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习练捷要
“以音弘法”属传统修真中的“三昧真参法”——以形鉴真、以音弘法、以文观意。“三昧”指精气神。“精”藏于小腹丹田,“神”在颅腔中运化,在小腹与颅腔之间往来的为“气”。“以音弘法”是指可以通过“念”(持诵功谱、口诀),而使人的身体、颅腔或身体某个部位得到振动,从而强化锻炼效果。属于太极拳“文宗”的内涵。由于太极拳是“以武演道”的产物,需要文(文化知识学习)武(实际操修)兼修,“使文人的书卷气与武夫的阳刚气相互化合而升华,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持颂谱文,“以音弘法”是学好太极拳的必经途径。对此,武当先天太极拳十八代掌门李兆生先生曾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以及《武当》杂志(2005年01期)做过专门的介绍。但是,持诵功谱的“念”究竟是怎样使人的身体、颅腔或身体某个部位得到振动?李兆生先生并未做出充分揭示——“大匠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巧”,很多循经太极拳的爱好者往往因不得其“巧”,而忽视谱文的“以音弘法”学习,难以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为此,本文试按照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即“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读着读着,自己顿悟”!通过太极拳谱文持诵实验,验证“其义自见”的效果,为太极拳谱文的“以音弘法”学习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实验思路
以某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太极文化”选修课为依托,该课程讲授《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的修正版,对其动作进行了精微校正,“使其能向内操练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并新增添了《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全体大用篇》、《武学概谱》,针对“太极起手势”(预备势、太极起式)动作的操演谱文,布置谱文的持诵作业(学生每天持诵后,需要记录自己的感受)。然后,对学生的各种感受进行分类归纳,以期能够发现持诵太极拳谱文“其义自见”的过程,验证“以音弘法”之不虚。
其中,太极起手势主要由无极势(自然入境)、太极双吊球、切腕下砸动作组成。太极双吊球动作清阳上举,切腕下砸动作浊阴下降。两者一升一降,构成了人体之中阴阳气脉的循环。本文之所以选择该动作的操演谱文为实验对象,一方面是因为该动作是二十四式循经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同时又非常简单,易于学习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该动作的四套谱文之中(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全体大用篇、武学概谱),操演谱文简单明了,非常便于学生记忆持诵——只有四句!即:太极开拳移左步,前抬两臂吊腕平。切腕仰掌姿下沉,坐胯屈膝气合生。其中,前两句对应太极双吊球动作,后两句对应切腕下砸动作。
另外,诵读实验的次数之所以设定为“读书百遍”、“读书千遍”,一方面是因为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说法,在此,可以对其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诵读实验的比较参数,用于比较不同诵读次数对“以音弘法”的效果。
二、实验过程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太极起手势”动作,带领学生诵读3遍操演谱文。布置首轮谱文持诵作业:“读书百遍”(每天一次,连续读20遍,连续一周)。在下周上课之前,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发送到课程邮箱。
其次,教师收到学生作业后,对作业情况进行点评。然后布置第二轮谱文诵读作业:“读书千遍”(每天一次,连续读100遍,连续2周)。并要求学生在两周后的上课之前,把自己的感受记录发送到课程邮箱。
最后,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两次作业中所记录的各种感受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揭示持诵谱文的“其义自现”过程。
2017年9月,开始本科生的实验。参加人数:40人(大三,9男31女)。两次收到的有效作业(学生认真完成并按时提交的记录)分别是32份、40份。
2018年3月,开始研究生的实验。参加人数:39人(研一,3男36女)。两次收到的有效作业分别是34份、32份。
三、实验数据
按照“动中八触”(气机发动后沿经络在体内循环产生的八种感觉),可以把学生诵读记录中的共同感受归纳为以下七大类:
1.放松、心静
表现为:平和安宁;愉悦轻松;全身放松;心特别静,身心都有种轻松的感觉;较为平静,较为放松;特别放松;宁静和谐;祥和宁静的感觉;内心非常平静;内心平缓舒畅;身心十分沉静和纯粹,感到平静和舒适;感觉到一种静谧;心情越来越平静;有气定神闲之态;全身变得放松;觉得内心平静了点等等。
2.身体发热
表现为:身体有些发热;身体内部发热;上身有点发热;小腹微热;小腹有灼热感;双臂有一丝丝发热;食指会有一点发热;胃部发热;指尖有些发热;双手发热;手掌发热;足底微微发热;腿部、胳膊有明显发热感;浑身微微发热;手心发热;肚子热热的;胸腹热热的;额头有点发热;手脚发热;脖子、后背发热,以及身上出汗,浑身微汗。等等。
3.促进睡眠
表现为:可以安心入睡;有助眠效果;有助于睡眠;背着背着有些困了;念着念着就困了;读完之后马上睡着了;太困了,读着读着有点犯迷糊;睡眠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助于睡眠;读着读着睡着了;读完后很轻松,很快就睡着了;念完会有点困,睡眠质量不错;念完不想睁眼,超级困;眼皮重了,无意识地睡着了;以及头晕,轻微眩晕。等等。
4.头部振动
表现为:头部的震动;头有点嗡嗡的响声;脑子有点嗡;有点胀;后脑有一点震动;脑子嗡嗡的响;脑袋嗡的一下;脑袋嗡嗡作响;头有点发麻;头骨发麻;头部发麻;头顶有点麻;头部的共振感;头部感到震动、共鸣;头部有明显共鸣;声音给头部带来的震动;头部随声音震动;头腔的震动感觉很强烈。等等。
5.胸部振动
表现为:发声震动部位转移到胸腔;感觉胸腔产生了共鸣;声音的力量从胸腔而出;胸腔有震动和共鸣的感觉;胸腔震感比较明显;感觉到胸口有气在流动;感觉胸部有一个内陷的动作;胸腔有一股力量,上下浮动;胸腔有规律的震动;胸腔轻微共振;胸腔共鸣感觉非常明显;感受到胸腔发力。等等。
6.腹部振动
表现为:腹部震动明显;似乎有气流在腹部流动;感觉到小腹的震颤;感觉气息积累在腹部;气息有收归小腹的感觉;明显感到小腹处的紧张和收缩;感觉所有的气沉到丹田;腹部紧张;腹部有微微震动;小腹震感强烈;发声集中在腹部;感觉腹部发力;感觉腹部特别有力量;腹部有气体产生的感觉。等等。
7.谱文字、词感应
表现为对谱文中的单个字、词或词语有特殊的感应,如读“开”“移”“抬”“切”“仰”“屈”有一种被带动的感觉;“开”字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外面展开;“移”字会让人有一种想动的感觉;“左”字时感觉会自然向左边倾斜;念“步”时,有种气沉丹田的感觉;读“太”字感受到胸腔微微震动;“姿下沉”能感觉到头部跟随声音的轻微震动;“臂”和“腕平”感觉到胸腔和腹部的震动;读“生”会感到头皮发麻;读到“移左步”“抬两臂”“吊腕平”“姿下沉”“气合生”的时候,感觉丹田有气流自左而上,自中而下,由下至上的在体内循环往复,促进血液循环。等等。
上述内容与“三昧真参法”中的“三昧”(精气神)的对应关系如下:
(1)整体效果:放松、心静、身体发热、促进睡眠对应于“精气神”的整体运化效果。其中,放松、心静是丹田小腹中“精”的运化结果(水火既济),身体发热是“气”运化到身体末梢的效果,促进睡眠是颅腔中“神”的锻炼效果(其最终效果为“神足不思睡”)。
(2)局部效应:腹部振动、头部振动、胸部振动对应于“精气神”的局部运化效应——小腹丹田中的“精”,颅腔中的“神”以及小腹与颅腔之间往来的“气”的运动(胸部膻中为宗气聚会之处)。
(3)系统效用:谱文字、词感应是对上述“精气神”的运化部位和效果的系统描述。前者如读“步”字感觉到腹部震动强烈;“生”字发音整个胸腔都在震动,头皮有些发麻;读“平”、“生”两字能感觉到气向头上来;后者如念“步”字感受到胸腔在发力,念完手脚发热;念第二句时有股气在胸腔,第三句慢慢往下移,最后一句到腹部,然后往上走。
上述感应内容形成了“以音弘法”的具体轨迹——其总体反应是第一句“气沉丹田”(气机下降),第二句气机从下向上运动(经过胸腔,到达头部),第三句又“气沉丹田”,第四句气机又从下向上升。由于“念”谱文中的“字”,其中的“法”就会自动反映出来。所以,通过上述七类实验数据的综合,我们就可以大体勾勒出持诵功谱的“念”是怎样使人的身体、颅腔或身体某个部位得到振动的轨迹,从而验证“以音弘法”的内涵。
四、实验结果
按照上述实验数据分类,可以把实验获得的数据做成图表形式,如图1、表1所示:
从图1、表1中,可以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1.从总体上看,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确实不虚!即通过大量的读诵,可以达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的效果!并且,读的次数越多,“其义”越透彻——“读书百遍”揭示的只是“精气神”的整体运化效果。经过简单计算,平均有效率分别为:放松、心静73.1%,身体发热22.7%,促进睡眠44.0%;而“读书千遍”则不仅可以更有力地说明“精气神”的整体运化效果(放松、心静86.0%,身体发热62.2%,促进睡眠61.3%),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反映细微的“精气神”局部运化效应(头部振动36.6%,胸部振动34.1%,腹部振动38.5%),能描述出“以音弘法”的具体轨迹(平均有效率63.8%)。
2.从各项具体的持诵效果指标上看,谱文持诵的次数越多,“以音弘法”的效果越好——在持诵效果柱状图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其“读书千遍”的效果均好于“读书百遍”(后面的柱状图高于前面柱状图)。并且,知识水平越高(研究生高于本科生),谱文持诵的时间越长,其“以音弘法”的效果也越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变化幅度折线图的形状变化同步,且后者高于前者。
3.通过实验数据,还可以间接看出实验参加者的身体素质强弱情况——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放松、心静”的持诵效果有效率均非常高(本科生平均86.0%,研究生平均73.1%)!这一方面证明了谱文“以音弘法”的效果宏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丹田的“精”严重不足(下元亏损严重)。此外,“促进睡眠”的持诵效果(本科生平均有效率45.7%,研究生平均有效率59.6%)也反映出了类似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义自见”中的“义”的三个内涵——阅读者自身的状况,“书”本身的含义,阅读者对“书”所含内容的感应。所以,“自见”既是一个“不待解说,自晓其义”的突变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因阅读者自身差异而渐变的过程(“义”的多少及其准确程度都在变化)!为了避免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况的发生,应该尽可能地加大持诵时间——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读书千遍,更为可取。
五、结果讨论与启示——应该如何“以音弘法”?
综上所述,本文的谱文持诵实验对太极拳谱文的“以音弘法”学习效果进行了初步的验证。但是,由于实验对象都是初次接触太极拳谱文,没有经受过专门的持诵训练,并且,其参与实验的方式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与真正的太极拳“以音弘法”学习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为此,围绕着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系统的“以音弘法”学习,我们试对上述实验结果做以下探讨:
(1)诵读准备
按照儒家的诵读传统,“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朱熹,《童蒙须知》)。简言之,要首先营造出一个对祖先留下的经典充满敬畏的环境,要在正身(正襟危坐)、正心(聚精会神)的前提下,进入身心放松的诵读状态——心到、眼到、口到。
但是,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断代,在本实验中,参加实验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缺乏基本的敬畏(实验开始时多是一片嬉笑之声),其诵读环境难以让其快速进入正身、正心的状态。只能靠实验者自身提高诵读数量来弥补其准备工作的不足。按照本文的对比实验,实验者的文化素质之所以对其谱文持诵的效果有明显影响——知识水平越高,其“以音弘法”的效果越好,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对谱文的重视程度提高得比本科生要快。再加上他们的学习经验比本科生丰富,能够迅速调整身心状态。所以,其“以音弘法”的效果好于本科生。
(2)诵读方法
“汉字的发音乃人天合一的产物”,即“用声音振动宇宙,振动自身,是汉语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面貌”。为此,古人给我们留有金刚持诵法、心音持诵法、流水心音持诵法等五种持诵方法。在诵读的速度上,又分为急、慢、短、长、促五种读法(详见《太乙金编》李兆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具体来说,太极拳“以音弘法”的学习应该首先以金刚持诵法为主,即在保持韵律的前提下,高声朗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有多大声音就用多大的声音(但不是喊)。要通过急、慢、短、长、促五种读法,使身体的各个部位产生振动。但在本实验中,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以正常的音量、速度来读谱文都显得很勉强(嗓子受不了),无法达到上述金刚持诵法的基本要求。所以,实验结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为了验证上述想法,我们在北京循经太极拳中心的一次暑期提高班上重复了上述实验。由于参加者都是学练循经太极拳3-5年以上的老学员,都熟悉金刚持诵法(未进行过谱文的持诵训练),其结果是在十几分钟内(读30遍),就达到了上述实验“读书千遍”的效果!
(3)诵读时间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文心雕龙·声律》)。“气血”的运动(循经)是太极拳谱文持诵学习的检验标准。所以,谱文持诵的时间与效果之间是一种正向关系。即谱文持诵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以音弘法”的效果会越好。本实验也证明了这种观点——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其“读书千遍”的效果均好于“读书百遍”。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平时工作都较忙,那么,有没有一个“最短”的谱文持诵时间呢?即在满足了上述的诵读准备条件,掌握了正确的持诵方法的基础上,每次应该最少“念”多长时间呢?
作为初学者,本实验提供的建议是:首先选择一段谱文,每次诵读100遍,约15-20分钟(4句谱文,按5-7遍/分钟计算)。连续10天之后,再转入下一段谱文的持诵。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标准——实际情况会因为每位太极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
(4)诵读效果
由于正宗的功谱都精于内景,合于声律。所以,谱文诵读起来会有神奇的功效——“音律震动着经脉,心神随之振动,久之形成共振,使之神化自我,……”,所以,循经太极拳谱文的持诵效果会随着持诵者水平、功力的提高而不断展现出新的风采。
为了方便起见,本实验将“以音弘法”的效果分为了三个方面:整体运化效果、局部运化效应和系统效用。这只是谱文持诵效果的初步。有了各种感觉,只是循经锻炼的初步,诵读者应该以身心素质的改善为检验标准,不应该刻意追求这些感觉。要更多、更完整地体验到“以音弘法”的更多内涵,尚需要诵读者循序渐进地长时间持诵谱文。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音弘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要与“以文观意”、“以形鉴真”结合起来。为此,诵读者应该从文(以文观意)、武(以形鉴真)两个途径提升自身素质,既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文),也要加强太极拳的实际操修(武)。从这个角度看,“以音弘法”可谓是提高太极拳锻炼效果必不可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