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体教融合?你会让孩子学篮球吗?

很少写这么真挚的文章,这些天估计又有不少朋友肯定在抱怨,好像又签约了,那什么体育教育好像又说要结合了,中国搞篮球就是麻烦,搞什么就是开会、签约,然后接着开会、接着签约。
签的是什么呢?19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与中国篮球协会在北京大学共同签署《促进体教融合发展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篮球教练员的培训及双认证、整合竞赛体系促进篮球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联合推广“小篮球”项目、篮球赛事数据共享、弘扬篮球文化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体教融合到底是个啥
体教融合的概念已经传播很久了,简单说来就是把体育和教育融合到一起。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前没有融合吗?
弄明白体教融合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体教分离”,其实体教分离不是个专有名词,但是你可以大致这样理解。这个事情是前苏联体育模式那一套,我们常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体育上也是如此。
前苏联从列宁时代,1917年开始,就设立了卢那察尔斯基领导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属的学校卫生部专门负责全苏联的体育教育,在学校推进体育运动。1928年8月12日,在莫斯科红场举办了第一届全苏体育运动大会,当时有36个民族参与,运动员人数超过7000名运动员,设立了28个运动项目。
现代奥运会在哪儿呢?同一天,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隆重开幕,世界性的运动盛会,盛况空前啊,有多少运动员呢?3014人,连苏联全运会的一半都不到。
前苏联的体育事业发展得非常出色,从30年代开始又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了劳卫制,说白了就是,普通群众参加体育活动,一些方面合格了就给颁发徽章,口号是“通往奥林匹克奖章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始于小小的劳卫制徽章”。
咱们只说开端,强大的国家体制对体育的影响是长期且有效的,前苏联在世界体育史上的成绩也是空前的,不必细说了。伴随着高水平竞技体育在世界顶尖层级上的角逐,慢慢地,一套从列宁时代开始为了普及全民体育的体制逐渐演变成为了只为培养顶级运动员的工具。
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各个级别的体育学校、专业运动队,或者专门的体育项目管理机构,都是这么衍生出来的。到了80年代末,前苏联维持的体制终于变质,为了出成绩服用禁药还只是竞技体育范畴里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终于彻底与普通群众分割开来。
你大可以用体教分离这样的词汇去形容这种情况的出现,当体育只为成绩存在的时候,就早已经变质,一旦过了成绩的顶点,就将成为遗落在沙漠之上一台没油的拖拉机。尽管我们没有前苏联那么严重,但我们的体育确实也像个老爷车一样。
体教融合是体育回归到本质的最初形态,一开始体育就是为了锻炼身体,高水平竞技体育只是衍生品,到了今天,竞技体育、生活体育、校园体育,没有任何一项应该单独发展,只有融合度高,才能健康有效地发展。
 
你会让孩子学篮球吗?
不少朋友可能会说,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又上文化课又打球,我身边很多同学都很爱体育啊,这不是融合吗?很难吗?
这当然是融合,但要是细究下来,也不能说是融合,拔高了来说,体教融合是指将维持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整套体制与教育体制高度契合,我们都是融合里的一部分。
你会让你的孩子学篮球吗?这是个关键问题,不是玩,而是当成和学习一样重要的事情去学,可能要接触专业篮球训练,集中课余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
可能大部分人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有的说那我孩子身高不够,反正也打不上国家队,没必要;有的说,我孩子成绩还行,要是都打球了,以后上不了大学;有的说,别人家的孩子玩的体育项目更高端还不费劲,我觉得那个更好;有的说,我也没孩子啊,我还是个孩子呢……
事情就是这样,我们在潜意识里就将专业的竞技体育和我们日常接触的体育进行了分离,认为练体育会影响成绩,未来得不到保障,这就是体教分离造成的影响,你在下意识已经认为教育和体育不能一起进行,这时候你还觉得你融合了吗。
体教融合的难,从根底上就是这个思想问题,你要说这思想错吗。那肯定不啊,没有一个为孩子未来考虑的家长是错误的。
什么时候当你从孩子该不该打篮球,变成孩子是该打篮球好,还是踢足球,亦或者打羽毛球之类的话题时,大概体教融合的思想层面才能算是走过了那段最困难的路。否则,过不了多少年,当你被社会磨平了棱角,忘记了在体育里的那些快乐之后,当你听到孩子又去打篮球时,心下意识一紧,一切回到老路了。
多开点课就可以了吗?
我有些思维比较简单粗暴的朋友以前和我聊天,非常真挚地说,体教融合执行起来很难吗?多给体育生上点文化课,多给学校开点体育课,不就解决了吗。这确实是个办法,但这却是一个悖论,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麻烦。
家长说,你们得争取到体育生进高校的名额,然后我们孩子去打球我可以考虑;学校说,你们先把高水平的软硬件配套搞起来,到时候体育比赛我们肯定支持;主管部门说,体育比赛不能闭门搞,要融合,你得让学校和家长先参与进来,高水平的人才输送从哪儿来……
利益双方就是在打仗,家长和孩子的根本利益是搞体育是不是有未来,学校的根本利益是不能影响教育质量和升学质量,主管部门的根本利益是竞赛成绩的要求,人才培养不能断。
你想给体育生多上课,主管部门要担心竞赛了,到底是搞体育还是搞教育呢?你让学校多开点体育课,家长和学校就要紧张了,会不会影响成绩。
解决这件事有最理想状态,学校软硬件提升了,学生在更方便参与体育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综合教育,该有的体育有了,成绩也好了。体育生在体校的训练和比赛与在学校的基本没差别,那体校还费那心思整地方花钱搞老师,直接孩子送学习,自己办精英训练营多省事。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步一步做,这事儿不可能一步到位,唰一下就到了理想状态。
前面提到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是做什么的呢,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推进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那些竞赛平台,CUBA、CUFA以及我们知道的学生赛事,基本都有他们。
其实这些事情已经推进好几年了,比如2017年开始,阿里体育拿下了大学生赛季的运营,从那以后,我们在网上主要是优酷的平台能够看到大量的大学生体育赛事的直播。
在赛事运营上,阿里也颇费心思,在直播里加入各校专属直播间,在赛事里努力做大明星赛和各高校主场赛事,一切都是为了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增加受众和辐射面。
我之前还写过,除了阿里体育入主大学赛场,中国目前从小学到高中,以前是李宁拥有大部分赛事的赞助和运营,目前在篮球方面,大概是耐克运营了高中篮球联赛,并且将广告打到了我们熟悉的腾讯体育。斯伯丁在CUBA之外,抢下了一部分的小初中篮球联赛的合作。
商业化运作显然更有市场意味,以耐高为例,美国成熟的联赛运营目前的评价就非常好,我几乎每年都在现场看比赛,那才是校园篮球的气氛,在广州,耐高已经是学生界的一个热门词汇,而现在除了北上广,已经多个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耐高,侧面也将推动体教融合的进程。
单纯地给体育生多上点文化课,或者给学校多开点体育课,那不是融合,只是在体育和教育两个极端里各倒上一盆洗脚水。融合得是让两个方向融到一起,体育生得回到学校,学校之间得有高水平且社会反响火热的赛事,这是终极目标。
姚明和中国篮球在做什么
开头提到,合作双方将在篮球教练员的培训及双认证、整合竞赛体系促进篮球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联合推广“小篮球”项目、篮球赛事数据共享、弘扬篮球文化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实际上,这次合作是在2017年在上海签署的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继续的,前面也提到了,2017年是个重要节点,阿里体育入主大学赛场。那么,这一次合作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变化,看起来是肯定的。
篮球教练员的培训和双认证,这就是软件方面的提升,高水平篮球教练员进校园,深入到青少年篮球阶段,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常常听到,像NBA退役的球员布兰登-罗伊,他几年前已经做了高中教练,掘金如今的球星小迈克尔-波特就是他的弟子。
再比如克里斯-保罗,他还是现役球员,但是他经常在赛季间隔中带AAU球队参加全美的业余篮球赛事,骑士队的球员塞克斯顿学生年代就曾在他手下的球队里打过球。我们在各级别篮球联赛,高水平名帅并不太多。
中南大学的白江教练是CUBA最有名的教练之一,北京男篮的主教练去年由刚退役的陈磊接任,八一名将王磊两年前拿起湖北工业大学教鞭,徐国翀从广州退役后三年前成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主教练……
情况是在变好,各级别都需要提升水平,这就要提到下一项,整合竞赛体型促进篮球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其实这些年很多学生赛事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以广东省一次学生赛事为例,东莞光明中学,大家都比较了解,他们和宏远有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因此,像当初徐杰等人早早就已经有国字号以及省队或其他赛事经历。
在校园赛事中,有不少都会明文规定,不允许像徐杰这样高水平球员在同时段横跨不同类型赛事,因此那次光明打省赛决赛的时候,我也没见着徐杰,光明的多位主力都因为出战了另一个非校园赛事,所以在这次无法上场。
职业俱乐部青训人才、体校生即便拥有学生身份,在目前的学生赛事是受到“歧视”的,并不能参加全部的赛事。这就是壁垒问题,体教融合的一个内容就是让职业青训与校园体育共建,即高水平的球员同时也是学生球员,目的是活跃学生联赛,提升球赛的竞争级别。没有高水平的联赛支撑,人才培养就是空谈。
那为什么之前要限制青训和学校引进的高水平运动员呢,这就是融合不到位,学生赛事和专业运动员在人们看来就是两个风牛马不相及,各回各家的路。说回光明中学,徐杰不上场,一样夺冠,他要是上场,可能比分更加没有悬念了。
关于这个讨论,网上也很热烈,任由高水平球员进入校园赛事,可能会造成比赛彻底失衡,动辄在网上看到什么分差一百,足球赛事30-0,这也是问题之一。教育资源有不均衡,体育资源也是一样,得一步一步来。
在这个关注点上,还涉及到专业人才应该从哪儿来,就篮球来说,融合起来让学校主要提供人才,短期内至少十年肯定还是做不到。职业青训和专业体校还得是主力,那融合不搞了吗?
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量让青训和体校进到校园,提升校园赛事的竞争力,整体水平提升,人才面才会扩大。另一方面,职业青训也要进步,我们和欧洲先进青训签过一些深度合作,希望借鉴他们高水平的软硬件经验。
还是那句话,饭要一口一口吃,整体水平不提升,只搞精英教学,走不长远,放弃精英教学,那短时间效果下跌,会影响做事情的动力。
小篮球项目是姚明一直在推广的项目,这个项目更像是为校园基础篮球量身定制的计划,可以当做是弘扬篮球文化的一个变形,毕竟正常的篮球比赛要推进到年纪更小的儿童中是比较困难的。
篮球赛事数据共享,这个大家应该是能感觉到的,首先是职业联赛方面,虎扑先是将NBA的大量数据放进了APP,接着又有了CBA的历史数据整理,去年这时候还无法在APP上查阅CBA联赛的详细历史数据,但现在已经可以看了。
在校园层面也是这样,我记得4年前,我去看比赛,数据要靠工作人员的纸质资料,大部分的比赛都是没有数据统计的,因此,你有可能在不同地方看到同一场比赛的报道,看到完全不同的数据。
大概3年前,耐高以及广州一些中学篮球比赛,我已经可以从他们合作的一些公众号和APP里查阅详细的比赛记录和数据情况。2年前,足球的青超联赛以及部分联赛不但有官方的数据查阅渠道,还能看比赛回放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据越来越清晰,方便了媒体和感兴趣的球迷们。另一方面,以广东为例,我知道的有很多在做数据和体育训练融合的人,他们的团队深入梅州的校园,通过科技化的手段,为更加现代化的足球训练方式提供科学的可视化的数据支持。这也是数据未来将会带来的新变化,目前,大部分仍在摸索。
回到体教融合的起点
就篮球而言,经常能听到中国和美国对比,人们会说中国篮球50年后都追不上美国,这个观点也许不错。体育的竞技层面是残酷的,但是运动没有高低,回到体教融合的本质,仅仅只是为了提升国家队的成绩吗?
说到底,这是一个历史进程,体育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让所有人有机会接触和选择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完善教育里缺失的体育部分,才是出发点,如果非要比较运动项目在金字塔顶端的成绩,就显得偏驳了。
美国高度发达的篮球文化让很多人羡慕,可能很多人问,我们不能学吗,标准答案照抄就行了啊。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学渣抄学霸的答案,也不能百分百抄对,少个小数点啥的再正常不过了。
美国篮球发展时间长,成熟,整体水平极高,他们不需要在篮球项目上设立专门的体校,进行封闭性训练来提升,更不需要NBA球队自己花钱来培养球员。因为有大量的高水平赛事能够帮助孩子们提升,各个级别的赛事会自动起到筛选高水平运动员的作用,大浪淘沙,最后能打出来的都是千锤百炼得来的精品。
我们在做的体教融合的一个大方向就是在改善金字塔底的这个部分,基数不够,大浪淘沙只会让沙子沉入海底。
这又牵涉到经济基础层面,教育资源和经济水平基本上是直接挂钩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教育落后,孩子们能够接触到体育教育的机会也就更少,从一开始,这样一大批人已经失去了进入体育金字塔底的机会。
最后还是绕回到了意识问题上,当你准备要争论的时候,你下意识已经将体育当成了受苦受累练出高水平,然后参与世界竞争这样一件事,体育和你的生活是剥离的,一提到体育你想到的不是享受运动,而是竞技,不是孩子们在球场上无忧无虑的奔跑,而是一群又黑又瘦的球员在吃苦。
可从一开始,从1917年列宁提议推进体育开始,目的就是:在学校中开展体育教育,从普及开始,使每一个苏维埃人都有可能参加体育运动。
体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所谓最高层面的竞技,让每个人都享有参与所有体育运动的权利,那才是体育的目的,所谓体教融合就是要打破这种体育与教育彻底分离的意识,体育应该要回归到教育之中。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老一辈早就已经给我们指出来了,只是我们走得太急,功利性太强,跑步前进,忘记了一切还觉得理所应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