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我到底能不能喝酒
98年之前,我是不知道我自己会喝酒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也基本上没喝过酒,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我父亲不能喝酒,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我应该不会喝酒。
直到那年的正月,我在舅舅家找到了这份自信,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我能喝酒,并且我很能喝。
后来上了大学,我开始放心地喝完二十几瓶啤酒,因为我知道醉不死我……
参加工作后,我甚至敢喝到三四斤白酒……
俱往矣。
回头想来,这大概都是六七年前的事。
其实我今晚要谈的与喝酒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想到的是论语里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写头。
据说,人的认知有四种状态——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喝酒上就可以戏说一下,大概是这样式的:
不知道自己能喝酒,知道自己能喝酒,知道自己不能喝酒,不知道自己能喝酒……
这个话有点绕嘴。
大抵的历程应该是,原来年少无知,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喝酒,后来发现自己会喝酒,所以年少轻狂,到后来发现强中更有强中手,这才虚心下来,发现自己原来不能喝酒,然而久经历炼,终于有一天能喝酒了,这时候反倒不知道自己能喝酒了……
喝个酒,竟然还有这样的文化,呵呵。
开个玩笑,算是一个引子。
继续说论语。
这个世上的道理,无穷无尽,我们不可能都知道,最重要的是,就是知道哪些事我们自己不知道。
人的毛病,是以不知为耻,明明不知道偏偏要说自己知道,所谓的打肿脸充胖子,这其实就是自欺自蔽了。
《中庸》里说到舜,说其“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意思是,舜非常好问,即使是浅近之言,也要仔细吸取。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知者不为罪”,其实这话不对,不知道确实不是罪,但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最大的罪。
《三体》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毁灭我们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一个人承认自己无知,就有希望;承认自己不足,就能够谦虚、谨慎地对待一切知识,就有机会成长。”
所以说,人这辈子最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洋洋自得。
有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叫作“达克效应”,指的就是一个人无法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当他能力欠缺时,可能还会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
让人承认自己无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一个人最大的不足不是无知,而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其实说白了,毁灭我们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觉得一件事没有什么好学的,才是最可怕的。
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与自己的认知作战。我们的成功来自于认知,我们的局限也来自于认知。对于任何人而言,这一点都是从不落空的。不同的是,愚昧的、执着的人被认知所困,睿智的、开放的人突破认知。
关于认知,有个次第,第一层是假知道,第二层是真知道,第三层是真智慧。
那些到处嚷嚷着似乎掌握了宇宙真相的,一般都是假知道,了不起听过一些皮毛,记住了一些名词。我见过很多所谓的高人,说起来高深莫测,但看他做的事,连知行合一的标准都达不到,更别提什么得道了。
真知道者,从来不强调自己什么都懂,而会诚实的承认自己确实有太多不知道的东西。王阳明说,“诚是实理”。哪怕再有知识的人,认知照到的也不过是手电筒照射的范围,相对于浩瀚无边的宇宙,真是匮乏得可怜,又怎敢妄自尊大?如果连这点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什么都懂么?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简单的不是黑就是白,不是一就是二,只不过愚蠢的人类喜欢简单,非要把事物分个非此即彼。当一个人有了非此即彼个观念时,就难免没有偏见。
有智慧的人懂得这一点,所以会总是反过来检查自己的认知。禅宗里讲,修行有三大境界:第一层境界是见山是山,第二层境界是见山不是山,第三层境界是见山还是山。这是不是相当于绕了个大弯,回到了原点?
有人会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反来反去,什么都没变。
果真如此么?其实不然。正是在对认知翻来覆去的颠覆中,才算稍微全面的看到了事情的全貌,知道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从而理解了各种现象存在的现实意义,进而找到了如何改进的方法。
说了这么多,我估计能看懂的人,自然能懂,看不懂的人依然不懂。
所以我也就不打算写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