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吃醋
文|冯仑
就像中国很多其它的事一样,只要提起来,一定要说「古已有之」。醋也不例外。关于醋的起源,一说是在西周,一说是在春秋。最初,自然的雨水落在马槽里,一些物质发酵,最后出来一种味道。人们开始有了「酸酸的」这样一个味觉的感受,之后又逐渐地把承载这个味道的东西作为一种调味,于是有了醋。
不论是西周,还是春秋,这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舌头上开始有了酸的感觉,「甜、酸、苦、辣、咸」,酸也算是一种比较早就有的味觉。
当然,人们不可能永远喝马槽子里自然生成的酸味液体,《齐民要术》等一些典籍里,总结了汉代人做醋的方法。「醋」这个字的写法,其实就和它的制作工艺有关,做醋得二十一天,「醋」这个字的右半部分,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醋在整个饮食中的地位非常清楚,绝大部分时候,醋是一个配角,不管什么样的菜,只要放点醋,它就能调味。做鱼,放点醋可以去腥;炒土豆丝,炒豆芽,最后都要来一小勺醋。它不是主味,它是调味,调别人的味。什么叫调味呢?没它不行,有它更好。而且它的存在使主要的角色变得丰富,变得高大,甚至完美起来。比如调甜,糖和醋在一起,我们称为糖醋。没有醋的话太甜,有了醋,这个甜就变得曼妙起来,甚至让人感觉这个味道中的糖,和传统的糖、一般的糖居然不一样了,身价提起来了。
人在社会中也是这样。我们年轻的时候,在组织、单位、企业,在社会里的存在,也只是一个「调味品」。我们调了什么味呢?比如,有了我们这些群众,就把领导的味道调出来了,把领导的高大、领导的光辉形象都调出来了。我们这些下级、这些群众,就相当于一罐醋,没有我们这罐醋,领导那个「甜」出不来。各种配角里头,醋是最重要的。当然了,在一个组织当中,要演好配角很不容易,要是你没演好,演砸了,你就不是「醋」,而是「咸」,是「辣」,也可能是「腥」,甚至是「臭」了。行走在社会中,我们得去演好配角。有的时候,我们得做好那个二把手、三把手、群众的角色,然后反衬出领导,反衬出大哥,反衬出美女,反衬出明星。我们看电视剧,配角其实就是个「醋」的角色,没有它不行,有了它主角更牛。
有些人,比如一些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为了功名强出头,不愿意经历一段时间来做「醋」的角色,上来就想甜、想咸、想辣,就要自己做主角,这个时候往往会和社会原有的秩序发生冲突,然后受到打压,排挤,甚至受到迫害。
人生何处不吃醋?人生何时不吃醋?吃醋乃人生第一大学问。你想要做好大哥,做好领导,先要学会做「醋」,先要学会做配角,先要去衬托别人,先要去抬举别人,先要去歌颂别人,先要去举荐别人,先要去支持别人,先要去让别人成功,然后自己这罐「醋」才算尽到了责任,才算演好了配角。
说到醋,我想起「打破了醋罐子」、「吃醋」这事儿是说男女关系的。书上说,这个典故来自于房玄龄的故事。唐太宗想笼络大臣,要为宰相房玄龄纳妾,遭到房玄龄夫人的反对。唐太宗赐下一杯「毒酒」,让房夫人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两件事里,二选其一。房夫人宁死不低头,端起「毒酒」一饮而尽。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浓醋。
唐太宗用赐一杯醋的方式,褒奖或者说调侃了房夫人委屈,不满,有点着急,又蹬鼻子上脸的心理状态和急劲儿。这件事后来在民间不断地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男女关系当中的一个特定用语,叫「吃醋」。
但凡自己的心爱之人可能要被别人撬走,或者是别人对自己的心爱之物表示出羡慕并企图占有时所表达出的一种不满,心头酸酸的,但又不是很强烈的要死要活的情绪或者行为,就是吃醋。
我发现,吃醋这个事本身还有点小美好,比如刚才描绘的这些小场景,这些表达,都挺好。但在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不是这么简单。不少人在表达吃醋的时候,并不是止于言语或者甩个门、瞪个眼,而是会把不满的表达进行升级。升级以后叫什么呢?比吃醋更高一层的叫嫉妒。
所谓嫉妒,就是说,你要的东西别人总是要拿走,你要表达不满,不仅在言语上,而且直接采取行动,可能出一些阴招损招,破坏对方的行动。这个破坏,甚至是挖坑、造谣,或者找人抽他俩耳光,把他的车给砸了……总之,嫉妒是吃醋在坏的方向的一个高级形态。
醋意无所不在,但是控制醋劲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任由自己内心的醋瓶子倒了以后,无限地恶意蔓延,导致破坏,甚至引起更大范围的骚动。我们应当是做一个开开心心的人,有一点浪漫的醋意,有一点温馨的醋感,让我们的生活滋味多一点,生活状态轻松一点。
摘自《吃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