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调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所载其用治为: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 177 条) 本方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是伤寒误治由太阳而内传,累及于心,影响了心主血脉的功能,心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衰,无力温煦,造成心阴阳气血不足,脉气不相顺接,故脉结代; 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故心动悸。药物组成: 甘草( 炙,四两) ,生姜、桂枝( 三两) ,人参、阿胶( 蛤粉炒,二两) ,生地黄( 一斤) ,麦门冬( 去心) ,麻仁( 研,半斤) ,大枣( 十二枚) ,以水酒各半煎服。

患者,男,42 岁。阵发性胸痛,胸闷,气短,动则加重 2 年,伴乏力心悸、头晕,2001 年初诊。素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冒,常因感冒而心动悸不已,胸闷。3 个月前,又因感外邪,加之劳累,出现心动悸,胸部憋闷而痛伴头晕、乏力。就诊某医院,以“病毒性心肌炎”收治。经系统检查,并非本病,按虚人感冒治疗收功。1 周前,本症再现,来诊。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心悸心慌,胸闷,心前区不时跳痛,头晕,乏力,腰困如折,小便余沥,畏寒,自汗出。少寐,舌质暗淡,苔白腻,脉象沉迟无力。心电图显示: 心动过缓,心率每分钟 52 次,偶发早搏。辨证为太少合病,气血阴阳亏虚,瘀血。治疗宜消阴益火,佐以活血化瘀,宁心安神定悸,首选方剂炙甘草汤化裁。炙甘草 30g,生地黄 30g,玉竹 30g,酸枣仁 30g,丹参 30g,桂枝 20g,人参 15g,柏子仁 15g,附子 15g,枸杞子 15g,淫羊藿 15g,补骨脂 15g,菟丝子 15g,琥珀 3g 冲服) ,大枣 10 枚、白酒 50ml,3 剂,日 1 剂,水煎服。药后胸部顺畅,心慌心悸明显好转,但乏力、畏寒仍有。效不更方,守上方,加重附子之量至 30g,并加用干姜 15g,意在加强附子温阳功效。继服 5 剂。三诊患者诸症大减,心率提高到68 次 / 分钟。随后,据症加减,再服 20 剂。后在街偶遇,告诉已参加劳动。

按: 患者素体虚羸不足,阳气亏乏,命门火衰,釜底无薪,阳不胜阴,蕃蓠不固,每每易感外邪,邪犯六经,伤气耗血,使营阴不能内守,阳气干耗。而导致诸症。《内经·生气通天论》言: “阳气者,若天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方义,用炙甘草汤通阳以补中虚,加温阳之附子和补肾阳药,取阳中求阴,源泉不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则气血生化无穷。枣仁、柏子仁在于安神,少阴无助,神不归位,取枣仁、柏子仁酸甘敛之。丹参活血化瘀,解决阳气不到之处停留之瘀。综观全方,阴阳相配,酸甘敛阴,气血照应,强心复脉,镇心阳,安心神,共收消阴益火之功。使气血阴阳得到调整,给力心脏。

本文节选自2013 年 2 月第 35 卷第 2 期《河北中医》之《炙甘草汤临证验案 3 则》;2012 年 5 月第 27 卷第 5 期《光明中医》之《炙甘草汤应用拾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