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闲话:应知史笔思循吏,共说题诗压腐儒
清代书画大师赵之谦(1829-1884)先生曾有这样一副墨迹:
应知史笔思循吏,共说题诗压腐儒。
这一联为唐诗集联。
上联“应知史笔思循吏”,出自大历十才子耿湋wéi (生卒不详)的七律《送大谷高少府》,原诗如下:
县属并州北近胡,悠悠此别宦仍孤。
应知史笔思循吏,莫料辕门笑鲁儒。
古塞草青宜牧马,春城月暗好啼乌。
雕残贵有亲仁术,梅福何须去隐吴。
这是一首送别诗。看诗题可知,作者的朋友高少府要去并bīng州(今山西太原一带)赴任,耿先生写了这首诗来送行。其大意是:
高兄任职的县份在北方的并州,那一带已经是和胡人接壤的边境了;可怜你宦海浮沉、四处漂泊,此次远游边塞,仍然是孑然一身。
你应当知道,能青史留名的,往往都是有所作为、为民办事的实干家;那一带胡汉混杂、民风强悍,我大概可以想象得到,你这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一到那里的官衙辕门,也难免被嘲笑为书呆子。
你要大显身手、有所作为,好好安抚百姓、牧养战马,保边境一方平安;每当月落乌啼、夜不能寐,你可能也难免独起彷徨、伤感思归。这个,老朋友我也能理解。
方今国家多事、边塞凋敝,正需要高兄用你的妙手仁心、精心打理;千万别学那西汉的梅福,隐姓埋名、遁迹吴地,只顾自己洁身自好,把家国天下的责任义务抛下不管哟。
这里的“循吏”,典出《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讲“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这种官员善于办事、能解决实际问题,不尚虚文浮夸,不求沽名钓誉。
这里的“鲁儒”,原指山东一带熟读孔孟经典的儒家学者,李白曾写过一首《嘲鲁儒》讥讽他们。此处泛指那些只懂书本知识、毫无为政经验的书呆子。
从“应知史笔思循吏,莫料辕门笑鲁儒”这一句来看,耿先生既严肃认真,对朋友寄予很高的期望——期望他能亲民务实,不图政绩名声,真正造福一方百姓;同时呢又诙谐幽默,朋友还没到任,他就明言人家一定会碰一鼻子灰——被人嘲笑为不谙世事的腐儒。
能这样寄予希望,又能如此诙谐幽默,看来耿湋与这位高大府的关系非同一般。否则的话,四平八稳、说一些拍马屁的话,岂不更好!
下联“共说题诗压腐儒”,出自唐代诗人杨巨源(755-?)的七律《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其一》,原诗如下:
倚天长剑截云孤,报国纵横见丈夫。
五载登坛真宰相,六重分阃正司徒。
曾闻转战平坚寇,共说题诗压腐儒。
料敌知机在方寸,不劳心力讲阴符。
这首诗纯为李光颜颂扬功勋。李光颜系突厥人,为唐朝名将,以镇压藩镇叛乱有功,官至宰相。这首马屁诗,口号喊得很高,其实格调很低。这里只看看颈联“曾闻转战平坚寇,共说题诗压腐儒”,这两句的大意是:
常听说你转战沙场、平定过实力强大的巨敌坚寇;都佩服你胸襟高远,提笔作诗、比那些寻章摘句的腐儒不知要强多少倍。
老伙计呀,既然老天给你这么个做官的机会,你就应该有所作为、好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不要老想着名呀利呀的。人一旦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胸怀,随便提笔便有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又哪会像那些穷酸秀才一样,空掷大好时光、汲汲于一两句诗能流传后世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从隋朝开始,正式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那时起直至清朝灭亡,约1300多年间的王朝官员,其主流多是科举正途出身。尤其是明清两朝,如果不是进士出身、甚至不是翰林出身的,一般很难做到高级职位。因此大多官员兼有官员与文人两重特性。
文人嘛,谁不想自己有几篇诗文能流传后世呢?此联正是要告诫有这种想法的人:要多想着天下百姓,要多干实事。切勿在搜肠刮肚、写诗作文上过多浪费时间。如果不去经世济民,只想着写几句能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相媲美的诗句,那你也就只会在“腐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啦。因为只知道咬文嚼字、而没有胸怀天下境界的人,根本写不出那样气吞山河的诗句!
联系现实来看,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日渐复兴,“附庸风雅”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一些有了职位、或者曾经有过职位的人,总觉得自己在文采风流上也该高人一等。为了标榜自己水平高超,这些人作诗填词一定要按古人的格律来,他们一手拿诗词的格律标准,一手拿平水韵或者词林正韵的韵表,每下一字,都要先看合不合韵,要是不合韵,那万万要不得。大家想想,如此这般、填塞装配出的诗词,又有多少真情和境界可言呢?
这副对联,可作文人官员很好的座右铭。