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从根源入手,避免刻意转身

这次话题,练到以意为主,或是经常摸索推手的朋友,其实都已经能明白。主要是提醒初期和中期,以形为主和以劲为主的朋友,应该搞清楚转身动作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模仿表象,从而少走弯路。

因为内劲这种东西,需要练习一段时间,去僵求柔加上细心感受,才能体会的到,所以初学者只能通过控制肢体来完成动作,即以形为主。然而大部分自学的,或集体学习的太极拳爱好者,并不明白各种动作的原由,基本在比葫芦画瓢。

就拿转身来说,当看到别人的上身和手臂转动幅度大,自己也模仿着转身或转手臂。这种从表象出发的模仿,很容易做成扭腰或扭腿,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许多人练拳膝关节或腰练出问题,就有可能是这个原因。

有些爱好者跟着老师学,但大部分老师也是“二把刀”。只会告诉学员“转胯!转胯!”,有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胯在哪。稍微好一点的,能让学员知道转动的点,但这样转起来依然是刻意的。虽不会影响到身型,但胯部也会紧张,使得幅度被大大限制。

所以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通常会把这一动作叫“松胯”。如果您各位想好好学太极拳,又不知道怎么分辨老师水平的话,不妨从这一点来判断。转身的原因是转胯,转胯的原因是松胯,接下来我们继续往后,探讨“松胯”的根本原因。

化劲

其实大部分转胯,都是为了化劲。化掉的劲,有来自于自身的,也有来自于外界的,大部分靠胯来化解。胯在化劲时,在外形上则会表现为折胯或转胯,从而出现上身的转动。

练拳时,四肢总在转来转去,如果身体僵硬,肯定是会晃动的。例如收开步时脚底不稳、单腿着地时身体晃,都是因为僵硬,尤其是腰胯部分。所以像旋风脚、倒卷肱这种动作,反复练再多遍也不顶用,不如静下心来琢磨松胯,化解掉自身的僵劲,则一通百通。

在练习器械和双人推手时,除了自身的僵劲,还会有来自器械或对方的劲。例如推手时两人的掤劲相遇,要做到不丢不顶,就得既掤的住梢节,又松的了根节,此时胯部放松则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如果练拳还没有掌握松胯,是不建议大家提前练习器械和推手的,如果自身的劲都化不掉,谈何化外界的劲。而且往更高程度讲,练习到最后,是不分自身劲与外界劲的。器械也好,推手也好,都是先学会“听劲”,即感受外界的劲,再顺着外界的劲走。然后才能将器械或对手,与自身溶于一体,此时再控制对方就是手到擒来。这个话题可以在下篇文章延伸一下。

发劲

说到推手,发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拳械套路中,也会练习发劲动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将体内的劲发出来越多越好,所以大部分发劲动作,都有头顶与脚底的对拉,体现在外形也会看到转胯。除去假动作,有三种较为经典的发劲。

第一种是先发制人,直接通过全身对拉向外发劲,例如掩手肱锤等。第二种是避实击虚,化劲或避开的同时,用另一侧发劲,例如高探马等。第三种是随屈就伸,化劲的同时加大对方幅度,使其走向失衡,或待其后撤时顺势击出,例如搂膝等。

有些动作要的是速度、灵活,有些动作要的是幅度、持续,这便是为什么每个动作的转胯幅度有大有小。其实练到最后,每个转胯幅度都可大可小,幅度是根据自身习惯和具体情况决定的,并无死板要求。

看完上面两段,仔细想一下,其实化劲和发劲是分不开的,只不过是看怎样运用。然而不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身体的螺旋缠丝,胯部只是最常用的一个地方,根本目的是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使上身尽可能灵活。所以只要把握住根本目的,就很容易做好转身。

拳路漫漫,共同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