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联话】纪晓岚联语辨讹(中)
燕赵联话
第五期
责任编辑/潘洪斌 杨茂东
图文制作/林红芝
本版投稿邮箱:
yzltyzlh006@163.com
纪晓岚联语辨讹(中)
摘自《纪晓岚联语辑证》第十一卷
文:孙建
伪托之作,自古有之。从文学到哲学,从兵法到绘画,涉及领域广,表现形式多。
其中文雅趣事的伪托之箭,通常都被射向某一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明星。在宋朝推苏东坡,在明数解缙,在清代则毫无异议地落在纪晓岚身上。
虽无伤大雅,却也不容不辨(这里有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免得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来属于纪晓岚的智慧雕翎,也被拔去插在别人头上,岂不好笑!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晓岚像
▲ 纪晓岚联语辑证
▲ 《纪晓岚联语辑证》卷十一
5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源出
杨涛《纪晓岚外传》:
纪晓岚初入翰林院时,在南书房当值,太监总管不认识他,见他身穿皮袍,手持折扇,模样很好笑,便以卖弄的口吻,向纪晓岚说:“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晓岚一听老太监说话操南方口音,便随口答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老太监讨了没趣,咎由自取,一脸羞涩而退。
笺注:
朱惠民、白焕宗《纪晓岚联语寻踪·谐趣》据此选入。
辨讹
清初褚人获《坚瓠癸集》卷三《触导属对》载“万历中,太监孙隆织造来苏,甚作威福,仪卫严肃。一日出行,一生从小巷出,误触前导,执之以归。讯知生员,无可如何,令其属对云:‘手执夏扇,身著冬衣,不识春秋。’生即对曰:‘口食南禄,心怀北阙,少件东西。’隆因不敢轻待,遂成相知,甚得其济助。”雷缙《文苑滑稽联话》卷上、范笵《古今滑稽联话》略同。
河南人民出版社编《古今名联大观》作王阉与郑堂秀才事,联亦稍别:“穿冬衣,执夏扇,不知春秋;朝北阙,镇南邦,没有东西。”汪升《评释巧对》卷一有“穿冬衣,摇夏扇,春秋不知;生北地,掌南权,东西莫保”之联,评云:“一内监偶出,一人摇扇而过,监怒执之,因出此对,曰:‘能对恕汝。’其人答之,即以内监作对,可谓有胆,而‘东西’之句尤佳。”
《外传》所录,实自此数联脱胎。
6
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源出
朱惠民、白焕宗《纪晓岚联语寻踪·工巧》:
纪晓岚乞归省亲,帝问家中人口,纪答以父母妻子十人。帝曰:“朕有一句,能对即准尔回家。‘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纪遽跪谢恩。帝曰:“汝尚未对上,何谢之有?”纪曰:“已经对上了。”遂对曰:“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帝大悦,遂准其请。
笺注:
贺治起《一代文宗纪晓岚》之《对句请假》用此联。
辨讹
此联已见汪升《评释巧对》卷十一《拆字类》,汪氏评曰:“有云皇上出对与群臣,有朝臣答之,未知其详。‘十口心’三字,合之是‘思’字,‘寸身言’三字,合之是‘谢’字。以三字合成一字,更为巧思。但原文对之下句,是‘皇恩’二字,对于‘妻子’不工,故代易之。”
林庆铨《楹联述录》作明代叶向高事,“前明叶台山相国向高,吾闽福清人也,其天才便捷,与(纪)文达公相上下,引疾乞归,上问家有几人,相国答以父母妻子共十人,上出‘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相国对曰:‘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卷二《故事》)
今人杨晓光《古今名联》收有此联,出句作“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马书田《千年对联佳话》则作“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寻踪》所录,即由此加工而成,特所思合伦序,故较胜。然亦未尽善尽美,因“十口心思”、“寸身言谢”并非仅为拆字游戏,若纯为拆字,其巧妙系数便大打折扣。“十口心思”乃说十口家人都在思念,而“寸身”犹“微躯”,是在皇上面前的卑恭之词。
(南齐王融《镜台诗》“镜台今何在,寸身正相随”是其出处)既云“十口心思”,则妻妾、子女在其中矣,不应再思,故只应作“思父思母思故里”,或如杨氏所录“思乡思友思父母”,也可。
又,黄荣章《古今楹联拾趣》记有香港电影《三笑》中联语“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亦佳,惟小秋香有些“对”不起社稷耳。
7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源出
朱惠民、白焕宗《纪晓岚联语寻踪·其它》:
纪晓岚归省,时值中秋,家人团聚,赏月谈天,兴尽方散,已夜半矣。才欲安寝,忽有孩童数人,跑来求教,谓塾师出对云“中秋八月中”,无能对者。纪嗔曰:“现已何时?半夜二更半矣,不速就寝,尚问句耶?”挥之去。翌晨,复来。纪笑曰:“‘半夜二更半’即是的对,昨晚已告,何不智若此!”数童闻之,如梦初醒。
辨讹
朱氏原有按语,云“采自民间,沧县纪清范言之甚详。然读清褚人获之《坚瓠八集》卷一,原有明杨廷和父子对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上句父出,下句为杨廷和对。故知纪晓岚语中藏对,实自杨廷和父子对句脱胎而出也,脱胎不自纪晓岚始,故塾师出句,纪氏藏句,皆驾轻车而就熟路也。”
今案:
褚氏《坚瓠》诸集,依天干排序,计分甲乙丙丁……壬癸十集,每集四卷,共四十卷,后又增“续”、“广”、“补”、“秘”、“余”五集二十六卷。所谓八集,实即辛集。
其《杨文忠对》条云:“杨廷和七岁时,父月夜宴客。一客云:‘有二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矣。’时公在座侧。客出对云:‘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公对云:‘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后十二举于乡,十九岁登进士,历官少师。”
汪升《评释巧对》卷十五收有此联,评曰:“二句之中,字皆重叠,而能颠倒合意,此为难属。对之下句,工巧极矣。”
此联最早见于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对类》卷二十《巧对类·十字类·时令》,原作“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张伯驹《素月楼联语》以为嘉靖时本,并将上下联中的“之”字去掉。(卷四)
又,此即所谓“随口对”。冯梦龙《古今谈概》第二十九《谈资部》有“随口对”一条云:“文皇尝谓解学士曰:‘有一书句,甚难其对,曰色难。’解应声曰:‘容易。’文皇不悟,顾谓解曰:‘既云易矣,何久不对?’解曰:‘适已对矣!’文皇始悟,为之大笑。”
8
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
俺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源出
朱惠民、白焕宗《纪晓岚联语寻踪·识辨》:
传说纪晓岚尝主持江南某省乡试。南北偏见,历来皆有,举子于按临前贴试院半联以难之云:“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晓岚见之,笑谓众人曰:“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乃立索笔砚,足其下联云:“俺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山多皆为天覆,水多皆为地载,才子多,无不出于圣人之门。是对不惟工巧,意亦深矣!欲难之者,皆为瞠目。
辨讹
朱先生谓此联沧州地区流传甚广,妇孺皆能道之。此语或许不虚,然纪晓岚从未主持江南或南方某省乡试。
尚文化《古今对联故事选·压倒三江王尔烈》言王主考江南,士子出联难之曰:“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对:“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与此稍别,然圣人不居塞北。据《清述秘闻》,王尔烈惟曾充任过一次乾隆四十年乙未科会试同考官,时任翰林院编修。
又,黄荣章《古今楹联拾趣》载山东潘县令对江南士子联“多山多水多才子;一泰一岱一圣人”,山水有别,泰岱则一,瑕明疵显,远非精制。
明·赤心子辑《绣谷春容》杂录卷之六《谐谑》类之一云:“太学生相聚,各言物产以相嘲难。东鲁生曰:‘一山一水一秀才,甲天下矣!’关中生曰:‘何山?’曰:‘泰山。’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今案:寇准《华山》诗句)当在华山下矣!’又问:‘何水?’曰:‘东海。’曰:‘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
(今案:李白《将进酒》诗句)乃属河之委矣。’又问:‘秀才谁也?’曰:‘孔子。’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今案: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孔子,文王之弟子也。’相与一笑,是称文谈。”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此番输者,轮到东鲁矣。前联与此段文谈渊源不浅。
9
双塔隐隐,四面七级八角;
孤掌摇摇,五指二短三长。
源出
朱惠民、白焕宗《纪晓岚联语寻踪·识辨》:
纪晓岚同僚某,出任河间府,适逢府试。试毕,余兴未消,乃指城中双塔为诸生出句曰:“双塔隐隐,四面七级八角。”久之,诸生无能对者,知府三叹而去。行数十步,复令停轿,回顾问有对否,以相距远,诸生摇手示意,乃去。后以事入京,见晓岚,为述此事。晓岚讶曰:“人已得妙对,君何尚迟迟不知也?”问何对?晓岚曰:“孤掌摇摇,五指二短三长也。”知府笑曰:“人谓河间才子,信夫!”
辨讹
马书田《千年对联佳话》载此联,作“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黄荣章《古今楹联拾趣》亦载苏东坡对考官联“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尚文化《古今对联故事选》第一辑《徐文长无言对知府》载联作“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第三辑又有侨胞游览桂林独秀峰六角亭事,联作“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
今案,汪升《评释巧对》卷八即有“六贺巍巍,四角八方七耸;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之联,评曰:“有游六贺山者,陟山颠四顾,七山回绕,因成此对。同游者答之。以身体门对地理类,似为不工,且对之上句,亦复平声。”梁章钜《巧对补录》亦录徐文长所属绝对云:“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盖六和为杭州钱塘江滨之名塔,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内为七层,佛家所谓胜造七级浮屠者。
林庆铨《楹联述录》又记:“雍正年间,西粤有某学使宣讲圣谕,诸生圜桥观听,学使乃指文塔出对云:‘一塔尖尖,四面七层八角’。诸生一时不能对,皆拱揖而退。他日与其邑中某先达道及,盖隐讽其不能裁成后进,故邑中少通才。某公乃大笑云:‘彼以一揖寓意,便是对了。’学使愕然,请其说。某先达云:‘两手拱拱,十指二短三长。’可谓捷才强对,相与一笑而散。”(卷十一《谐语》)
朱惠民先生评曰:“两手拱拱,何以能见十指?即见十指,何以能‘二短三长’?殊不可解。”予亦有同感。
敬请期待下期精彩
孙建,沧州纪晓岚研究会副会长,《纪晓岚》杂志责任编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七十年代生于沧州,八十年代求学北京,九十年代供职铁路。业余喜读书考据,曾参与点校整理《纪晓岚全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等。
致力于纪晓岚研究,出版有《大才子纪晓岚》(与孙广权先生合著),另著有《沧州枣话》《乡谣偶记》《纪晓岚砚铭详注》《纪晓岚联语辑证》《纪晓岚侧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