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的想法和态度都在画里!!!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

朱耷之画,简略精练;

髡残之画,苍左淳雅;

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  ◆  ◆  ◆  ◆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发展史。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也各异。“清初四僧”就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清初众多在艺术个性鲜明画家中的突出者。“四僧”指的是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位遁迹空门的画家。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绘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与当时占据画坛的正统画风大异其趣。

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

朱耷(别号八大山人,约1624—1705年),朱耷,原名统銮,字雪个,号八大山人。又有传綮、刃庵、个山、人屋、驴屋等名号。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朱耷是明宗室宁王朱权之后。明亡以后出家,先当和尚,后来又作了道士。他寄情于书画,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其画对后世影响巨大。

朱耷性格孤傲耿介,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绘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想法,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做“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后于其门署一“哑”字,不复于人语。他的画笔墨凝炼,风格冷逸。所画之鸟以白眼看人,颇具寓意。“八大山人”四字连缀书写,就好象是“哭之”、“笑之”,均有深意。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莫不受其熏陶。《画征录》说:“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书法有晋唐风格。”《大瓢偶笔》谓:“八大山人虽指不甚实,而锋中肘悬,有钟王气。”也有人以“怪伟”称之。

弘仁:归黄山而益

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溪山寂静 1659年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

秋江幽居

明代后期,倪瓒的声誉越来越高,人们争相购置其作品,以自标清逸。徽商兴起,将倪瓒作品带回家乡,促成了安徽地区对倪瓒作品的收藏热,弘仁的仿倪之作也随之在市场走俏。故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仿倪瓒山水图轴 133.1×62.7cm

1661年 故宫博物院藏

弘仁无疑是清初最富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简单地用遗民绘画、简洁淡远、疏淡冷寂等词语可以概括的。

他的艺术成就,是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是遗民情结、禅宗奥旨、山水性情、古风流韵与恬静心态在画中融为一体后的集中再现。

石涛:寓奇思于奇笔

现存石涛最早的作品是他作于武昌的《人物山水花卉册》,时仅16岁。石涛一生的绘画,根据他的生活历程、思想变化和艺术探求,可分为启蒙期、奠基期、蜕变期和高峰期。16岁(1657年)以前可以说是他绘画的启蒙时期,39岁至50岁(1680—1691年)是石涛绘画的蜕变期。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交零落而新朋增多,其中不乏官僚权贵,石涛的思想日渐起了变化,遗民意识渐渐淡薄。

他先后在南京和扬州迎接康熙皇帝,感到无比荣幸;画《海晏河清图》颂赞新王朝;应辅国将军博尔都之邀赴北京,游历于王侯贵胄之门等等,都有违他的初衷。

一方面康熙皇帝对石涛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他又背着沉重的明朝皇族出身的包袱,社会对他的期望也是两股截然不同的舆论压力,因此他的思想陷入了极端的矛盾,时时借诗画创作宣泄出来。这一时期,也是他艺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

石涛 西樵苍翠图 1694年作

石涛的绘画得益于他长年累月广游名山大川,特别是他多次游黄山和画黄山,使他体会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他说:“足迹不经十万里,眼中难尽世间奇。笔锋到处无回头,天地为师老更痴。”

髡残:借画谈禅,因禅说画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寡交游,难于与人相合。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则为“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他自己也说:“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

他长期生活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髡残作品中的题跋诗歌多作佛家语,这不仅因其身为和尚,而且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

“清初四僧”生活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各自鲜明的性格对他们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或严谨、或夸张、或豪放、或空灵,给当时的画坛以至近现代画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气,为中国的山水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注中国华人书画网

(0)

相关推荐

  • 大师 | 四大画僧之髡残:自谓平生有“三惭愧”

    明末清初画坛四僧:原济(石涛).八大山人(朱耷).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他们是僧人,也是文人,甚至还蒙受道家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融汇着文人习性.禅宗三昧.老庄哲学,在明末清初画坛各树一帜,其笔下 ...

  • 四僧之髡残:云山犹向画中寻

    髡残(1612-1692),俗姓刘,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又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四十三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 ...

  • 【清初四僧】从皇室后裔沦落为画僧,他被赞“300年间第一人”!浮云高士迹,枯木道人心。

    ​ 搜尽奇峰打草稿. 画到无声,何敢题句. 浮云高士迹,枯木道人心. 叠叠晴霞秋来水面,层层幽石人住画中. --石涛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 ...

  • 宋朝人的美,都在画里

    美,只需一角 千年前,宋徽宗出了一道考题,根据"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画. 蒋勋说这道题考的不是画,而是"嗅觉". 果不其然,在千篇一律的都是花朵簇拥着马蹄的画中, ...

  • 啥也不说了,都在画里了#国画 #大写意 #公鸡 #教学 看到最后再感叹

    啥也不说了,都在画里了#国画 #大写意 #公鸡 #教学 看到最后再感叹

  • 新年对大家的祝福都在画里了

    <岁朝图>是我们中国绘画当中的一种年节画题材."岁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们今天春节的称呼,既是一岁之始,农历正月初一.<岁朝图>随着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地经历 ...

  • 中国人醉酒的境界都在画里!

    醉归图 醉归图 醉归图 醉酒图 渐入妙境 把酒话桑麻 二老对酒图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醉酒图 醉酒图 独酌图 花间独酌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 ...

  • 四僧都是僧,意境各不同

    四僧都是僧,意境各不同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 朱耷之画,简略精练: 髡残之画,苍左淳雅: 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 ...

  • 雅赏 | 四僧都是僧,意境各不同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朱耷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 ◆ ◆ ◆ ◆ 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发展史.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不同,绘画 ...

  • 同样是四世三公,为何人才都投靠庶子袁绍,而不投靠嫡子袁术

    老袁家是四世三公,那是他们祖辈和父辈创造的光辉功绩,袁绍和袁术祖上有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级别的高官,算起来袁绍和袁术是第五代人. 袁绍和袁术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叫袁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