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有一种心酸,是突然读懂了范进中举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一凡的领读

音乐 | Alex Goot,MADILYN -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谷主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 

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1304天,共读的是第187本书——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了解到《儒林外史》主要讲述的是儒林中各色人物围绕科举制发生的故事,今天的共读就让我们真正踏进这片“儒林”,感受他们的多样人生。

第一回楔子内容与后文相对独立,作者借王冕的故事隐括全文,引出书中所要讲的百位文人出场。

王冕是元朝末年人,生于诸暨县乡村,幼时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上学,但他的志向不在做官。

他在闲暇时间自学绘画,尤其擅长画荷花。

由于自身的绘画天赋加上日复一日的练习,他的画渐渐出名,他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收入。

当时的知县时仁要送上司礼物,便将这事吩咐给下属,通过几次上传下达,最终命王冕画了二十四幅花卉图呈了上去。

那收礼的是一名京官,名叫危素,他看了画后爱不释手,心下便想结识王冕,次日就宴请了时仁,并提出了这个请求,面对老师的请求,时仁定是义不容辞。

但王冕并不想与官员结交,只能找借口搪塞过去,时仁亲自去村里找他,他也避而不见,最后甚至离开浙江,逃到山东济南,待到危素回京,时仁升迁他才回乡。

王冕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不与官绅结交的决心,知子莫若母,王冕的母亲虽然是一介村妇,但她临终前的一席话说得十分透彻,她说:

“我眼见得不济事了。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作官,作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

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作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王冕母亲一番叮嘱朴实无华,道出的是母亲为儿子未来的忧心与难舍。

《儒林外史》中有很多对父母与子女离别场景的描写,吴敬梓擅长用最朴素的言语渲染世间最纯粹的情感,总是让人潸然泪下,这也是《儒林外史》的语言魅力。

王冕母亲去世数年之后,元朝改天换日,吴王朱元璋统一天下,建大明王朝,新朝商议出一套筛选士人的考试制度,即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内容是用《四书》《五经》作八股文。

王冕批评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这不仅是王冕的批判,更是作者的批判,作者借王冕之口否认这样的科举制,推崇文学本身的价值,认为不应该将做学问限于作八股文、饱含功利心去读书。

楔子末尾写道王冕夜观天象,发现文昌星受冲,百来个小星坠向东南,文人的厄运即将来临,这也宣告正文的开始。

在道家信仰中,文昌星君是读书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圣星,主宰科甲文运,文昌星受冲也暗示接下来出场的百位文人被笼罩在一片堕落氛围之下。

首先出场的文人名为周进,他是山东一个县里的教书先生,已经六十多岁却未曾考中功名。

在潦倒的前半生里,他始终被人轻视,以至于被人戏弄,丢了教书的工作,生活愈发艰难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只能跟了姐姐、姐夫去省城做生意,不曾想这周进路过贡院,勾起了大半生的辛酸往事,竟然一头向号板撞去,倒把在场众人吓了一跳。

所幸周进只是晕了过去,众人听周进姐夫解释他的行为缘由之后都不禁唏嘘,几个人各拿了几十两银子给周进捐了个监生。

这监生隶属国子监,也就相当于在明朝最高学府读书的学生,周进成了贡监后参加考试,中了举人,又接着上京参加会试中了进士,殿在三甲,便受了官职,后钦点广东学道。

在周进中举之前,处处被人轻视甚至污蔑,中举之后,县里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一派趋炎附势之徒,暴露的是社会的不良风气。

周进当官后决心仔细阅卷,不让有才之人被埋没。

虽然曹丕早在《典论·论文》就说过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但周进不同,他也曾独自熬过漫长的考学之路。

于是当他看到范进五十四岁还在考学时,油然升起同情心,反复看了范进的卷子之后,将他录了第一名。

接下来故事进入到“范进中举”的一幕,此篇人物对话耐人咀嚼,生动再现了科举制下的社会丑恶现状,刻画了两大类人物形象:

一是以范进为代表的为功名而读书的书生形象,二是以范进岳父胡屠户为代表的趋炎附势的“墙头草”形象。

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之后疯了的情节是吴敬梓毫不掩饰的讽刺,也是范进故事线的高潮所在。

吴敬梓在书中描写道: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被灌了开水醒了之后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作者反复渲染着范进的激动之情,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读者:

范进的功利心严重到令人发疯的地步,这样的形象是十分滑稽可笑的,是吴敬梓所强烈批判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

说完了“二进”,接下来主角便是“二严”与“二王”。

“二严”分别是严监生和严贡生。

严监生是严贡生的弟弟,名叫严大育,是一个有钱且胆小的人,愿意为了平息大大小小的事务而花钱,且没有什么仕途心。

在大多数没有完整阅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心中,他就是个十足的吝啬鬼,这个刻板印象来源于他临终前因为灯燃了两根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情节。

但严监生的形象并不扁平,他对自己的确极度省俭,但他是一个对家人极为慷慨的人,比如自己病了不舍得吃药,但妻子王氏病重,药方里的名贵药材仍是一日日地开着;

又如自己连一斤猪肉都舍不得吃,但哥哥闹了事逃往他乡之后,他却没有置之不顾,而是为了哥哥的安全给了受害者赔偿。

严贡生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油滑狡诈之人,他因作恶被告官而畏罪潜逃。弟弟死后,他回来不仅不好好安排后事,反而还想霸占弟弟的家产。

“二王”则是严监生的妻子王氏的两位哥哥,分别叫王仁和王德,“王”谐音“亡”,作者暗示二人是无德无仁之人。

由于严监生性格畏畏缩缩,导致他不敢将侧室扶正,唯恐两位舅爷不高兴,也怕族人多闲话。

但二王却说了一席话,明里暗里要了严监生许多银子,第二天用钱请了族人办了侧室的扶正仪式,王仁王德也成了侧室赵氏名义上的哥哥,两兄弟为了利益根本不顾亲妹妹病危。

当赵氏被严贡生步步紧逼霸占财产时,王氏两兄弟却溜之大吉,弃赵氏于不顾,谈不上任何义兄该有的义气。

他们虽然也是读书人,满口圣人言语,实际行动却完全背离道德准则,体现的是一种对科举制培养出的所谓的人才的讽刺。

通过对“二进”、“二严”和“二王”的了解,我们会发现腐朽的科举教育下,是一个个道貌岸然的书生。

知人知面不知心,与人交往,不能流于表面,更要看到对方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具有正常的价值观。

千人千面,《儒林外史》中还陆续出现了哪些经典人物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

领读人:贰九,我能在阅读中获得自由,相信一字一句都有自己的生命,希望能把对作品的解读全方位地传达给每一位爱读书的你。

主播:一凡,电台主持人。探索声音的温度,只愿温柔每个夜色阑珊。

执行主编:花梨

责编:数数/米妮

图片:文中插图均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背景音乐: Alex Goot,MADILYN -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