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的宇宙实验:在人造“天堂”里,鼠群560天后便走向灭亡
生物种群的繁衍,似乎主要是依赖必要的物资。只要有合适的生存条件,种群就能不断发展下去。然而自然界很难满足无约束的环境要求,受制于食物领地等因素,生物种群即使不缺必要生存物资,也没有天敌威胁,数量不会一直增加。
人造老鼠“天堂”,最后种群灭亡
对于人类来说,天堂般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不需要为生存发愁的环境,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在研究这种天堂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问题上,著名的25号宇宙实验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1968年,卡尔霍恩用小鼠做了一个种群增长实验,建造了一个能容纳6000多只小鼠生存的人造“天堂”。在这个“天堂”中,小鼠不用为食物和水源发愁,整个装置分成了16个区域供小鼠居住。
在这种条件下,小鼠的种群数量按理说会呈现指数增长,然而实验结果却跟预想有很大不同。560天后小鼠种群数量就不再增加,在那之后数量越来越少,直到1780天后最后一只死亡。后期同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然而小鼠数量却没有得到恢复。
领地受限导致小鼠种群出现不可逆状况
一开始放进去4对健康小鼠,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小鼠数量增长很快。第一窝小鼠诞生后200天里,55天数量就翻一番,数量一直增加到2200只。之后就没有继续增加,小鼠种群也出现了新的状况。
原本没有什么约束的小鼠种群,领地纠纷越来越明显。虽然装置提供了足够的物资,但是空间却很有限。自然界中的小鼠种群,有着活动范围的要求,年轻小鼠太多,会迁移一部分去其他领地。新组建的种群跟原来的种群没有交集,等同于小鼠种群获得了延续。
25号宇宙内小鼠数量太多,年轻的雄鼠没法寻找新的领地,这些雄鼠就被孤立出来。它们也没有了和其他小鼠接触的想法。而且小鼠种群中反常的暴力行为也经常发生,这些被孤立出来的雄鼠,被其他小鼠打扰就会发起攻击。
装置中没有设置障碍,没有了领地划分,原本雌鼠用来养育幼崽的巢穴,经常受到其他雄鼠骚扰,整个小鼠种群的个体都变得暴躁起来。这一状况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受孕率和后代的存活率。发展到顶点,小鼠种群数量就不再增加。
实验结果只适应特定的物种
这种个体的状态转变是难以逆转的,卡尔霍恩在后期将还有生育能力的雌鼠放置到另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然而这些雌鼠并未表现出繁殖欲望。
这意味着小鼠种群覆灭是必然的。这个实验或许对有社会性行为的物种不怎么适用,尤其是种群数量上限很大的社会性行为物种,只要能够保证足够的生存物资,种群就能一直繁衍下去。
而限制种群数量继续增长的,往往是一些容易忽略的条件。不过这个实验也有较多不妥当的地方,像小鼠种类选择上并未选取自然状态下的小鼠,实验中的小鼠数量太多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25号宇宙实验更多是提供一种参考,这种类型的物种,难以人为创造一个天堂般的生存环境。而反观人类,如果受限于地球,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数量上限。
所以拓展生存活动范围很有必要。如果能够适应太空中长期生活,就能显著拓展生存空间,不会像25号宇宙实验中出现种群灭亡的状况。或许人类追求的东西更多,要创造出一个满足所有人的天堂,现实中难以做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