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中国古建筑屋顶上的艺术

飞檐,浓缩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精髓和内涵,展现的是中华民族风格特征的庄重与活泼。状如飞翼的屋檐,翘伸在天地之间,给人以轻盈、飘逸、动感的韵味。屋顶是古建筑外部变化最为丰富的部分。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檐部的一种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形容像鸟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檐部两头起翘,最初是为了保护墙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

山西乔家大院门楼的飞檐虽然没有南方飞檐的轻灵秀美,却更显庄重恰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翘起的屋檐依靠架在檩木上的椽木才能承托住上面的屋面,一层檐椽不够,还需加一层飞椽,以此加大屋顶出檐外的两角与屋身距离。

为了加大对屋面重量的承受力,建造者在屋顶的正面和侧面相接处,最下面一架斜置并向外伸出角梁代替椽木,角梁与椽木一样分为两层,下为老角梁,上为子角梁,它架设在梁枋上挑出屋身,承托住屋顶四角。

因为角梁的尺寸比椽子大,它们的水平位置高出了椽木,所以屋顶四角的檐边连线形成两头翘起的曲线。这种由梁椽结构自然形成的曲面,既有利于排泄雨水,也赋予了建筑一种托举上扬的动感。各式飞檐为院落营造出宏伟的气势,为硕大呆板的大屋顶增添了一份神韵。

(内容编辑:杨培成;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知识信息,若侵权敬请联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