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探索文字源流
——跋郑晓林金文八米长卷
郑熙亭
长女郑晓林临大盂鼎,写成八米长卷,291个字,气势贯通,初具殷周金文神韵。毕竟功底还浅,较刘化一之签题,笔力相去远矣。所谓“拙朴凝 重,足以传世”云云,不过是老师的奖誉,那里就当得真了。大盂鼎铸造于西周初期,是周康王对他的臣子盂的第一件赏赐(后来又赐一小件,故此件称大盂鼎),铭文中有“不(丕)显玟(文)王,受天有大命”,是说周天子受命于天,理应敬天保民。还有赏赐给盂“邦司”(管 家奴)、“人鬲、庶人”(都是奴隶)“六百又五十九夫”(即659个)。从这些铸在青铜器(具)上的铭文,就可以认证和研究西周历史了。在考古发掘出类似诸多文物之前,史家只能以前代的史书、史料来研究历史,如作《史记》的司马迁那样通过采集传说推断历史。所以学书临古,也是学习历史文化。晓林和我不同的是,她要摹写这些铭文,并喜欢上了上古先民书法 家的这些杰作,以为凝重瑰异,上承甲骨文,下接虫篆。果然盯住这一篇古文字看一会儿,便走了神,像是幼年养蚕,那蚕长到寸许长,吃过桑叶,在簸罗里蠕动起来。不过,上古这一传世之宝以及秦篆汉隶、锺太傅帖、乃至王右军那些信札(十七帖),都是为事为用而作,而不是为了什么书法艺术,其璞拙也 罢,瑰丽也罢,都是出于自然,不似今之书法家,为艺术而故作姿态也。锺鼎文,当是先书写、制作成范,再浇铸成青铜器,那笔锋转换、形 迹尽消;还有那南帖北碑,经过勾画刻石,刀切斧削,也作了一番加工,而 “勒石”,早已成为一种工艺,再拓印成册,又是一番工夫。匠人技艺不同,之于原作,或添了俊,或添了丑,可想而知。今人学书临摹,万不必太拘泥,以羊毫宣纸,欲求其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我看过吴昌硕的金体书,看过韩焕峰的金体千字文,都有新的创意,发挥了传统书法的优长,学古而不泥古,有所发明,有所前进,自是正理。
女子学书多尚柔媚,晓林学书,注重风骨。故在摹写颜柳之后,又研习隶篆,如能再探索一番龟甲牛骨,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弄通中国文字源 流,便能明白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对当今书法艺术之发展方向,也自会受 到启迪。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长江大河,奔腾不息,是从不停滞的,历史总是在涤荡污泥浊水中前进,传统走向现代是历史的必然。如今是市场经济,又是电脑时代,于书法不会没有影响。但市场归市场,电脑归电脑,中国文字是不会泯灭的,书法也不会泯灭的。机关里很有些青年书法爱好者,白天用电脑网络办公,晚上临古碑帖练字,我的女儿也写出了金文来,这还不是很好的证明吗?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