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选择——伦炳宣诗论文选之二

意象的选择

伦炳宣

 
何为意象?就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而产生的某种意蕴与情调。可以引申为谓寓意深刻的形象和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我的理解是,意象是思维的产物,是把具体物象作为寄托某种意志的一种体现。透过物象的表面,可以看到内中所包含着的特定的思维指向和隐存的情感。写诗填词要创造意境,要有情有景,而且情要通过景(即事或物)来表现。由此可见,意境的完成要靠众多意象来实现,从这一点上说,意象是客观事物向主观意识升华(意境)的媒介。意象是靠思维产生的,意象的选择就是思维方式的选择。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诗词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之后,选取并凭借种种具体的感性材料,通过想象 、联想和幻想,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塑造完整而又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1965年,毛泽东在致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给赋、比、兴下了一个定义,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在诗词创作中,赋、比、兴都要用甚至同时使用;但一般来说,叙事诗主要采用“赋”的方法,抒情诗和哲理诗多采用“比”、“兴”方法。形象思维就是用“比”、“兴”手法创造丰满的意象,以求高远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外延的联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
形象思维最常用的就是“比”,亦即比喻。诗人依靠着它,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许多引人入胜的魅力,许多鲜明生动的形象正是借助巧妙的比喻造成的。比喻有“明喻”、“隐喻”、“博喻”、“连喻”、“曲喻”、“互喻”、“虚喻”等等。这种方法看起来深奥,实际应用的最为广泛。各种文体,各种写作方法,甚至于平时言语交谈,也都离不开比喻。只是有贴切与否,准确与否,形象与否或者是否新颖的区分。下边举几个例子。
例一: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四句直叙,用的是“赋”体。后二句用寸草不能报答春光的照拂,比喻做儿子的报不尽母恩,比喻用问句表述,尤其情深。
例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别友人时,诗人正被贬于岭南,受着舆论得很大压力。诗人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隐喻来回答他的亲友:尽管对我谤议纷纷,交相攻讦,然而我在任何时候都是表里澄澈、光明磊落的。
例三: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意象丰满,形象逼真,气势磅礴,豪情激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瀑布悬挂在山川之间,从三千尺的高空飞流而下,就好像银河从天而降。“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尤为奇特,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奋全篇,使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这首诗与李白的诗比起来,相差得太远了。原因就是这首诗“比”的手法较差,意象呆板、不丰满,有点“赋”的味道,就瀑布说瀑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缺乏艺术感染力。苏轼把李白和徐凝的诗对比后作了一首《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话虽有过激之处,但评判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比喻除了在叙事诗、抒情诗、山水诗中经常见到外,在咏物诗中也很普遍。如对雪的比喻,有比作梨花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有比作盐的——“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有比作鳞甲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如此等等。直至今人写雪,多沿用此种比喻。我也曾有几首关于雪的诗,开始总摆不脱这些已有的形象,写不出新意。如《雪树》:
不青不绿不抽芽,叶厚枝肥满是花。
无影清君从此过,抛银散玉撒盐巴。
只有景物描写且意象陈旧,品之无味。后又写一首《冬雪》,借用“麦盖三层被,头枕馒头睡”一句农谚,产生比较新的意象,读起来才有那么一点感觉。
满目絮棉谁在搓,飞来飞去乱穿梭。
织成锦被青畴暖,五谷欢欣我作歌。
那年大旱,一开春就飘起瑞雪,让人喜之不尽。细观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地即化,大地象在喝蜜,我的心里也感到甜滋滋的。突然想到,蜜从何来?蜜蜂酿出来的呀!于是一个新的意象跃然而出,灵感奔涌,一首绝句《春雪》便一挥而就:
素裹青纱地换装,琼花满树散幽香,
银蜂玉蝶翩翩舞,汇蜜成泉好灌浆。
搁笔把玩,自我感觉良好。把雪花比作飞舞的蜜蜂蝴蝶,从我的记忆中还未搜索到。或许别人已经用过,但在我这里却是最新的意象。
   
   (二)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同形象思维不同,用科学的抽象的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但它与形象思维并不矛盾,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没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就成了无木之本,艺术形象就无法树立,所有的想象、联想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讲逻辑思维,就是要强调在形象思维过程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对事物的描述要符合逻辑,合情合理。
逻辑思维在哲理诗和叙事诗中最为常用,但多用“赋”、“兴”的手法。去年我曾经写了二十首关于诗词创作观点的诗,就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选择两首如下:
诗悟(新声韵)
物有方圆事有根,金规玉律理当遵。
歌须快慢高低唱,诗要阴阳上去吟。
失对失粘难造句,离弦离谱怎弹琴。
师生懈怠误学子,求正为先再变新。
诗语(新声韵)
清音幽韵古香飘,白话文言各展娇。
浓缩提纯辞蕴广,遐思寄远意含高。
水甜井浅易于饮,皮涩核酸难以消。
歌美无须添鸟语,主弦何用响棰敲。
在山水、咏物诗中运用逻辑思维表现哲理,为数不少且更美妙。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曾七次登上庐山,最后才悟出一个道理,要全面地客观地看事物,就象看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觉。如果只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是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的。
再如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借咏蝉说哲理。蝉之所以能发出清脆高扬的声音,并不是凭藉秋风,以比兴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界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
在诗词创作中讲逻辑思维,就是要讲诗词艺术的真实性。诗词是形象艺术,但不能违背客观实际。艺术只有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才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否则,就会漏洞百出,闹出笑话。
有一本地方性诗词刊物曾有一场关于艺术真实性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从一首五言绝句《望海》引起的: “天高云淡淡,海阔鹭悠悠。点点白帆过,游人赞不休”。这首诗错就错在思维上违背了客观规律,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大海中没有白鹭,二十一世纪的海洋上也见不到帆船。可见,作者并没有见过或者说没有认真地观察大海,这种虚构的图景,哪来的“赞不休”呢?
“心随金菊俏,眼赏玉兰幽”。这是一首游西湖作品中的句子。“春兰秋菊”这是任人皆知的常识,作者究竟是在春游还是秋游,怎么能在同一时间内欣赏到两种不同季节的花呢?
我还见到过这样一首诗:“涓涓泉水碧,残月挂当空。古刹云间卧,长桥河上横。雨湿杨柳翠,风送纸鸢轻。幅幅结心绪,夕阳意更浓。”在同一个景象中,既有月又有雨,既有雨又有风筝,而且是纸风筝,况且残月朦胧,焉何分辨出水是蓝还是绿,这种违背客观的景物描写,只能让人啼笑皆非。
 (三)逆向思维
前面讲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在诗词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思维方式。前一段和诗友在一起交谈,谈到了看事物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多有心得。在诗词创作时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程中,是否可以站在相反的角度去选择意象呢?这就涉及到逆向思维方式。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有别于一般的思维规律,站在事物的另一面,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示认识现实的结果。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常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以使认识更加全面,从而产生科学的判断,指导社会实践。形象思维有其特殊规律,往往会舍弃一些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东西。而逆向思维则不同,恰恰是要抓住那些看似偶然、次要、表面甚至是有悖常理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超常规的结论,进而创造出一个新奇的意境。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也含有这个道理。
有一首《咏竹》的诗:
竹是伪君子,外坚中实空。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
根细善钻穴,腰柔惯鞠躬。
文人都爱此,臭味想相同。
还有一首《岳飞墓》:
清史如何论短长,一桩疑问耐思量。
高宗死去归宗庙,秦桧多年跪墓旁。
这两首诗就是典型的用逆向思维所创造的意境。第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竹子本身具有的客观性质,并一反常人惯用的赞美手法,联系某些不良文人的形象,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新奇的境界。第二首诗,则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秦桧的卖国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告诉人们在痛恨秦桧的同时,也应当谴责高宗皇帝。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文房四宝进行过精彩的描写,恐怕难以统计,且以赞美居多。唐朝李峤有一首赞美笔的诗:
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
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
而杨收却有一首贬斥笔的诗:
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
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
可见思维方式不同,诗的意境也不同。我也曾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写过一组《文房四宝》:
嘴尖皮厚腹中空,既画蛟龙也画虫。
惹是生非由此起,吹嘘溜拍有奇功。
玄衣玄帽泛幽辉,稀里糊涂入御围。
台阁新辞爬满纸,一身清白已全非。
此物生来情最薄,闻风即舞爱飘零。
青红皂白它通吃,恋色贪污忘本形。
源自青山碧岭边,精雕细琢得方圆。
任由污水来回走,遍体玑珠不见天。
我们在写揭露、批评、讽刺之类诗词时,往往运用的是逆向思维。我们都写过关于清明节的诗,从中寄托对故人的思念,其中也不乏好诗。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脍炙人口,千古不衰。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在祭奠亡人的同时,成堆成堆地焚烧纸货,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有感于此,我曾填过一首词《卜算子 ·清明》:
又见纸灰飞,忙煞清洁队。慢扫轻推不聚堆,低语疑神鬼。      云淡气明清,风物初着翠。漫步街头兴正浓,却被飞钱毁。
(0)

相关推荐

  • 【云帆视点】高朝先:到位与到味

    云帆视点 高朝先:到位与到味 作者简介 高朝先,江西湖口县人,1945年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研究所研究员,石钟山诗词学会副会长,<石钟山诗词>主编.著有<植墨楼诗稿> ...

  • 思维决定人生

    绪论 改变思维,改变人生 思维:人类最本质的资源 启迪思维是提升智慧的途径 环境不是失败的借口 正确的思维为成功加速 第一章 创新思维--想到才能做到 拥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始于一种意念 有创意就会有 ...

  • 介绍律诗的几种对仗方式——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三)

    介绍律诗的几种对仗方式   伦炳宣     对仗,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 ...

  • 意境浅说——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五)

    意 境 浅 说 伦炳宣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利用形象思维方法经过艺术构思反映在诗中的包含思想感情的生活画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 ...

  • 谈诗绪——伦炳宣诗论文选(十六)

    谈诗绪 伦炳宣        诗绪即诗的思绪,是对诗词由起始到结尾所进行的思考,亦即艺术构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诗绪谋篇的基本思路,进而形成诗词的结构模式.通常情况下,诗绪有三种方式:     一是层 ...

  • 浅论诗词的多角度表达——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七)

    浅论诗词的多角度表达 伦炳宣   多角度表达是诗词达到意境广阔.蕴含深邃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这种要求,需要具备两大前提:一是主观感觉上的多角度,二是客观感觉上的多角度.前者要求作者调动自身的各种感觉器官 ...

  • 俗语入诗也风雅——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九)

    俗语入诗也风雅 伦炳宣        俗语即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人们在日常的口头交流或著文立说中,常用浅显的俗语来说明一些深奥的道理.在诗词创作中,我们同样可以灵活地运 ...

  • 巧识入声字——伦炳宣诗论文选(九)

    巧识入声字   伦炳宣      我们在研读和用旧韵创作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入声字.而入声字又以中古时期的发音为准,较难掌握,主要靠死记硬背或临时查字典,麻烦而误时.特别是初学者和老年朋友更是难上加难. ...

  • 浅议近体诗的拗救、守律和创新——伦炳宣诗论文选(十)

    浅议近体诗的 拗救.守律和创新 伦炳宣        我们知道,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 .凡"拗"须用"救" ,有拗有救,才不为 ...

  • 以拗救拗不可取——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一)

    以拗救拗不可取 伦炳宣      我们知道,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 .凡"拗"须用"救" ,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平拗仄救,仄拗平 ...

  • 曲笔生意境——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二)

    曲笔生意境 伦炳宣         曲笔是一种委婉的写作方法.为了生动地表现主题及事物特质,不去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绕过事物本身,用含蓄隐晦的笔触描绘暗示,从而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