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九: 彩陶拍印,印刷起源初见端倪 ;​ 凸版印花,印刷工艺雏形已现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九

彩陶拍印   印刷起源初见端倪 

  凸版印花   印刷工艺雏形已现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彩陶拍印  印刷起源初见端倪 
 凸版印花  印刷工艺雏形已现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先民,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华夏文明,发明并广泛应用着包括制陶、纺织、印染在内的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手工艺技术。我们要说的“印刷朮”,正是在这些手工艺技术中得以孕育和发展,为印刷朮的发明奠定了它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从技术角度来说,印刷朮主要由制版、印刷两大技术系统组成。其中,就我国发明的传统印刷朮而言,制版用的是“手工雕刻技术”,印刷用的是将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去的“转印复制技术”。大量文献、文物证明,这两种应用技术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在广泛应用中。

彩陶拍印  印刷起源初见端倪

在大约公元前26世纪,中国的南北各方,几乎都存在着制有单色或彩色图案的制陶技术。这些陶器上的图纹,有手工刻画的,也有使用陶拍拍印上去的。要在陶器上拍印图案花纹,首先要刻制拍印用的“印模”,然后通过拍打或压印,将印模上的花纹转印到陶器之上。由此不难看出,早期的彩陶拍印技术,包括刻制印模(相当于刻制印版)、拍印(相当于刷印或压印)、印迹(印制到承印物上的图纹)三部分。这是包括印刷朮在内的转印复制朮的初期形式,开手工雕刻与转印复制技术之先河。与此同时,还有“树皮布印花”用于美化人们的服饰。这彩陶拍印和树皮布印花所采用的,都是后来用于印刷的手工雕刻技术和转印复制技术。其中:早期的制陶工艺有一个拍打工序。从制陶工艺中的拍打到有意识地拍印图案花纹,在制陶史上是一次飞跃。正是这一飞跃性进展,使古代的陶器上出现了美术装饰性花纹,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

早期的拍印技术,是在制陶时使用的“木拍”上有意识的缠绕上草绳之类的东西,使拍打后的陶器上留有绳纹等印迹。后来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陶拍上刻制图案花纹,用在陶拍上雕刻花纹制成的“印模”进行拍打或压印,使古代的制陶拍印技术大大前进了一步。

供拍印花纹图案的“印模”,迄今已发现多种。有陶印模、雕纹龟板、石印模。这些印模的长、宽、厚不等,形状不一,但都刻有花纹图案。有云雷纹、兽面纹、方格纹、席文、叶脉纹等多种。据考古推断,当时的印模应以木质为多。原因是木模刻制容易,使用方便,人们理所当然的要使用木模。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木模腐烂无遗,我们今天难以见到罢了。

手工拍印技术,对印刷朮的发明来说,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所用印模是手工雕刻的,与印刷朮中的雕刻印版相似;其二,印纹陶器上的印纹是印模拍印上去的印迹,开转印复制技术之先河;其三,新石器晚期的印纹陶,有不少是彩陶,图纹由多种颜色组成,必给印刷朮中的彩色套印以启迪。
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从工艺技术角度,还是从原理和设想考虑,说新石器晚期的彩陶拍印是印刷朮的源头,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凸版印花  印刷工艺雏形已现

凸版印花,是将图案花纹雕刻在金属板材之上制成印花凸版,再在印花凸版上施墨,然后将印花凸版上的图纹转印到承印物上去的工艺技术。它与大家普遍认同的雕版印刷的区别仅仅在于承印物是织物而不是纸张。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雕版印刷朮中的印版、转印材料、承印物这三个基本要素,致使不少专家认定这就是早期的印刷朮。它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朮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已经跨入到它的雏形阶段。因此,笔者把它视作雏形中的印刷朮。现存实物——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印花凸版、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尤其是近年新发现的战国时期属于圆压平滚筒式的印花机具,为印刷朮在战国时期已处在它发展史上的雏形阶段,提供了实物证据。

2008年,我国四川发生了强烈地震这件事大家还记忆犹新。就是这次地震,让一位家居震区的文物收藏家损失惨重。他所收藏的文物大多毁于一旦。只有部分青铜器之类的坚实物件幸免于难。在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文物中,有一件小型青铜器受到他女儿蒋女士的重视。原因是蒋女士发现这件青铜器像是用于印刷的一件工具,而且年代久远。她联想到近年部分韩国学者争我印刷发明权这件事,心想这件文物会不会与中国印刷朮的发明有关呢?在长期埋藏心底的爱国情怀的驱使下,几经周折,她通过香港印艺学会执委林和安先生创办的“大中华印艺网”,找到了笔者的名字和电话。电话中,他把这件印花机具的来龙去脉和希望能为捍卫印刷发明权尽力等情况作了详细说明。笔者获此信息,喜出望外,遂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在领导支持下组织召开了两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新发现的这件珍贵文物做出立项研究和进行模拟实验的规划安排。相关情况,容于后文设专题做详细论述。

战国时期的凸版印花,既有文献记载,又有文物证据,毋庸置疑。试想,在蔡伦造出适于书写和印刷的蔡侯纸四五百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用金属凸版在织物上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难道五百年后有了物美价廉的纸张,反倒不晓得用同样的方法在纸上印刷?可见,适于印刷的纸出现之日,必是以纸为承印物的雕版印刷发明之时,势在必然。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