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中医治愈“糖尿病”不是神话
但如糖尿病于其病理过程中缺如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就不能划到这个范畴。糖尿病于其病变过程中可分别表现为尿甘、痹证、风(内)证、眼病甚至痈疽、水肿等形式。虽然这些于西医角度属于并发症,但于中医而言,可归属于不同之证。
糖尿病的病因,除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外,中医认为还跟生活及工作环境、六淫七情等亦有关联。于中医而言,可以说个体不同、病理阶段不同,具体病机也因之不同,有热有寒,有实有虚,有寒热错杂,有本虚标实,虚者阴阳气血,实者病理产物(痰湿、瘀浊等)。虽然如此,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又有一些共性表现,如始终贯穿着痰湿、瘀浊等病理因素痹阻脏腑脉络而气化不畅,出现向心性肥胖,但肢体远端(包括头眼)表现为阴阳气血不通而脉络缺乏煦濡之症状等。
从中医角度分析这些共性表现可知,糖尿病虽于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病理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证机,但亦有相同或相似的终端病机。
因此,中医首先认为,糖尿病是精微物质的运化和敷布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就是运化和敷布不平衡。由于全身中心和外围之间脉络因痰湿、腐浊、血瘀阻滞而不畅、不通,导致精微物质(包括三大物质以及微量元素)运化和敷布不平衡,且前后二者互为因果而恶性循环。具体来说,就是由于饮食肥甘厚味、膏粱醇酒而活动大幅减少等各种病理因素,体内痰湿、腐浊、血瘀等滋生不化而淤堵各部脉络,以脾胃为中心的各脏器的气机升降出入因之不达、机体中心和周围远端之间的气化交通亦为不畅,导致水谷精微物质的运化和敷布失却平衡。有些地方过剩,如机体中心部位和大脉管中;有些地方不足,如周围及机体远端部位。该出的不出,如痰湿、瘀浊;不该出的总出,如精微物质(糖和其他微量元素)。这样就形成了机体中脉络不通、中心病理产物堆积和远端气血津精不足的矛盾局面和恶性循环。窃以为,这是中医角度2型糖尿病总的病机或终端病机。
根据患者体质不同、病理阶段过程中具体证机不同(因人因时因证),而施以适宜的方药或其他中医方法,“打通”各部脉络之瘀滞,清除“障碍”,彻底恢复以脾胃为中心的各脏器的气机升降出入功能以及水谷精微物质的运输敷布渠道,“车走车路,马走马路”,留正逐邪,直至机体达到正常“内生态”气化平衡状态。
(气机升降和水谷精微物质运输恢复井然有序)
如果中医治疗方药或方法符合这个治则,则可使全身脉络通达,患体内的气化功能会逐渐重新建立,随着病理因素或产物的流通排泄,水谷精微物质会重新分配,这样脉管和机体中心中相对多余的精微物质就运化到缺乏部位中去,而逐渐达到新的平衡,整个机体“内生态”也重新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这样,脉管中包括“血糖”在内的精微物质降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就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机理。
在中医方药调治过程中,如患体“内生态”正向较高水平的气化平衡状态恢复,而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即使“血糖”指标还有波动或处于较高水平,其治疗方向也是有效的、成功的,“血糖”恢复到和患体相适应的正常水平,就是必然结果。这和“血糖”虽然降到“正常水平”,而患体“内生态”病理继续恶化之状况,当有本质区别矣。因此,治疗“糖尿病”,不能单以“血糖”水平的高低来衡量有无治疗效果或效果的大小。一些医者只盯着“血糖”指标或强行降糖的思路和行为,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反思。
由临床可知,只要患者的体质条件不错,病理发展尚处于可逆状态,处方用药对证对机,并且患者遵从医嘱、坚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坚持适当运动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的话,中医治愈糖尿病就不是神话。
我个人手面上有就诊方便的糖尿病忠实患者,有者已停服降糖西药,只要无其他病患如感冒、发烧、胃病、腹泻等(这时血糖会有波动),则会隔上半个月而服两剂中药以资巩固,血糖常保持在相对正常水平,且机体整体状态尤其是患者感觉良好。这相对于西医需要每天服用降糖药物且机体整体状况不平、自我感觉时常不好、又病情变化不稳来说,自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少病例证明,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摆脱西药而以中药单独降糖,效佳而稳定。这是近期一位远方博友的反馈:贠老师,服药三天,尿甜基本上不显了,味咸苦。口甜仍有,口中黏腻不爽。空腹血糖从12 降至9.7。(2天后)继续反馈:贠老师,刚测餐后3小时血糖8.9。
一男患糖尿病,口甘尿甜,饮食平常,大便时有完谷不化,小便有泡沫油花,舌淡暗、齿痕如锯齿,苔白腻,右脉沉濡细涩、按之略弦紧,左脉濡缓。西医对症治疗,效果不稳,血糖水平高下不定。此乃下元沉寒、火不暖土、土不化甘、(甘)泌上渗下之证,治宜温火暖土,运脾化甘。疏肾气丸去丹皮,合七味白术散加干姜、黄连予之。患者服10剂复诊,空腹血糖6.6mmol/L,口甘、尿甜消失。嘱停服西药,继予原方10 剂。三诊时,患者血糖稳定,大小便无异,自我感觉良好。遂以原方化裁,粉末嘱其冲服以巩固疗效。
阅读延伸:
中医泰斗张锡纯:专治糖尿病的2张秘方!
随着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改变,不少疾病也伴随着这些改变而存在,尤其像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多发的现代文明病,让不少人“谈糖色变”。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很多人都表示很棘手。今天,带您一起来领略领略中医泰斗张锡纯治疗糖尿病的秘方吧!
1.玉液汤
治消渴(消渴,多指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
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细),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
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方书消证,分上消、中消、下消。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
白虎加人参汤,乃《伤寒论》治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胃腑,以致作渴之方。方书谓上消者宜用之,此借用也。愚曾试验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实热者,用之方的。中消用调胃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犹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拙拟升陷汤后有治验之案可参观。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至下消用八味肾气丸,其方《金匮》治男子消渴,饮一斗溲亦一斗。而愚尝试验其方,不惟治男子甚效,即治女子亦甚效。曾治一室女得此证,用八味丸变作汤剂,按后世法,地黄用熟地、桂用肉桂,丸中用几两者改用几钱,惟茯苓、泽泻各用一钱,两剂而愈,后又治一少妇得此证,投以原方不效,改遵古法,地黄用干地黄(即今生地),桂用桂枝,分量一如前方,四剂而愈。此中有宜古宜今之不同者,因其证之凉热,与其资禀之虚实不同耳。
消渴证,若其肺体有热,当治以清热润肺之品。若因心火热而铄肺者,更当用清心之药。若肺体非热,因腹中气化不升,轻气即不能上达于肺,与吸进之养气相合而生水者,当用升补之药,补其气化,而导之上升,此拙拟玉液汤之义也。然消渴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者,此肾气丸所以用桂、附。而后世治消渴,亦有用干姜、白术者。尝治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一剂而渴止矣。又有湿热郁于中焦作渴者,苍柏二妙散、丹溪越鞠丸,皆可酌用。
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津门,得消渴证。求津门医者,调治三阅月,更医十余人不效,归家就医于愚。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须臾数次。
投以玉液汤,加野台参四钱,数剂渴见止,而小便仍数,又加萸肉五钱,连服十剂而愈。
2.滋膵饮
治消渴。
生箭芪五个,大生地一两,生怀山药一两,净萸肉五钱,生猪胰子三钱(切碎)。
上五味,将前四味煎汤,送服猪胰子一半,至煎渣时,再送服余一半。若遇中、上二焦积有实热、脉象洪实者,可先服白虎加人参汤数剂,将实热消去强半,再服此汤,亦能奏效。
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究之无论上消、中消、下消,约皆渴而多饮、多尿,其尿有甜味。是以《圣济总录》论消渴谓:“渴而饮水多,小便中有脂,似麸而甘。”至谓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膵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膵尾衔接于脾门,其全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之关系)。有时膵脏发酵,多酿甜味,由水道下陷,其人小便遂含有糖质。迨至膵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内经》谓脾气散精上达于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内经》谓通调水道下归膀胱)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尝阅报,有患消渴,延中医治疗,服药竟愈者。所用方中,以黄芪为主药,为其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旧也。
《金匮》有肾气丸,善治消渴。其方以干地黄(即生地黄)为主,取其能助肾中之真阴,上潮以润肺,又能协同山萸肉以封固肾关也。又向因治消渴,曾拟有玉液汤,方中以生怀山药为主,屡试有效。近阅医报且有单服山药以治消渴而愈者。以其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而所含之蛋白质,又能滋补膵脏,使其散膏充足,且又色白入肺,能润肺生水,即以止渴也。又俗传治消渴方,单服生猪胰子可愈。盖猪胰子即猪之膵,是人之膵病,而可补以物之膵也。此亦犹鸡内金,诸家本草皆谓其能治消渴之理也。鸡内金与猪胰子,同为化食之物也。愚因集诸药,合为一方,以治消渴,屡次见效。
(作者:张锡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