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男无性不钢,女无性不秧”,老祖宗的观人之术,却饱受误解

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简练形象的俗语。它们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方便交流其中有句俗语是:男无性不钢,女无性不秧。

这句俗语的知名度并不高,盖因这句话实在是容易让人想入非非。《孟子.告子》有言:食色,性也。这句话的字眼有些特殊,人们乍一眼看到会往两性关系上想也不稀奇。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但事实上,这句话历史颇为悠久,自然也是带有“文言色彩”。因此在这句话中,“性”这一个字,并非现代汉语中所指的“两性关系”之意。其实只要退一步想想,古人讲求含蓄文雅,对于两性关系从来都是讳言的,肯定不会如现在这般直截了当的挑明。那既然这样,这句话中的“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文言文的翻译来看,这里的“性”应当用“志向、性格”来解释。还有句俗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虽说不是百分百准确,但却从侧面反映了,性格的形成是从婴幼儿时期就逐渐开始的。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性格志向会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些因素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想获得璀璨的人生,远大的志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先来看看“男无性不钢”这句话。在远古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虽然我们现在批判重男轻女的观念,但在古代,由于世系按父系计算,财务由子女继承,因此当时的男子是家庭与社会的核心,他有权利支配家庭的财产甚至家庭成员。由此看来,一个男性的性格如何,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如何,深切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发展。

古代的职业选择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要想养活一个家庭,不外乎“士农工商”外加投身军旅这几条路。但是投身军旅这条路,一般人是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是不会选择的。所谓刀剑无眼,人就一条性命,上了战场,不说英勇杀敌加官进爵,有没有命回家都还是未知数。再加上古代的军事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许多将士的军饷不但微薄还经常拖欠,养活自己都勉强,更别说养家糊口了。还有就是,朝廷也不是没事就要养着一大批的士兵啊,没有战事的时候就该让他们解甲归田了,终究不是一个稳定的“饭碗”。因此除了朝廷硬性的兵役之外,很少会有主动选择当兵的男性。

而在“四民”思想之下,古代商人的地位确实是很低。做些小本生意维持日常生计,是很多家庭的出路。如果机缘巧合,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有钱固然有钱,但依旧处于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

而参加科考,无疑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条道路。十年寒窗无人问,为的也不过是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因为一旦步入仕途,平步青云,不但可以养活自己的家庭,享尽荣华富贵,那还可以光宗耀祖,荫庇子孙。

可不管哪一种生存方式,作为一名男性,最重要的是需要有自己的志向和努力的方向。如若遇到一个性格懦弱怕事,并且好吃懒做的男人,那这个家庭遭受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像《孟子》中所述的那个齐人男子,舔着脸去向别人乞讨祭祀的食物大快朵颐,回家后却向妻子和妾颐指气使。妻子和妾知道自己将托付一生的男人是这个德性,不禁相对而泣。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没有志向担当的男子,对于当时的家庭打击是有多么巨大。

因此对于男性来说,坚毅若钢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懂得坚持,刚强不屈,才能抵御风雨的吹打侵蚀。

而“女无性不秧”这句话的意思则是说,不仅男子要有性格,女子同样也要有自己的坚持。虽然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使得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三从四德的思想禁锢着她们,但如果有着自己的性格与坚持,同样可以活出精彩的自我。

典型例子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了。这位敢于推翻李家王朝统治的,敢于像男人一样泼辣地进行统治的女人,虽然古代儒学历史学家都对她进行了恶毒的攻击,但无可否认的是,她坚毅的决心,杰出的才能,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术,兼之有用人之道,确实是一个治国之才。虽然众人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她毕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我们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虽说古代要求女子凡是以男子为先,但却并非要她们完全抛弃自己的个性。古人形象的将此喻为田中的秧苗,如果一个女性没有自己的主见与性格,娇贵到只有依靠外力而活,是无法开花结果的。纵使可以如菟丝花一般依附于男子,也会如菟丝花的一般,因为寄主植物的衰亡而衰亡。

这句话到了现在依旧适用,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男女,唯有坚持着自己的性格与志向,方能走出更精彩的人生之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