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访谈丨以汉字传播中国文化——访古文字学者田河
田 河
甘肃民乐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有古文字学、简牍学、出土文献。在《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出土文献》《社会科学战线》《江汉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武威汉简集释》、教材《简牍学教程》(参编)各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校级项目二项。2010年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2015年,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2016年获苏丹政府颁发的“中苏友谊杰出贡献奖”,同年获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所指导苏丹“汉语桥”选手获第16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多次获校级优秀教师。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在全世界数以千计的文字中,汉字以其无以伦比的优势和特点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近日,记者采访了古文字学者田河,他为记者讲述了自己与汉字之间的不解之缘。
田河的母亲是位小学语文老师,从小受母亲的影响,使他对阅读和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即便如此,孩提时的我们,每晚,母亲在小炕桌上批改学生的作业,我们围绕着小炕桌油灯下,阅读母亲带来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我们爱科学》等读物。我的父亲是位工人,他对我的教育非常重视,记得他曾经托在北京出差友人给我买了一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和《唐诗三百首》,都是繁体版的,当时我刚上初中,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大学教材。虽然那时候认识的繁体字有限,但并不觉得生涩难懂,反而妙趣横生。阅读让我在鸿蒙初开时就对文字有了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让我了解到它们不但优美且内涵深刻。”田何告诉记者。
因为从小对文字的敏感与热爱,田河于1989年顺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河西学院工作后,为了进一步精进自己的专业,他于2001年至2007年继续在吉林大学古籍学习古文字学,先后获得古文字学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田河进入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出站。在此期间,他还参于了《简牍学教程》的编写工作。“我们甘肃是简牍大省,我也很荣幸能参与到该教材的编著中。该书是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教材建设课题成果,我承担了该教材两章的撰写任务,《出土简牍文字与书法艺术》这一章重点介绍出土简牍文字概况、简牍文字特点、简牍中的合文、简牍文字与古文字研究、简牍文字与书法艺术等内容。《简牍典籍与思想文化》这一章概述了简牍典籍与古书分类,将已经刊布的出土简牍典籍做分类概述。”田河说。
2011年7月,田河经西北师大推荐参加并通过原孔子学院总部组织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选拔考试,于2012年8月被派往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这对于田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他任职以来,积极推动苏丹的汉语教学工作,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年度汉语培训人数由2012年的不足500人,扩大到2017年的4000多人次,孔院累计培训各级汉语学员20000多人次。“苏丹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孔院教学办公条件之差是难以想象的。”田河回忆,“在任职初期,孔院仅有1间教室和几间破败不堪并存在安全隐患的办公室。为保证孔院的正常运营,他自己设计施工,带领苏丹建筑工人新建、改建12间教室,其中2间为多媒体教室,翻修8间百年危房作为孔院办公室、接待室、图书馆、库房等,新建了孔院大门。孔院教学办公场地由不足400平米扩大到1440平米。”
在国内过惯的人初来苏丹是很不适应的,然而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田河退缩,反而越挫越勇,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2017年,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西安开幕,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的盲人学生李灿在开幕式上作为全球汉语学员代表进行发言,并唱了一首中国歌曲《隐形的翅膀》,让在场观众无不动容。”提起这件事,田河至今难以忘怀:“李灿是我们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她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炎,双目失明。她于2015年在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开始学习中文同时也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对于一个盲人,又是个语言不通的外国人来说其难度不可想象,但是在老师们耐心地教授下,她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中文的喜爱刻苦学习中文,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还积极参加各种中文诗歌朗读比赛,并在苏丹 '汉语桥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从以李灿为代表的海外汉语学生身上看到了我们中国语言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汉字做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其繁复的笔画对会不会让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感到望而却步呢?田河微笑回答:我们的汉字有其特有的优势,汉字可以以最少的数量表达最丰富的涵义,这是其他文字所很少有的,只要认识三千个左右的汉字就可以完成日常交流和阅读90%现代报刊媒体文章。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汉字虽然难学,但是会越学越“简单”。
在苏丹的五年,田河利用喀大孔院平台,通过孔院的汉语教学和中阿文化交流工作,以及汉语桥、奖学金、访华团、夏令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大型文化活动等途径,积极推动中苏两国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15年,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2016年,田河荣获了苏丹世界友谊协会颁发的“苏中友谊杰出贡献奖”。
回国后,田河在忙碌工作之余,继续深研专业,并于2020年出版了《武威汉简集释》一书。该书收录了历年历次发现于今武威地区汉晋时期的简牍,其中包括最为重要的武威三简,即《仪礼》简、《医药》简和《王杖》简,以及其他遗址、墓葬出土的零散汉晋丧葬简牍,共计643枚。记者看到,这部书分“彩色图版”和“集释”两大部分。彩色图版部分随图附释文,便于图文对读。部分简牍附有摹本和黑白照片,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业论著。田河说:“在全面检核学界数十年研究成果和对照彩色图版的基础上,本书囊括了迄今关于这几批简牍的研究成果,写定较为准确的最新释文,纠正了此前不少误释,补充了许多新释,漏释,改释、补释皆出校记。集解综合诸说,对一些非常专门的字词进行了注解,对各家释文进行了细密考订。”
深研汉字数十年,我们的汉字相较于其他文字有何特点呢?田河道,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也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汉字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汉字的超方言性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字又成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支点,深入研究汉字的结构和传播规律显得尤为迫切。田河老师结合自己古文字研究基础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工作性质,致力于汉字的国际传播工作。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如社稷两字就体现了这一特征,《孟子·尽心下文字》中,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之福,就是百姓之福,所以,江山社稷就是指国家民生,是中华民族“以农为本”农耕思想的最大体现,也代表着中国人从始至今对土地的热衷和倚重。久而久之形成了“社稷”的概念。所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假如我们的文字是拼音文字,那么,我们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形态。
“文化影响力也是润物细无声的,但也是坚不可摧的,文化就像空气一样,虽然是无形的,但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它是支撑着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要素。”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学习汉字到研究古文字,再到去国外传播汉字和中国文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田河的学科眼界也越来越宽广。“通过在国外教授汉语这几年的经历,让我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的汉字不仅仅是文字,这些外国学生是通过汉字来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字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通过文字传播文化,包括文化背后的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等,在这种文化比较当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我们汉语言文字的优势,也为自己能通过汉字把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国外而感到自豪!”田河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责任编辑 白爱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