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怪物,穿着同样的衣服,在无助眼神中,是无边的孤独。”见到华晨宇之前,我们从网络信息拼凑出来的他,大多带着风格奇异的“怪人”标签。见到他之后,我们感受到的华晨宇,其实只是个简单的大男孩——身上既有几分孩子气,也有几分成年人对梦想的偏执。因为整个交流过程十分契合,已经结束了采访工作的华晨宇,开心地来到主持人面前表达谢意:“您的提前功课准备地好充分!”《非常道》节目做到现在,大多艺人采访结束后都会礼貌性地道谢,但这么细节性的夸赞,我们却是头一回听到。今年,已经是华晨宇出道的第六个年头。去年他告诉歌迷,前五年很像一个节点,第六年应该代表了一个新世界。听了几句歇斯底里的旋律之后,评委蔡国庆忍不住低着头苦笑。那个在台上唱了一两句被叫停的选手,6年后,戏剧性地成为了90后音乐领军人物。“我记得大家都不喜欢这首歌,觉得我可能就是个神经病。”后来重新回想参加快男比赛的尴尬情景,镜头前的华晨宇嘴角依旧带着笑。只不过,和2013年夏天那个傻笑的小萌新不同。出道走到现在的他,更想拿着麦克风告诉观众——别再只把华晨宇当天才了,他也是个蠢材。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抬爱的褒义词,赋之以天才的名义,实则却足以抹杀一个人20多年来的努力。本质上,一点儿也不比被骂“蠢”的残忍性低。“应该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吧,听到三宝老师的《我的父亲母亲》,我直接眼泪就流下来了。”七八岁正是华晨宇上小学的年纪。没少被身边同学欺负的他,很早开始就学着在音符里寻找慰藉和共鸣。回忆起第一次被音乐打动的情景,华晨宇看着我们的眼神还是充满了触动。从那时候开始,如何同“否定”的偏见和解,就已经是摆在华晨宇面前的“难题”了。“我从小就很怕他,跟他讲话都用敬语,说的是您好”,虽然长大后理解了父亲的教育方式,但一开始就“逼”着孩子学会独立的严父,没少让华晨宇心里感到“畏惧”。小时候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就算考试拿了第一名也得不到爸爸的肯定。以至于参加快男比赛的时候,别人都铆足劲向冠军发力,而他想要的却是爸爸的一句表扬——2013年9月27日,华晨宇第一次尝到了“糖果”是什么滋味。戴着黑框眼镜、留着锅盖头的他站上“快男”的冠军舞台,一个新的选秀偶像就这样诞生了。得到父亲的认可容易,要跨过身边人的偏见却没这么简单。从小到大,华晨宇在周围人眼里都是个格格不入的存在——小时候,他看起来就是个性格极度内向、甚至带有自闭倾向的“特殊人”,比起和同龄人玩闹,华晨宇更喜欢一个人躲在没有窗户的小黑屋里,坐着发呆一整天。长大后,华晨宇也没学会做到表面上的合群,班上80%的同学他都不认识,更多的时候一个人待在琴房。“那会儿大家对我写的音乐并没有很肯定过”,耳机里听着古典音乐的华晨宇,和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同学,怎么看都不像一路人,就连老师也因为华晨宇的发声方法不科学、写的歌奇怪,感到头疼。但那个时候20岁出头的华晨宇,已经不是只会“关上门”躲在角落的小学生。他开始学着用自己的方式去反击“偏见”,直白地告诉老师——如果用你那种方式学下去,我可能就不喜欢音乐了。这次反击,华晨宇成功了。但不代表,“任性”的方法能够屡试不爽。在小众先锋的这条路上,华晨宇踏上去的时候就是“孤独的”。出道前,他已经开始面临大众偏见的难关。无名头的恶意和舆论的打击,四面八方涌来的虎视眈眈的目光,足以将刚要浮出水面的他,直接打入海底。比赛时因为一首《无字歌》引起争议,华晨宇连记者采访都不敢面对;过度关注的困扰,甚至把他逼到向节目组提出退赛请求……“我真的很不习惯”,在和外界和解的过程中,华晨宇最开始像个任性的孩子。但是,自从他决定踏入这个行业开始,这条路就注定是——漫长而曲折。在流量歌手、选秀明星的身份下,华晨宇非议不少,他一直断断续续活在“否定”声中——参加真人秀,因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标签,被骂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整容”“风格诡异”的攻击,时不时被断章取义当成谈资;歌迷们一旦反击,还会被打上“脑残粉”的标签……那段时间的华晨宇,做什么错什么,就连唱歌飙高音也能成为嘲点。那时的华晨宇,无法像小时候一样逃避,也不能像大学时一样任性。在陌生人的流言里夹缝生存的他,只好被逼着学会寻找新的和解方法。“我特别能理解他们不理解我。孤独感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感觉,它其实是自己享受自己的一个私人空间。”出道6年后,已经懂得对舆论置之一笑的华晨宇,摸透了娱乐圈的规则。虽然他依旧习惯躲在关上窗帘的密闭空间,寻找创作灵感;但是却早已学会坦然接受陌生人恶意的目光——有些障碍如果注定存在,那么避不开的时候可以选择无视。2016年,一首改编的《我的滑板鞋2016》出世。虽然歌曲传唱度的广泛,让一些否定的目光转向了肯定,也让陌生人的流言和攻击散去了一部分。但这种肯定,在华晨宇眼里却算不上一件大好事。“大家觉得这类歌很好听,但它并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我最满意的作品在我的唱片里。”和今天很多有粉丝群体的流量歌手一样,华晨宇曾经也面临过作品没有强烈认知的困境。在滑板鞋改编曲之前,从快男舞台的无字歌开始,华晨宇的歌曲唱法,说好听点叫“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说难听点叫“和市场格格不入”。“我始终还是觉得听众要提升”,那个阶段的华晨宇,就像个误入迷宫的莽撞少年,还没心智成熟,却已经必须学会如何接受这种矛盾——自己想传达的音乐和外界接收到的反馈,相差千里。歌手可以决定自己唱什么,但是无法控制听众喜欢听什么。在小众化的音乐风格里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华晨宇的坚持;但与此同时,华晨宇必须明白,自己也无法左右整个市场和大众的选择。几年后,在镜头前再次面对大众化的话题,华晨宇对着我们感慨:“如果我的歌有一天,变得满大街的人都在唱的时候,可能我就不想唱了。” “很多东西看开之后,音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采访里感受很明显,相比较纠结在小众和大众这一点上,华晨宇更在意歌迷是否看到自己这几年的成长。出道6年来,华晨宇很少写小情小爱的歌曲。在原创面前,他不愿意被公司、歌迷、市场的考虑摇摆。按照他的话来讲——一直以来做原创都只需要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把它做到极致。有一年演唱会,华晨宇彩排《蜡烛》的时候,因为怎么都唱不出最开始的感觉。所以舞台上,他索性决定干放这首歌的音频,让歌迷听录音笔里记录下来的正确感受。“我觉得那个瑕疵才是对的,干了一件没人干过的事情。”这在外界看来有些疯狂的行为,但镜头前华晨宇的神情,却轻松得像在讲述别人的事情。他总想要让自己的歌表达当下的状态,从小的视角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内容。所以,你会看到那首万物生长的《降临》,把关注点放在小到尘埃的生命体;也会在《斗牛》里听到“上帝”的声音,不管牛死了还是骑士死了,他都会感到同等的痛苦和难过。“我觉得,我的音乐确实比以前要厉害一些。我的思想在成长,音乐表达的东西会更深层一些。”对着镜头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华晨宇看起来并没想得到谁的回应,更像是一段他和6年前自己的对白。6年,2191个日夜,从一开始的空白到慢慢被惊喜填满,华晨宇的成绩单确实好看了不少。歌手的舞台,华晨宇以一首《齐天》,打破了Jessie J的三连冠,也打破了大众对他的刻板认知——“他,是年轻歌手中当之无愧的歌王”,不仅是在邓紫棋眼里,华晨宇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90后音乐领军人物。伴随着肯定的声音越来越多,华晨宇被捧成很多听众眼里的“天才”。就连在节目上做游戏,轻易辨别出三首同时混放歌曲的旋律,也会引来一些网友的感慨——“华晨宇的音乐功底真是天生的。”也许对于一开始站在快男舞台上,那个唱着无字歌的锅盖头男孩来说——尚雯婕的一句“你是个天才”,可以给他带来不少坚持唱下去的勇气。但是,29岁的年纪如果还只是被看作天才,华晨宇就不怎么开心了。“只有我自己心里面知道我是几岁开始学的音乐,我几岁开始创作。” 旁人总是轻易能看到你得到些什么,却不知道你付出过些什么。在华晨宇心里,这种肯定式的“偏见”,好比在外皮上抹了毒药的苹果——吃起来甜,却足以致命。采访里华晨宇告诉我们,自己其实创作过很多没有发表过的旋律。未来的孩子、自己的狗,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他去尝试创作的对象。有些歌曲没有发表,不是因为自己觉得这首歌不能大火,而是这个旋律只适合在当下的屋子里面、当下的时间点唱。所谓的光环,只不过因为总是努力的比别人早一点罢了。1岁多的时候,华晨宇录了一首学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后来重听发现完全没跑音。这样来看,他的身上的确冒着几分天赋的光芒。在音乐上已经准备了十几年的他,也是个靠着“蠢”和“笨”一步步移山的愚者。因为小时候缺少家人的陪伴,华晨宇无论做什么都只能依靠自己去判断、尝试和感知。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到海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要去尝尝海水是不是咸的——只有这样,他才会愿意相信,别人说的话是对的。音乐道路上的华晨宇,也是这样靠自己一步步“试”过来的。6岁时,第一次接触音乐,华晨宇拿着长笛静静地站在学生队伍里,只知道懵懂地跟着指挥节奏走;小学五年级开始萌发音乐梦想,他好不容易有了学钢琴的兴致,但是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们一样,贪玩的他刚学了大半年就想放弃。爸爸的这句提醒,不仅让当时的华晨宇决定重新沉下心练习,也从高中、大学一直影响到今天,改变了他对音乐的态度。“前辈们已经在那里了,他们的音乐已经很极致了。”让华晨宇写10年前就已经存在的音乐风格,对他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去玩前辈们玩过的音乐,就等于这个时代没有在进步。虽然华晨宇坚持音乐要有自己的影子,但是他的音乐灵感,从来不是想来就能来的。“人在看不见的时候听觉会变得很敏感,灵感会多一些。”小时候开始,华晨宇在小黑屋研究音乐,经常因为一首歌不小心就熬了整夜。直到现在为止,他也养成着每天听着古典乐睡觉的习惯,就没停过。最初的阶段,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都算是华晨宇的“启蒙老师”。那个时候笨拙的他,还不太明白自己该怎么创作旋律,只能靠模仿这几个人,来寻找灵感。就是在数不清次数的模仿中,华晨宇才慢慢摸索到了一条自己的创作道路。高中的时候,为了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华晨宇每天不是在学校上文化课、去音乐老师那里学习,就是回家练习;考武汉音乐学院失利的那一年,华晨宇更是近乎疯狂——“几乎没有出去玩过,每天都在学校和租住房间穿梭,除了复习文化课,就是写曲、练琴。”那时候,华晨宇的爸爸甚至都担心他压力太大憋出病来。就算出道后获得了一些“成绩”,华晨宇也还是在背后“偷偷地”努力着:为了保证嗓子干净,几天不吃饭只喝水;为了改编一首歌,两天两夜不睡觉…“当我的歌写得越来越难的时候,那么我的演唱,必须得跟得上我的软件才行。练多之后,我唱的就比以前越来越厉害了。”也许,你在华晨宇身上看到了专业歌手该有的素质和自觉,但是——如果只是用“天才”两个字来形容华晨宇,抹杀掉他背后的所有努力,那对他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努力的成果累积下来,华晨宇看到了自己在创作上的进步,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满足——“写歌必须要过得了我自己心里这关,如果过不了,那干嘛要发表出来?”采访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华晨宇讲述自己对音乐有多么热爱,而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我觉得我写词技术一般。我以前尝试过自己写词,但是我觉得跟不上我的曲。”曾经,华晨宇直白地告诉观众:“随意点吧,如果有一天没有人听我的歌了,我就离开这个圈子了”。
点击视频,即可观看《凤凰网·非常道》X华晨宇的更多对话↓
本篇文章阅读量达到10W+
将解锁华晨宇的粉丝问答独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