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气冲病灶时的排病反应在线收听
站桩气冲病灶时的排病反应
《黄帝内经》对站桩有具体的论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
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站桩是补充元气最好的方法之一。元气充满以后,人就会身强力壮,具有抵抗一切疾病的能力。许多身体健康的人长期站桩,他们都享有高寿。而一些体弱多病之人,通过站桩,一样从中获益。站桩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加速新陈代谢,还可以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对许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痛风等。
正如苏东坡评价练站桩时所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
根据站桩时间的长短,如果开始仅仅是十几分钟,或者由一个小时开始站桩,站桩的排病反应是不一样的,这里从首次站桩一个小时开始剖析。
疾病反应往往是突然的。经几分钟、几小时站桩感到功感强,会突然感到某部位器官、某经络疼痛起来。练功到了这个时期,体内已发现的以及未被发现的疾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这是正常的现象。
有的患者非常高兴,看到了效果,这是继续站下去的动力和希望,但是有的患者被吓着了,就此放弃,放弃站桩几乎等于和平式自杀,因为,如果继续下去,减去过程,未来就是康复或是绝对的健康,所以康复或罹患的选择权利就在你的脚下。
平时人们对体内微小的变化容易忽视,往往到了病情明显,精神、肉体受到严重影响才引起重视。练功状态下,人们的精神、意识应注重内部变化,“向内看”——内想、内视、内感、内听、内觉的五内秘诀,就是让练功者注视内部世界,全神贯注地进行自我体察。
这样,身体的细微变化才容易发觉,很多的疾病排病反应只有在站桩的过程中,才会有剧烈的反应,日常生活中体现为普普通通的皮肤病、腰痛、某部位的不适、疼痛、流泪、上火……
站桩时病灶反应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反应时间短,有的反应时间长;有的反应过后病灶就消失,有的多次反应后才消失;有的呈周期性的反应,每周、每月循环往复;
有的反反复复数周数月,个别严重的患者要反复一年二年或更长的时间,尤其是内脏、骨髓、股骨头、骨骼等严重的疾病,要有数年的时间才可以康复,其中骨髓、骨骼的疾病往往体现为严重的皮肤病,所以常人一直认为是皮肤病,其实非也。总之,只要坚持下去,不论反应次数多少,时间长短,最后疾病终将要消失,坚持就是胜利。
1.高血压患者在练功的第二时期血压逐步趋于稳定、下降,高血压症状轻的,也有很快恢复到正常的。但到了功感最佳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头昏脑沉等症状,血压回升,这说明病灶的反应期到了。
也有的高血压患者到了病灶反应期,血压虽然回升,但却并没有不舒适的反应。另有个别患者虽然头昏反应剧烈,但血压不变,站桩降压仅仅是小病而已,关键是你能不能继续下去,权利就在你的脚下。
2.抑郁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患者到了本时期会出现头部胀痛、头晕、不能入睡、多梦、梦遗、心悸、四肢无力、饮食减退、情绪低落等症状,尤其是头部就像灌了铅一样,或者更像未开凿的石头一样,这时晚上休息就像噩梦一样,无法入睡。
这个时间根据患病的轻重,有的时间较短,有的时间有数月之久,但是一旦度过这个阶段,犹如婴儿香甜般的睡梦就会变为现实,这个时候你的精神状态,会焕然一新,这也是我的站桩实证。
3.各种风湿病患者会局部或全身冒凉气、出冷汗、打冷战。风湿严重的患者即使在六七八月,天气最炎热的季节也要穿棉衣、盖被子。有的凉气、冷汗出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又突然出现暖流感、温热感,但不久又出现凉气冷汗。
有的上半身出热汗,下半身出冷汗;左半身出热汗,右半身出冷汗。左右上肢、左右下肢有时也会出现不平衡。核心部位出汗就是脚部,开始时脚的出汗不如叫流水,直到有一天双脚再也不出汗,而是发热,三伏天或三九天站桩时双脚热的烫人(感觉),这个时候风湿早已飘然而去。
4心脏病患者此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反应。因其心脏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到了此时反应也不尽相同。
5近视、远视、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沙眼、散光等眼病到了此时,会眼酸、疼、痒、流泪,视力暂下降,反应过后,视力又回升、提高、康复。
脑震荡后遗症、耳鸣、耳聋(不是先天的),只要你继续站下去,将很快恢复正常。
6因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耳鸣耳聋,经过练功治疗后恢复正常。
颈椎增生、颈椎肥大、颈椎炎、鼻炎、咽喉炎等慢性疾病经过认真练功,快者一个月慢者不超过百日即可恢复健康。
7牙龈、牙周炎患者(耳鸣、耳部感觉不适),在练功过程中会反复出现牙疼。重者是肾部不适,肾部刺痛、疼痛。
8肾病反应首先体现在牙或耳,这是最早的疾病信息,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或肾衰者,如果你在这个时候站桩,祝贺你,你拯救了自己,剩下的就是继续。
9肺结核、胸膜炎、肺气肿患者在此阶段会哮喘、胸部疼痛、肺部微量咯血。肠胃病患者在此阶段会反复出现肠胃不适,如胃胀、饱嗝、倒气、便秘等症状。肝炎等病患者在此阶段,其肝胆部位会反复疼痛,下肢肿胀。
10膝关节受损、腰脊劳损、腰脊骨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