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 • 有感》——古今“月亮”

篇头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唐)

月亮在古人与今人的心目和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大不相同。

古代,既没有手机电视,也缺少视听娱乐,既没有电灯照明,亦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和一栋栋水泥窠臼,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月亮便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伴侣和亲密无间的知音。

离别相思时,可以对着月亮诉说心迹,倾吐衷肠。如,苏轼笔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中秋酒醉后,向月亮诉说自己心中的离别之苦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期盼着亲人们都平平安安,和和顺顺,年年都可以相互望着月亮,寄托情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孤独寂寞时,可以邀请月亮饮酒作陪,起舞行乐。如,李白笔下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自酌之时,与月对歌,伴月起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此时此刻,月亮成了唯一的伙伴,不离不弃,相与相乐,故诗人希望在余下的日子里,能够与月亮“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间走路时,可以与月亮相伴而行,同行同乐。如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人夜晚在田间行走,有月亮作伴,心情自然不错,眼见别枝鹊飞,耳听清风蝉鸣,鼻闻稻花香飘,逍遥自在,悠闲自得,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回归的去处,“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遐想遨游时,甚至可以自扮自演月亮的角色,从太空俯瞰大地,来一番千里之巡,万里之游。如张若虚笔下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将自己化作月亮,在高高的空中,随着夜里的春江,千里迢迢,万里遥遥,从潇湘一路来到碣石,经过芳甸,路过花林,下见江畔望月之人,渔舟守夜之人,高楼相思之人,下窥鸿雁长飞,鱼龙潜跃,下视江潭映月,海雾藏月,遨游至此,蓦然回首,而后溯江而上,发问:“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古人对月亮的观察细致入微,有感而发时亦喜欢有月亮作伴相陪,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苏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

......

古人对月亮的情感和爱慕可见一斑。

而在今人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与三餐之外,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已经占据了人们几乎所有的剩余时间;室内室外,明亮的灯光淡化了人们对月亮的需求;林立的高楼和水泥窠臼亦遮挡住了人们遥望月空的视线,除了“八月十五”、某个“月食”或者“登月”的特殊日子之外,月亮已经渐行渐远,渐渐地淡化,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里和生活中消失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