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女儿派(nverpai)
后台有个妈妈问我: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要提醒,做作业一定要盯着才会做,玩电脑如果不提醒能玩一整天,吃饭、睡觉都要人跟着催。骂也骂了,道理都说破了嘴,可孩子不但没一点改进,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该怎么办?
如果父母能懂得这5条心理学法则,一定能找到培养孩子自律的正确“路径”。
超限效应: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问:
“为什么家长越催我好好学习,我越烦躁生气不想学?”
他说自己已经上大学了,明明一开始对学习兴致满满,结果父母突然发信息来让他好好学习,顿时就没了动力。本来在好好上网课,父母一督促,他就特别烦躁,彻底不想学了。当刺激过多或过长,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人的逆反现象。
父母的唠叨太多,会让孩子有种“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看动画片时,喊很多遍让他别看了,他都不会主动关电视,还会说“你好烦”“为什么不让我看”。看动画片时,会先和他讲好规则,“只能看两集,看完之后自己关掉”。给孩子的提醒和批评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总是对一件事“揪住不放”,会让孩子的信心倍受打击,也会削弱亲子间的信任感。
教育孩子,避开“超限效应”,再不自觉的孩子,也会慢慢学会自我约束,习得自律。
德西效应:
浙江杭州的一位爸爸,为了督促孩子特意制作了一张奖惩表:
采访时,这位爸爸很无奈:什么方法都试遍了,孩子还是没啥改变。“奖”和“惩”的方法虽然短期能激励孩子,久而久之却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当孩子对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用物质奖励激发他短期能有效,但是一味地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只能靠外在的刺激维持时,刺激一旦减弱或是消失,行为能力也会随之减弱。爸爸为了让他去上学,就答应他“只要你去上学,我就给你一元钱”。后来,只要每次不肯去上学,男孩就向爸爸要钱,并且威胁他:“你不给钱,我就不去上学”。
奖励式教育,表面上是激励,实际上给了孩子被动下的选择。
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件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孩子喜欢,二是因为孩子能得到回报。喜欢是在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想去做”;而得到回报会导致孩子分不清“回报”和“喜欢”,更偏向于“物质交易”。培养孩子的自律,先要将被动变为主动,它绝不能靠物质奖励。把兴趣和需求融入到教育中,孩子才会有“我想做”的状态。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芬兰老师被问到“如果孩子数学不好怎么办?”
老师说:
“我们不会觉得孩子不行,而是会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如果他对汽车感兴趣,我们会从汽车讲起,然后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
找到孩子真正的热爱和成就感,他才会真正凭借内驱力做事情。
罗森塔尔效应:
一群被随机抽取的普通孩子,通过8个月的“肯定式教育”,在成绩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自信心很强,求知欲也特别旺盛。当你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时,他就会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发展。它就像给孩子的暗示,你越向孩子传递正面的期待,孩子越觉得“我一定可以”。一位“学渣”儿子考试只考了7分,爸爸却为他放烟花庆祝。而这一次鼓励,让他对学习产生了很大兴趣,不仅主动要求学习,成绩也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从7分考到了57分。肯定和夸奖会给孩子信任感,这种感觉会支撑孩子的信念,让他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与其批评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如说“我们看到你努力了,下次再接再厉”。语言中自然流露出的期待感,孩子就会有“我一定要做好”的信念,自驱力也会随之而来。一旦有了这样的动力,他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和逼迫,就能培养出自律的品格。
路径依赖:
这个男孩8岁,已经坚持晨读400天了。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然后会大声朗读十分钟。为什么他能坚持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已经将晨读变成了一种习惯。人一旦进入某个路径,不论是好是坏,都可能对这个路径产生依赖,并且很难改变。男孩就是进入了晨读路径,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所以很容易坚持。孩子3-6岁,是大脑发育、性格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孩子还没有养成某一种惯性时,父母的监督,就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有一套教育智慧: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能力的时候,就要监督养成习惯;
比如:放假期间,给孩子规定每天练字的时间,要读多少本书。有了小目标,孩子就会有动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将它变成习惯。
破窗理论:
当时很惊讶,因为那孩子一直都是班上的优等生,学习相当刻苦。平时舅妈也喜欢睡懒觉,也觉得孩子放假了难得偷个懒,就对孩子说:“难得放假,不用起这么早,多睡会。”可是慢慢的,他不仅开始喜欢赖床了,还经常打游戏到半夜,写作业也开始拖拉......有时候,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坚持的某个习惯、某个特长,突然因为事情耽搁,只要有一天松懈下来了,就很难再坚持下来。一旦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和玻璃,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就会有更多的窗户和玻璃被打坏。就像孩子放纵和懈怠,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父母不及时纠正,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孩子建立起来的好习惯,很容易被坏习惯腐蚀。要养成孩子的自律,就要从“根”上来修复孩子,而这个“根”就是父母。父母要阻止孩子“破窗效应”的发生,只需要做两件事:
孩子不爱看书,父母可以先自己拿起书来读,营造氛围;当孩子出现坏习惯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补洞”的过程,就是把孩子推向自律的开始。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就要做好孩子成长中的教练。孩子总是拖拉磨蹭不自觉,这不是毛病,而是成长过程中需要修正的问题。他们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看见孩子的需求,用温柔的方式沟通,怀着同理心去理解他,孩子才会在最大程度上自觉。每一个孩子,自律上进的火花一直都存在,它不是被蛮力压制的,而是被智慧点亮的。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