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刊备选)忆儿时中秋|王爱静(山东)
本文由文学时代微刊(公众号ID:wxsdwk)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学时代微刊·总第6773期
忆儿时中秋文/王爱静(山东)又逢佳节月圆,一年一度一中秋,一家一户共团圆。中秋节在古代文豪那里,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而在我记忆的深处,中秋节最好的模样不过是儿时的中秋。(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尚未到中秋,稚嫩的我却期盼已久,只有在春节、中秋这样的节日才能享受到奢侈的食物。父亲兄妹众多,每逢佳节,姑姑总会大兜小包的回家,一家人整整齐齐聚在老家。父亲拉着风箱,蹲坐在柴火灶里,奶奶用铁勺翻腾着热腾腾的菜,昏黄的老屋里充溢着饭香气,不知谁家的猫儿也闻香赶来。院子里的石凳上,摆着粗糙的手工月饼和自家结的石榴。我和堂姐在枣树底下,找寻未被秋风吹掉的红枣,还艳羡着谁谁家的小汽车。那时,我和堂姐谁也没曾想,那会是记忆里最美的中秋。后来,旧屋翻新,那棵枣树父亲终究没舍得刨掉,再后来,爷爷奶奶离世,枣花落了一地,人心也散落了,那些年的中秋也就成了记忆里的浓墨重彩。(二)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月饼起源于周朝。惊讶于古人的智慧,小小的一枚月饼,融合了中秋的满月,又承载了对团圆的相思。多年前的村里,中秋节前,几平米的小超市里早早上架了月饼,种类虽然有限,但就精美的外包装足以吸引满身泥土的顽童。意料之外的是,比小超市更火爆的是那村上的手工月饼坊,母亲约起三五好友,自家取了油、面、糖,装入爷爷编的篮子,奔向作坊的方向。手工月饼虽粗糙,外皮很厚,五仁是独角,而且“五仁”二字的笔画有时也不翼而飞,但馅多料足,青丝、红丝、花生、瓜子、葡萄干伴着糖面,像是群英荟萃,闻之却香,吃之更加软糯香甜。由于学业原因,在家中的日子越发地少,但母亲每年中秋都打手工月饼,存满半个冰箱。现今,烤箱不再是奢侈品,村里的作坊也逐渐没落。虽久居在外,月饼比小城更精美,口味愈发清奇,但那些手工月饼也成了记忆中的“乡味”。
(三)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儿时的我,每年中秋夜,总是虔诚的盼那圣洁的皓月初升。搬马扎一把,捧香茗一杯,坐于农村人家中,与四邻交谈,赏中秋月色。中秋的月亮,清雅而端庄,似一位柔美矜持的仙女,在遥远的天际静静的微笑,那流水般的月华,秀色旖旎,一如美人的白纱,轻柔而飘拂,将一份柔情淡淡传递,让人间变得经营而圣洁,幻若仙境。恍惚间,传出了“月姥娘,亮堂堂,出来门,洗衣裳……”的歌谣,原来是邻家孩子伴着月色和妈妈的歌谣入了睡。既有飘飘若仙的月色,又有人间烟火的气息,这中秋恣意!不得归家的游子,定是思念家乡的月色,但天涯共此时,抬头仰望那轮明月,会将你的思念寄予远方的家人。如今中秋这个传统节日虽然被时代赋予了很多新的意义,但改变不了的是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相思;虽远离家乡,十五的圆月依旧可以将思绪送达。万千游子盼团聚,一轮明月寄相思。
版权和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本刊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即删除。
特约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爱静,山东聊城人,硕士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现就职于鲁西集团有限公司。自小爱好文学,学生时代曾获得山东省优秀作文二等奖,自认为还未曾迈进文学的大门,但很希望能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有作品发表于鲁西集团公众号-鲁西悦读、公众号-东南萌。
《文学时代微刊》编辑部主编:郑清风执行编辑:早春丽日编辑:花想容兮 尚斌 鲁捷 师法自然公众平台微信号:wxsdwk
【往期回顾】秋思秋分感怀|王青松(黑龙江)中秋夜|徐克(浙江)家风家训永相传|深谷幽兰(文)·春雨(诵读)吻别|李要勋(河南)又到秋分果实香|刘瑞秋(黑龙江)人间&位置|菩提慧光(黑龙江)中秋月|推塔(云南)
扫码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