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年,我的阅读之选(适合年轻女性)
从上小学起便开始读书,现在想来,我八九岁的时候也真的厉害:竟然从四大名著开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在四年级之前便似懂非懂地读完了。《红楼梦》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很难读。我当时读的是半白话版本,对许多古语的理解只能靠猜测,但人类的感情是互通的,这解决掉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很多困惑。同时期进行的,还有许多外国名著,例如:《包法利夫人》、高尔基三部曲等。彼时年龄尚小,不分好坏,选择书籍纯靠大人推荐。后来才知道,包括我父母和老师在内的很多人,他们看的书很少很少,虽然教育我们多读书,但非常“不负责任”地推荐各种书目,究竟适合不适合,其实他们也很难讲清。
上初中后口味变了,名著之类的书籍对我来讲真是价值不大。首先,它不能解决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毕竟年龄在那儿摆着;其次,读那些真是为时过早、浪费时间;最后,我实实在在觉得它们很无聊。比如一系列外国名著,我连区分拗口的外国人物名称都觉得费劲,更别提理解故事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再加上,对别国文化的了解甚少,很难投入、沉浸其中。因为青春期的孤独、不被理解、学习压力、与父母之间僵硬的关系,我寻找到一些能够让我“产生巨大共鸣”的书籍。整个初中年代读的最多的两位作家是:郭敬明和七堇年。听起来好像不成体统,但我并不觉得自己选错了书。郭敬明的书赚取了我太多的眼泪,《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悲伤逆流成河》。那时候我没有钱买书,便在网上下载好电子版的TXT格式的文档,用家里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读。印象之深刻,至今难忘。也许我情感充沛的原由就始于那时。
高中时代不怎么读书,主要因为没有时间,唯独七堇年一有新书出版我都会立刻购买。看了许许多多《课堂内外》高中版杂志,其中所呈现的多元化的视角,影响了我的十六岁、十七岁、十八岁。知道世界之大,绝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未知的森林和田野。
真正开始读书是从上大学开始的。没有选择上又错肩而过心仪的学校,是我人生中的重大遗憾。这种遗憾,每次一提起来都觉得心如刀割, 并且一辈子都不可能弥补,毕竟十八岁一生中仅有一次。对于实在不想再过一遍高三的人,除了时过境迁,看淡那件事之外再无办法。我经常劝身边人:不要让别人干涉你自己的决定,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母;或者,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决定,只要孩子的大方向没错,就放下自己控制欲,让孩子自己去勇敢地做出选择。
上大二的时候找了份在学校里的兼职,是在一个书店。一个小时五块钱的工资,每次五个小时,一周上五天班。微薄的薪酬没有阻挡住我接受这份辛苦差事的脚步,好处是干完活儿后能有大量的时间供我读书。读书提升自己,总归是好事吧。这份工作我做了差不多三年,具体读了多少书没有详细的记录。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时光,这件事意义非凡。后来,读书便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形成了习惯。像喝水一样,每天都得读1—1.5个小时的书。你若问我有什么收获,那我只好简单来说,此事成就了我。
废话不多说,开始推荐书。
(这份书单会比较年轻化,涉及的主要领域是:旅行、自我成长、疗愈等内容。也非常私人化,毕竟一个人的视野是狭小的,看不到全部,只摘取眼前最闪亮的部分,对别人不一定完全有用,请随意阅读。)
01.《看见》 作者:柴静
《看见》这本书是我上大学时候读的,读完最真切的感受即是:柴静是新闻界的良心,而世界的阴暗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媒体日常报道是一个方面,一部分真相往往被遮盖了,至于为什么遮盖?因素太多。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不是单一的:受害者的供词当然重要,施害者为什么会做出令人发指的举动,则是全社会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
这本书能让所有文字工作者再次体会“真诚”的价值。世界即便是被黑暗的力量所裹挟、推动,夹缝中的光明从不放弃挣扎。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动。柴静在为谁说话?只有读了这本书,你才能找到答案。
02.《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
距离读这本书大概过去了九年之久,它可以和该书作者写的《江城》一并作为推荐。美国记者在中国生活许多年,一些中国特有的现象被他分享在这两本书里。看看外国人笔下的中国,中国人的言语、行为、文化等如何被诠释。作者文笔犀利到位,且始终幽默,会让人笑着读完,如同照镜子一样,照出自身美或不美之处。
想要成为优秀作家的人,在我看来,不仅要学好中文,还要学好英文。学好英文不仅限于听懂或者会说,更重要的是英文严谨的思维方式,这绝对有利于中文写作。本书作者的思路可供写作爱好者学习借鉴。
03.《观念的水位》作者:刘瑜
刘瑜是清华大学政治系的教授,中国著名学者,作家。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她的文字一向受人关注。这本书在我的印象里,内容稍显枯燥,多和政治社会有关。但“枯燥”的东西,往往也是硬核的东西。看看在政治学者眼里的一些社会现象、对民主的讨论、以及好社会该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刘瑜的文章值得推荐阅读。而能把“枯燥”东西讲得幽默有趣,更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
04.《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作者:七堇年
感受一下我最喜欢的作者,在她写作事业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所呈现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严谨,冷静中透着对世界客观的表述,亦流露出温柔,还特别令人感动。
关于文学、青春、梦想,这些老掉牙的字眼,这些亘古不变的话题,每一位写作者所呈现的内容都刻印着自己成长的独特印记。最打动我的一篇文章是《远镇》,关于父爱的缺失以及成长中的种种磨难,竟然都是自己一个人走过来的。十多年前的新疆,旅行的开启,路上的一切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心脏脉搏的跳动以及思考活着的价值。友情、爱情都有涉及,关于遗憾的那部分,她所描述的也深达人心。
不论你十几岁还是二十几岁,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就像书中所写的:怀念、或者寻找。把晚上睡觉前的一小段时间留给这本书吧,关了手机再打开台灯,你会有所获,也会有所感悟。
05.《尘曲》作者:七堇年
在我上高中时,七堇年在香港浸会大学读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她在郭敬明团队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之后便和最世文化解约。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依然是旅行和散文部分,她游历欧洲或者在港念书的所思所想,就“如何成就自己”、“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给了我许多启发。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五六遍,年龄在增长,感受也在变化。这本书包括前面所提到的《被窝》是七堇年写作“黄金时代”的作品,而北大的郭珊为她写的序更是值得仔细品读。
06.《灯下尘》作者:七堇年
容我把我最爱的作家的好作品推荐完。
这部散文集和上一部一样,是作者一个阶段的回顾、总结和纪念,前后相差五年时间。同样包括:游记、札记、随笔、小说,内容更丰富了,读完后我曾流泪不止,为太多太多无法言说的事情。作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帮助读者看清自己所经历的阶段和状态,让读者知道现在所经历的爱情上、学业上、人生选择上的困惑是人人都有的,但并没有一种选择绝对正确,也不存在绝对错误的道路。
文笔风格冷静、清新、瑰丽,七堇年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
07.《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作者:孙一帆
本书提供一个视角,可了解一下什么是gap year,可以用来做什么,或者如何计划。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容易使人忘记初衷,不妨停下来,好好问一问自己,该去过怎样的人生。
停下来,不是彻底躺倒啥都不干,世界很大,花点时间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再观照自己,相信会对你有启发。
08.《眠空》作者: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改名为庆山,但她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叫以前的名字。书很好读,没有长篇大论,都是细微点滴的句段感受。像喝水一样,一口一口,非常细润。心情浮躁的人可以尝试阅读,找一找平静的感觉,看一看情感中多数人共同经历过的困惑,找一找解决方式,让思想形成秩序。
09.《须臾》作者:落落
非常日式的文风,主要记录了作者多次去往日本旅行的经历和感受。这位作者早些年迷恋日本,去日本就跟回家一样。后来日本的旅程彻底划上了句号,她转而不停地前去冰岛,环岛自驾多次。
一个人可以把人生过得不符合大众的期待,并且能够告诉你:不按照世俗标准去生活也能活得很好,饿不死的。特立独行的落落,是80后的一个独特标签。我很喜欢她,喜欢她独一无二的文风,无人能模仿得来。
10.《葬我以风》作者:消失宾妮
孤独的灵魂去哪里安放?旅途告诉我们答案。
依然是我爱读的旅行随笔,文风简练不拖拉,读着令人非常舒服,并且缓缓道来一点儿都不着急。有些事情从一开始的轰轰烈烈到后来的无所谓,就都只是一段经历罢了。不必看得太重,更不必心存遗憾。得到是安排,得不到还是安排,这样的或那样的安排很多情况下自己左右不了,放过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11.《逐步》作者:李一格
这本书,在没有提前了解过本书作者时,不要随便去阅读。作者李一格是一种榜样,从她选择的大学来看,就知道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可轻易复制。她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常青藤大学,实际上她成绩非常优异。她选择的是一种以“游学”为主要模式的美国密涅瓦大学,四年学习时间是,将课堂设置在世界各地,而这本书就是她送给自己这四年大学时光的一笔郑重的纪念。
12.《东京一年》作者:蒋方舟
本书是著名作家蒋方舟的日记体作品,记录了她独自在日本东京生活的一年。这一年的时间变得很慢,因为这是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孤独感与不确定感让作者将感受写成日记,直到后来从中获得了一种满足。过完了这样的一年,由此再坦然地重新开始。
作家的日记也是一个别样的角度,没有文学意义上的精妙构思,没有过多的堆砌或者构架,让人非常轻松且也能够审视自己的一本书。
13.《独居冰岛的一年》作者:嘉倩
嘉倩在豆瓣和人人网上被定义为“青春励志作者”,她因从小想成为作家的梦想和对此作出的一系列努力而成名,前期作品质量不太高,有鸡汤的嫌疑,或者说不够成熟。她25岁闪婚闪离,经历她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不仅仅是婚姻事故,并且在工作上遇到了严重瓶颈,于是在绝望中去了冰岛,开始独居的日子。这本书便是她如何走出黑暗、重新找到希望的记录。
看看一个人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瘦小的她浑身充满着一种坚韧的力量。她不但在冰岛活了下来,而且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冰岛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又幸运地重新再婚,嫁给了一个当地人。
只是这本书的底色就跟冰岛的冰山一样,没有浓郁的热情和腾腾燃烧的活力,抗拒冷淡的人请慎重阅读。
这些书是我从自己的书架上选择的,是一眼看过去能有深刻印象并且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带给我不小启发和帮助的书目。这只是一部分,是我早期钟爱的类型,读起来比较轻松愉悦。接下来我还会写《阅读之选》(二),类型风格会变,会涉及一些历史和心理学的书籍,文体也不限于散文,小说我也有想要推荐的。
去年因为考研,只看了30本书,且质量一般。今年我有宏愿,计划至少读50本,内容范围则会更为广泛。虽然flag一立就倒,指不定又有更重要的事情占用我的时间,但立了总比不立好。比起我写作过程中的榜样,我读的书实在太少,毕竟一个想在写作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输入才可有高质量的输出。尹珊珊老师2020年读了198本,静岛读了90本,而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工作任务不比我轻。由此可见,在“努力”这件事上,我还差得太远。
喜欢读书的朋友,今年我们一起吧。世界浮躁虚假,我心始终有一方净土,用来承载支撑我走下去的,最重要的那部分力量。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