烦他人,也应该不怕他人来麻烦自己。书单君前面提到的那位自闭症孩子的父亲,正致力于推动自闭症互助团体的建设。

在这个团体中,大家彼此互帮互助,年老的家长去世后,年轻的家长如果心有余力,就会在剩下的日子里,帮助他们照顾孩子。在这样的彼此麻烦中,自闭症的孩子脱离了“孤独死”的处境,仿佛一个珍宝一样,被一代一代人精心呵护。

每个人,都值得也应该被这样关爱。

公证员李辰阳的儿子,也患有轻微的自闭症。他说常常觉得在公证的过程中,就像在映射自己,因为“他们的人生就是你未来的人生,我在帮助别人,就在帮助自己。”

当主持人问到他为什么会这么觉得时,他回答:

“因为人都会死的,人都会老去,这个是必然的结果。你在帮助别人,你也自己很安心,因为你在安排自己,安排自己的家人,安排自己的未来。”

伸出援助之手的摊贩小游、王明,也都是通过一次帮助,“安排”了自己的人生。这份帮助,像是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炬,不一样的是,这次,人人都是火炬手。

书单君很愿意相信,此刻你伸向他人的这一只手,未来,会通过某种方式,再一次伸向自己。

图源 :《和陌生人说话-余生只信陌生人》、部分来源于网络

部分参考资料:

《无论多倔强的人生都有一个不可控的结尾》和陌生人说话-腾讯新闻

《意定监护可以对抗法定监护吗?》汤婷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作者:邹雨,编辑:燕妮、黑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